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创”深度融合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展
2018-10-31海燕
摘 要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是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重应用、强实践、重创新的办学定位,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分阶段、多层次、差异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 专+创 创新创业教育 课程
在我国大力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正日益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杠杠,成为引领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撬动力。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然要求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是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课程体系设计的科学性与实施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必须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重应用、强实践、重创新的特色办学定位,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贴专业,凸显特色,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构建整合型、多层次、差异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首先,在目标设计与规格定位上应由单一转向多元化,构建“以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以专业教育充实学生,以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教育作用。课程体系构建基本思路:面向全体普及教育,融合专业深度培养,分层实施有效推进,贯穿全程人人参与,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课程体系构建需坚持以下基本原则:(1)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首先,课程要覆盖全体学生,而不是仅仅面向那些敢于创新、意欲创业的学生,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属于通识教育的范畴;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总体目标,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自主创业、开办企业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课程设置要有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要求全体学生学习,重在普及教育;选修课意在个性培养,重在提高培养。(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內学习以课堂教育教学为主,重在掌握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培养基本素质和涵养核心精神,课外以社会实践、竞赛训练、项目孵化为主,重在实践训练中培养能力,砥砺品质。课程设置需将二者深入融合,加强理论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3)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程建设要重视线上优质资源的挖掘与使用,充分利用优质网络资源进行理论部分的教育教学。同时,加强线下实战模拟、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4)创业与就业相结合。创业是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创业与就业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又在目标、要求和层次方面显著不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应该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将其作为基础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开发的综合性强,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要充分体现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的基本思想,通过创业教育促进高质量就业,不能盲目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就业教育的引领作用。
除了以上基本原则外,构建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应特别强调遵循以下原则:(1)目标准确原则。应用型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加以构建,决不能将应用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锁定为复合型或技能型人才。(2)突出素质与能力原则。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贯彻“能力素质本位”原则,突出创新创业基本素质与能力的培养。(3)系统优化原则。基于学生合理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结合市场、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门类不宜过多,各类课程比例适当,横向注意交叉课程内容不要重复,纵向注意课程之间的逻辑顺序与认知规律。(4)保持弹性原则。合理确定刚性课程与弹性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等比例与结构,使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弹性,适应于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的需要,适应学生的多样选择。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
课程建设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宗旨,以传授创新创业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为核心,以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关键。按照学生成长的规律,分阶段分层次构建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活动竞赛及实习实训课程三方面。
通识教育课程以公共必须课形式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主要定位为“通识型”启蒙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创业精神”、植入“创业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工作”和“持续学习”的能力。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开展创新和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包括创造性思维与技能、创新基本素养、创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相关理论,涉及创业者、创业团队、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政策法规、新企业开办与管理,以及社会创业的理论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以及基本能力。
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首先,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是必修课,也可以是选修课;可以是整体开发专门创新创业课程,也可以在专业课程中设置专题。多样形式的课程之间应该建立层次清晰的逻辑关系,紧贴专业发展需求,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人才培养体系中要全程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大一通识教育,大二专业训练,大三项目引导,大四实战训练,从普及到提高,层层递进。
