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

2018-10-31吴锋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6期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孤独感小学生

吴锋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索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孤独感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父母提出一些建议。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儿童孤独感量表(CLS)对合肥市216名小学生施测,所有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小学生孤独感在家庭结构、年级方面有显著差异。(2)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是否独生、家庭结构、年级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3)小学生父母惩罚严厉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偏爱被试与孤独感呈显著的负相关。父母亲情感温暖和惩罚严厉对孤独感有13.3%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 小学生 父母教养方式 孤独感

1问题提出

孤独被描绘为一种消极的且具有感染性的心理状态,儿童长期体验孤独的状态,会导致其各方面的适应不良。朱智贤认为孤独是个体主观意识与客观现实分隔从而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感是一种心理情感体验,是指当个体处在某种陌生、复杂的环境中而产生的一种寂寞、痛苦的情绪体验;李艳红认为孤独感是指个体所知觉到孤独的情绪状态,主要是因为社交需要未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心态;王婧等认为小学生的孤独感是指小学生知觉到在同伴关系中的地位低,因此而产生的孤单、不满的情感体验。

韩雪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指父母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通常使用的方法。李彦章提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为了教育子女而表现的一种行为模式。康莹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指父母在子女的教养态度和教养行为以及情绪情感表达上所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谷长芬等人研究发现学业不良儿童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更为消极,情感支持较少,否认和拒绝表现得较多。

辛自强的研究表明,家庭功能可以影响小学生的孤独感体验;金欣俐的研究发现,父亲的惩罚严厉和母亲的情感温暖初中生的孤獨感有预测作用。本研究旨在讨论父母教养方式和小学生孤独感的关系,为家庭如何采取良好的教育方式提供了依据。

2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和过程

抽取合肥市某小学三、四、五、六四个年级,每年级70人,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儿童孤独量表(CLS),发放问卷280份,并且当场回收问卷280份。对问卷进行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检查,剔除无效问卷共64份,最终有效问卷216份,有效回收率为77.14%。其中男生110人,女生106人。数据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分析。

2.2研究假设

(1)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孤独感相关显著。

(2)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孤独感有预测作用。

3结果

3.1小学生孤独感的差异分析

(1)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从性别、是否独生、家庭结构等方面来分析小学生孤独感的差异。结果发现小学生孤独感在家庭结构上有显著差异,单亲家庭的儿童孤独感显著高于双亲家庭的儿童。

(2)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小学生孤独感在年级上差异显著。LSD事后两两比较发现,三、四、六年级学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五年级的学生。

3.2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分析

3.2.1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是否独生、家庭结构上的差异性检验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在父母亲的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方面,男生的得分显著大于女生。在父母亲惩罚严厉方面,非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大于独生子女;而在父母亲偏爱被试和父亲过分干涉方面,非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小于独生子女。而在家庭结构方面,单亲家庭母亲惩罚严厉分数显著大于双亲家庭母亲。

3.2.2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在年级方面的差异性检验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过度保护在年级方面有显著差异,母亲惩罚严厉和偏爱被试在年级方面也有显著性差异。通过LSD事后比较可以发现:在父亲惩罚严厉方面,四年级学生的得分明显高于三、五和六年级;在父亲过分干涉方面,三年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五、六年级学生;在父亲拒绝否认方面,四、五年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三、六年级学生;在母惩罚严厉方面,三、四年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在母偏爱被试方面,三、四年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六年级学生。

3.3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孤独感的相关关系研究

3.3.1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孤独感的相关关系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小学生父母惩罚严厉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偏爱被试与孤独感呈明显的负相关(见表1)。

3.3.2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孤独感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研究

将与孤独感显著相关的家庭教养方式的各个因子做自变量,孤独感做因变量,做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惩罚严厉对儿童孤独感有13.3%的预测作用(见表2)。

