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及相关策略
2018-10-31卜林
卜林
【摘要】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人文精神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人文精神教育能够增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感,促使其主动约束自身行为,养成良好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职业素养。基于此,对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精神问题策略
一、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重要性分析
医学人文精神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医疗实践与医学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具体反映,其核心为以人为本,并强调了尊重人的价值。一直以来,我国医学教育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影响较深,偏向于医学技能培养与医学理论知识传授,但在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方面却有所忽视。然而,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很多人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不单单满足于疾病的康复,而且对隐私保护、人格尊重、心理感受等均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满足社会大众对医疗服务的多元化诉求,必然要在医疗工作当中融入医学人文精神作为支持。因此,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也要重视人文精神教育。通过人文精神教育让医学生将一些外在的知识、理念内化为自身的意识、思想,使其逐渐形成健康的价值观与职业观,体现出人文关怀。
二、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愈来愈受到重视,部分学校在这方面有所加强,也获得了一定成果,但在相关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问题:
(1)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功利化较为明显。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医学生用自身善行去协助需要帮助的患者。但很多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功利性动机较重,学生仅仅将医学人文知识学习视为考试的一部分,并未将医学人文知识学习作为培育自身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而一些老师在授课当中,偏向于强调医学人文精神的实用性,将其视为缓解医患矛盾的工具,忽略了其本质。
(2)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方式较为单调。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在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方面,依然以传统灌输式教学为主。老师在课堂上基本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但与学生之间却缺乏沟通、交流,无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完善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相关策略
1.坚持正确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导向
一方面,医学院校在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过程中要适当更新教育理念。如今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已经逐渐转变成了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往临床中以疾病为中心的局面也逐渐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因此,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要做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并加强人文学科建设,给予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充分重视。
另一方面,医学院校老师要转变对医学教育工作的认知,将医学人文精神充分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老师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认知程度会对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实效性产生直接影响。从整体认知层面来看,老师要不断加深自我对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解程度。医学院校需要开展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为老师提供一些人文进修机会,为其提供深入了解医学人文精神的渠道。从教学层面来看,老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需要将医学人文精神与专业学科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掘出来,以专业学科作为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载体,时刻向医学生传播人文精神。
2.加强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建设
首先,在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建设当中要注重阶段性与连续性原则。医学院校需要根据学生各阶段成长特征设置具有差异性的课程。对低年级学生可安排部分基礎知识性、历史性的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发展史等;对于高年级学生可结合其临床实习状况,开设部分具备专业性质的医学人文课程,包括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学等。
其次,在医学人文课程设置方面要注重主次结合,可将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等课程作为核心学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强化核心学科与医学专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并将其与学生生活、医学实践等充分关联起来。
3.拓宽医学人文精神教育阵地
一方面,要合理配置师资力量,让人文学科老师与临床学科老师之间加强互动,相互配合,促进人文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的融合。将临床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良好载体;以人文学科为引导,促进临床学科教学。另一方面,学生临床实习期间要重视老师引导作用,将理论知识内化为意识、精神。人文老师可以和临床带教老师共同探讨课程内容,归纳出各临床科室的临床人文准则,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四、结语
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是医学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高校应通过加强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建设,拓展医学人文精神教育阵地,不断更新医学教育理念,将人文学科与专业课程充分关联起来,不断增强医学生人文意识,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观。
参考文献:
[1]祝娇娇,卢建华.结合医学教育特点,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0,(02) :152.
[2]叶稳安,周智美,刘俊荣.人文精神视野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08)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