APP下载

成都宽窄巷子“最成都”的慢生活

2018-11-01

城市地理 2018年9期
关键词:巷子成都生活

文+ 图+

“宽窄巷子”位于成都市蜀都大道西端,全长约500米,由三条相互平行的巷子组成,自北向南依次是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作为成都遗留下来的清朝古街道,宽窄巷子不仅展现了北方四合院胡同文化在成都的蔓生,还将成都散漫、慵懒的市井生活文化凝固了下来,成为老成都人集体怀旧的圣地,也是外地人了解成都文化、融入成都生活的第一站。

在清晨前往宽窄巷子,大批游客还没到来,信步徜徉在水润的青石板路上,那些已有上百年历史的古老建筑随时都能把人的思绪拉回到明清时代:青砖黛瓦、雕梁画檐,青石凿的拴马桩,铁钉铆过的墙面……吱吱呀呀的声音响起,紧闭的院门打开,让人不禁遐想,从门中走出来的,是一位娉娉袅袅的豆蔻少女,还是一位书卷翰墨的饱学雅士?

成都别号的由来老街巷的宽与窄

“成都”这个名字始于先秦,从筑城之始一直沿用至今,从未变更。在“成都”这个名字之外,它还拥有“锦城”“蓉城”等别称,以及一个让人禁不住想一探究竟的名字:龟城。这个有趣的名字,与成都的筑城传说有关。

史书记载,秦入川灭蜀后,名臣张仪奉命修建成都城。但选定的城址土地潮湿,不够结实,数次夯土为墙都垮塌了。一筹莫展之际,一只大龟从江中浮起,绕着城址爬了一圈。巫师告诉张仪,这是神灵的启示。于是张仪依照灵龟爬过的痕迹开始筑城,城墙果然不再垮塌。有趣的是,筑成的城池并不是传统的方城,而是龟壳的形状。由此,“龟城”这个有趣的称呼便流传下来。

左右页图:宽窄巷子作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遗存物和装饰物,是老成都“千年少城”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

左右页图:作为文化商业地标的宽窄巷子,除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也担负着将成都的城市文化继承和发扬的使命,这里不仅是成都人“集体怀旧”的地方,也是外地人了解成都历史的“活化石”。

除了别称“龟城”,也有很多老成都人还记得“少城”这个称呼。张仪第一次筑城时,城墙没能整个包住成都市区,于是在他之后有了第二次筑城。两次筑城使成都城被分隔为一大一小两个部分,西边后筑的部分较小,为小城。又因为古时“少”“小”通用,所以当地人习惯称呼这一部分为“少城”。

时光流逝到清代。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清政府官员在当时几乎已经湮没的少城基础上,按照北方八旗屯军的格局,修筑了新的“少城”。他们按照严格的等级制度分驻各个街区,建起规整的北方四合院,一共修建了42条胡同。宽窄巷子,是保留至今的四十二巷中仅存的两条。那时,宽巷子叫“兴仁胡同”,窄巷子叫“太平胡同”。清政府灭亡后,当年只能由满人居住的新少城不再神秘,“胡同”这种带有明显的北方文化特征的词汇也被舍弃,取而代之的是“巷子”这一具有地方特点的方言。

没去过宽窄巷子的人,一定会望文生义,认为这就是一宽一窄两条街道,而事实并非如此。成都老话说:“宽巷子不宽,窄巷子不窄。”从实际测量结果来看,无论是街道的结构还是规模,两条巷子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异。之所以用“宽”“窄”区别,有人推测,是因为晚清民国时期,住在宽巷子的多为达官贵人,住在窄巷子的则是劳苦大众。宽巷子是清净风雅的高级住宅区,而窄巷子却是嘈杂拥挤的市井小弄。宽与窄,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区分。