4分析与讨论

4.1小学生孤独感在家庭结构、年级方面有显著差异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单亲家庭的小学生孤独感显著高于双亲家庭,可能因为单亲家庭小学生缺乏父亲或母亲的引导和帮助,形成孤僻的性格,因此会体验较高的孤独感。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四、六年级学生的孤独感明显高于五年级学生的孤独感,可能原因是三、四年纪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完善,从而在人际交往方面经常会体验到挫折感,导致孤独感水平较高,六年级学生面临着升初中的压力,不得不放弃参加一些团体性的活动,从而减少人际交往的机会,孤独感体验较高。

4.2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性别,是否独生,家庭结构和年级的差异性

(1)在性别差异上,在父母的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方面,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可能是因为父母希望男孩子以后能成为勇敢,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人,因此对男孩子有更高的要求;希望女生成为文静,善良的人,而女生在小学阶段的行为举止都比较符合父母的要求,所以父母就很少采取干涉和拒绝否认的教养行为。

(2)在是否独生方面,在父母亲惩罚严厉方面,非独生子女的得分大于独生子女的得分;而在父母亲偏爱被试和父亲过分干涉方面,非独生子女的得分小于独生子女的得分。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说,父母的爱护可能会出现不均衡的情况,对于非独生子女的惩罚也会更加严厉。而在偏爱被试方面,因为是独生子女,所以会备受父母亲的爱惜和保护。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可以提供帮助,所以父亲会过分干涉独生子女。

(3)在家庭结构方面,单亲家庭母亲惩罚方式显著大于双亲家庭惩罚方式。可能因为在单亲家庭中,子女出现一些不符合社会标准和母亲标准的行为时,母亲就会对子女有相对严厉的惩罚。

(4)在父母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方面,四年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可能因为当子女在三年级的时候,心理发展还不是很健全,父母并不会有很严厉的惩罚和拒绝否认;而当子女在五、六年级的时候,子女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高,严厉的惩罚和否认会对子女的自尊造成伤害,因此父母不会对子女进行很严厉的惩罚和拒绝。在父亲过分干涉方面,三年级学生的得分显著大于其他年级,可能是因为在子女三年级时,自我意识水平较低,各个方面还不成熟,因此父亲就会进行过分干涉;在母亲偏爱被试方面,三、四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六年级学生得分,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孩子在三、四年级的时候各个方面不是很成熟,需要父母的爱护和引导,随着年级的增长,子女的自我意识水平增高,变得更加独立,所以偏爱程度就会逐渐降低。

4.3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孤独感有预测作用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小学生父母惩罚严厉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偏爱被试与孤独感呈显著的负相关。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小学生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惩罚严厉对孤独感有13.3%的预测作用。这可能是因为在中国传统家庭观念里,父亲的家庭权威比较大,子女得到来自更高家庭权威的情感温暖理解会降低子女的孤独感,而得到更多的严厉惩罚则会提高子女的孤独感体验。

5结论和建议

5.1结论

(1)小学生孤独感在家庭结构、年级方面有显著差异。

(2)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是否独生、家庭结构、年级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

(3)小学生父母惩罚严厉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小学生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小学生父亲偏爱被试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父亲情感温暖和惩罚严厉对孤独感有13.3%的预测作用。

5.2建议

(1)父母要给予帮助和关爱,少一些惩罚和拒绝,多与孩子沟通。

(2)父母应该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3)父母应关注孩子的学习和心理状况。

参考文献

[1] 吴剑,蒋威宜.孤独感及我国小学生兒童孤独感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6,7(08):105-110.

[2]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 李艳红.学习不良儿童的孤独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5(06):123-124.

[4] 王婧,钱珍.国内儿童孤独感研究综述[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05):108-109.

[5] 韩雪.大学生人格特征、父母教养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哲学与人文科学辑,2011(S1).

[6] 李彦章.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02):106-108.

[7] 康莹.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学,2012.

[8] 谷长芬,王雁,曹雁.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09(02):51-56.

[9] 辛自强.家庭功能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中介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3,35(02):216-221.

[10] 金欣俐.父母教养方式对不同性别初中生孤独感影响的对比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07):31-32.

猜你喜欢

父母教养方式孤独感小学生
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问题行为: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对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学前儿童社会化不足的家庭环境影响因素
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