建立独立完整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基于大课程理念,每个专业要有分层次分类指导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构建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按照“创新创业认知实验阶段、创业素质实训阶段、创业实践模拟阶段和自主创业实战阶段”四阶段,分四层次,即认知层次、素质养成层次、模拟实习层次和创业实战层次进行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注意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创新创业模块融入整体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将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科研训练等纳入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构建遵循学生认识规律,体现学生专业发展特点的“四阶段、四层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开放式、多途径的实践课程路径,将个体性质的项目活动和集体性质的专题活动相结合。既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个性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对团队协作精神与能力的培养。以“创新创业社团组织”、“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室”、“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等组织为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心理训练”、“创业研讨”和“创业模拟”等活动,锤炼创业者的心理品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动机,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人格特质,包括意志力、创新力、坚韧性、责任心、诚实守信、冒险、挫折承受力等因素。
3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主要方式
创新创业课程实施提倡多样方式方法,各类方法之间形成耦合之力。课堂教学提倡专题讲授、项目推动、案例教学、头脑风暴、角色扮演、讨论法、模拟企业等,强调学生的实际参与性。实践教学强调项目设计的科学有效性,强调过程体验,强调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重点开展创新创业模拟教学。在教师指导下,将学生划分为合作小组,以单项模拟训练或综合模拟训练的方式,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获取创新创业的直接经验,认识创新创业的规律,把握创新创业活动的程序和方法。定期开展“企业家课堂”、“创业论坛”等创业专题活动。邀请校友回母校做创业成功专题讲座等,开办“企业家课堂”,邀请企业的经理、厂长到学校介绍创业知识、讲授创业经验,通过专题讲座开展创业知识和创业案例教育,特别是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方法、创业过程、创业精神和创业规律等教育,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学生的创业视野。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形成品牌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校园技能节”和“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以赛促教,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除了日常实践教学活动外,尤其要注重通过创业模拟实训、创业企业孵化等方式,使学生亲身实践创业过程,积累创业经验,丰富创业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和水平。为此,对于学生的选课方式进行改革,体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层次性、广泛性和多样性。层次性体现在:不同年级的学生,根据其不同需求有不同选择;广泛性体现在:学生可以跨专业选课、跨学科选课、跨学院选课;多样性体现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组合多种课程模式进行选课。
另外,大力推进多元支持的延伸课程建设。一是在校企合作中强化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有计划地开辟学生创业实践场所,建立一些稳定的创业实训基地,实现校企优势互补、深入融合、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使教学实践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可以感受企业文化,熟悉新技术、新工艺,适应工作流程和规范,获取实际工作经验,强化岗位实践能力,发现创业机会。二是在网络课程中自主学习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群体,又是一个普遍掌握信息技术的群体,网络创业已日益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新途径。通过建设创新创业课程网站,提供网络创业、网络检索、网站管理、网页设计、网络营销等学习内容,开展自测训练,提供创业指导。搭建起自主学习、内外结合、寓教于乐、操作实践等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4创新创业课程考核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是综合性素质教育,制定科学客观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对于有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目前各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考核形式比较单一,考核不够细化,主观性比较强。以《创业基础》课程考核为例,考核方式常常是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上交一份创业计划书,教师给予评分。这种形式的考核,题目本身具有综合体现课程主要内容,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的优点,但执行中对于搭便车现象、抄袭现象等无法有效控制,也无法客观评价学生过程学习的效果。因此,建议在原有考核方式改革课程的基础上,增加课程内实践环节考核,加大平时小论文、调研报告、大作业、项目路演、赛事活动、实习实训等在课程成绩构成中的比例,实行综合评定考核方法,改变“一考定成败”的做法。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结果考试向过程考试、知识考试向能力考试,单一考核方式向多种考核方式转变,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
在对微观课程加强考核改革的同时,建议改革政府对学校、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对各教学单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考核的方式方法。目前,政府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評价,标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当前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三种:数据指向、能力指向、锦标指向。尽管这三种评价指标指向都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但对于具有长期性与复杂性特征的创业教育而言,无疑有一定的缺陷,难以衡量其长期效果。从调研来看,当前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管理部门对教学单位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也有类似特点,重视奖项数字,忽视普及教育的价值。建议政府或者学校管理部门在开展考核工作中,考虑将量化指标与质性分析相结合,可以适当采取问卷调研、走访调查等方式方法,通过满意度、收获率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改变目前评价主体单一的现象,可以引进第三方评价体系,促进评价主体多元,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学校教务教学部门深刻领会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基于学校办学特色,有效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明确课程建设目标,遵循课程建设基本原则,建构多层次立体化课程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拓宽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实施科学评价,才能真正实现课程建设目标,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简介:展海燕(1979-),女,陕西富平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 尚大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探索,2015(09):86-90.
[2] 展海燕.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2):48.
[3] 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