传统与现代城市文化商业地标

漫步在宽窄巷子青石铺就的石板路上,仿佛在古典与现代中穿行。满眼的青砖黛瓦,小院门前拱形的门券,还有门券上的题字,好像一下子就把人的思绪拉回到百余年前。门前有青石凿就的水缸,水缸外壁还有精致的石刻。青苔在石板、石缸上恣意蔓延,就像成都人传承至今的慢悠悠的生活方式:三五好友,一桌麻将,还有一碗沏好的盖碗茶。咿咿呀呀的唱腔隐约传来,那是有人在唱川剧。而当你迷失其中,以为自己穿越了时空的时候,不知从哪里飘来的咖啡香味,又一下子把你拉回到现实。寻香而去,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竟然藏着一家星巴克。不经意间,传统与现代就这样在宽窄巷子碰撞出强烈的火花,然后融合在一起,变得更加绚烂。

很难想象,这样一张融合了古典与现代、中式与西洋的成都名片,曾经在岁月沧桑中破旧不堪,差点淹没在历史的滚滚波涛之中。2003年,成都市政府决定对破败的宽窄巷子进行改造,到2008年,修葺一新的宽窄巷子重新迎客,从改造的风貌来看,让人十分满意。

宽窄巷子,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有院落建筑的空间形态和传统建筑,以及那些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古物,如古井、碑刻、拴马石、夯土墙等。45座主要建筑里,有精心保留和翻新的具有清末民初满蒙风格的四合院院落,也有以青砖黛瓦棕木为主要材料新建的小楼,还有兼具文化与艺术底蕴的舶来品——小花园洋楼。也许在不经意间,你还能与最本土的成都街头文化相遇。每月一次的宽窄讲堂,以“摆成都文化,谈人生百味,聊宽窄古今,论热点现象,享天下艺术”为目标,向游客展示最地道、最丰富的成都文化。宽窄茶会在每年3~4月推出,将传统的茶文化与现代成都的新生活方式完美融合,也将以茶为载体的“成都式休闲”传播开去。而街头音乐季、跨年演唱会等,则是宽窄巷子将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潮流相结合的巧妙方式。

闲在宽巷子,品在窄巷子井巷子砖墙上的老成都时光

偷得浮生半日闲,邀三五好友在宽窄巷子闲逛,是寻找老成都生活的最好方式。在慵懒而温暖的阳光中,寻一家茶馆坐下,来一碗盖碗茶,揭开盖子,看茶叶在滚水的冲泡下徐徐展开;饮上一口,淡淡的茶香便在唇齿之间荡漾开去。一边闲聊,一边打望。就这样,一张舒适的藤椅,一碗恰到好处的清茶,最能给成都人以心灵的慰藉。

宽巷子里,有最成都、最市井的民间文化。老人在老茶馆门口安详地端着盖碗茶摆龙门阵,不时抽上一口旱烟;猫懒洋洋地趴在他的脚下打盹儿;阳光透过茂盛的梧桐树,在树下投出斑驳的影子;一对画眉,正在院子里的树上鸣叫……

窄巷子是“慢生活”区,这里的院落大多被自成格调的酒吧、餐厅占据,是文艺青年们的最爱。一头扎进去,听听川剧,看看蜀锦,一不小心便度过了整个下午。若有兴致,还可以请掏耳朵的手艺人给掏一回耳朵。歪着头,闭着眼,静下心来,享受在掏耳朵的过程中几乎穿透身体的那种舒适和颤栗。

井巷子是宽窄巷子的组成部分,又似乎游离在宽窄巷子之外。这条巷子因西口有水井而得名。据说清初重修少城驻军地的时候,被安排到井巷子居住的多为家丁、仆人,故而房屋破旧。如今的井巷子一面为原有街面,另一面则打造成了历代砖文化墙和老成都民俗留影墙。上起成都平原最早的宝墩文化时期的仿制土砖,下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白沙砖,一块块展现了不同历史断面的砖,砌成一面长约400米的墙体,承载了成都上下五千年的沧桑历史。数十幅拍摄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宽窄巷子的老照片,被1∶1放大,镶嵌在砖墙上,组合起来,便是最真实的老成都的日常时光。

左右页图:即使在节假日,宽窄巷子也是一处难寻的休闲地。宽巷子的“闲生活”,窄巷子的“慢生活”,井巷子的“新生活”,都成为这个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往昔的缩影,也是成都一处记忆深刻的符号。

猜你喜欢

巷子成都生活
%Arabica成都宽窄巷子
成都生活
花巷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数看成都
印象成都——宽窄巷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