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镇痛有效性分析
2018-10-31吴艳梅
吴艳梅
【摘 要】目的:探究将超声引导应用于腹横肌平面阻滞镇痛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间收入的腹部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实验要求抽取出60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中,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后开展实验,每组中均纳入3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临床腹部手术。两组患者均应用常规麻醉方案。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自控静脉镇痛,实验组患者则应用腹横肌平面阻滞镇痛方案。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痛觉阻滞时间和镇痛效果,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更长,但实验组患者的向头延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腹横肌平面阻滞镇痛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超声引导;术后镇痛;腹部手术;麻醉方案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5--01
在临床医学上,对腹部手术患者的研究中发现,对患者进行腹部手术时,应当采用合适的方案对患者进行麻醉引导才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1];但患者在麻醉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其他不良反应,例如低血压或呼吸抑制等,导致患者的麻醉风险较高[2]。所以在对患者进行麻醉时,应当采用合理的麻醉引导方案,来对患者的麻醉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本次研究中,探究将超声引导应用于腹横肌平面阻滞镇痛中的效果,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间收入的腹部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实验要求抽取出60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中,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后开展实验,每组中均纳入3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临床腹部手术。对照组中患者年龄为29-52岁,患者平均年龄为(46.1±6.5)岁;而实验组中患者年龄为28-53岁,患者平均年龄为(45.8±6.6)岁。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腹部手术患者;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所有患者具有正常的认知功能;所有患者不患有其他全身器质性疾病;所有患者不患有血液性疾病或其他手术禁忌症。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未见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麻醉方案进行手术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舒芬太尼+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100ml,并采用舒芬太尼0.05μg/(kg·h)的速度进行持续泵入。锁定时间控制在20min。实验组患者则在超声引导下应用腹横肌平面阻滞镇痛进行镇痛。由患者腋中线进行入路,并且在长轴平面内采用超声引导进行穿刺,穿刺位置应当在患者腹横筋膜上,注入0.375%罗哌卡因20ml后对患者的超声图像进行观察,显示患者腹横筋膜平面无回声梭形信号即显示成功阻滞。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次研究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处理,本次研究结果中患者的各项指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将t检验方式应用于数值意义分析中,组间检验结果如果p<0.05,则证明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痛觉阻滞时间和镇痛效果,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更长,但实验组患者的向头延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是一种新型镇痛方案,在近年來也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这种方案通过超声对镇痛进针进行引导,使镇痛定位能够更加准确的进行,所以在临床上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镇痛效果,在临床上也应用愈加广泛[3]。这种方案通过超声引导,能够降低患者肥胖程度和解剖变异对镇痛效果产生的影响。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是指通过超声图像进行麻醉时,尽可能在靠近神经部位进行穿刺和置管,保证患者的麻醉过程属于实时监控的状态,这种方案能够保证在穿透过程中获得更为准确的定位[4]。
综上所述,对患者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腹横肌平面阻滞镇痛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秦朝生,林育南,刘敬臣.超声引导下连续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J].微创医学,2016,11(05):664-668.
周英杰,王芬.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对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和恢复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7(01):61-64+72.
章艳君,刘金柱,张文静,赵娟.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患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后镇痛[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5,31(06):565-568.
王琳,徐铭军.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镇痛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29(11):1057-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