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院途中的护理风险管理
2018-10-31杨岚淇
杨岚淇
【摘 要】目的:探讨入院途中的护理风险管理。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危重症患者60例,然后平均分成两组,采用SPSS21.0将入组患者按先后序列号(1-60)随机分为2组:一组护理风险管理组(30例),一组常规护理管理组(30例)。结果:护理风险管理组患者的风险、医疗纠纷发生率13.3%(4/30)、6.7%(2/30)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管理组33.3%(10/30)、16.7%(5/30)(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较常规护理管理在入院途中的效果好,更能有效降低患者的风险、医疗纠纷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入院途中;护理风险管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3--01
在对各类患者进行接诊的过程中,住院处是前沿创口[1]。近年来,各种急症及意外事故发生率在飞速发展及不断进步的社会的作用下日益提升,要想使护理安全得到有效保证,关键是要为患者及时安全地办理住院手续,准确评估患者入院内转运途中的风险[2]。本研究探讨了入院途中的护理风险管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危重症患者60例,然后平均分成两组,采用SPSS21.0将入组患者按先后序列号(1-60)随机分为2组:一组护理风险管理组(30例),一组常规护理管理组(30例)。护理风险管理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5-79岁,平均(52.3±9.2)岁;发病至呼救时间0.5-2.0h,平均(1.2±0.5)h。常规护理管理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6-79岁,平均(53.6±9.4)岁;发病至呼救时间0.6-2.0h,平均(1.4±0.8)h。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护理风险管理组患者接受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操作为:1)充分评估病情。急危重症患者如果没有得到切当处理,那么就极易有意外发生。因此,临床很有必要在转运前有效评估患者病情,对患者的意识状态进行严密观察,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进行严密监测,切实有效地做好转运中的准备,从而为随时抢救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2)科室合作畅通绿色通道。对和接收部门的交流进行强化,在转运前就将接受时间联系好,向相关科室發出通知,使其准备好呼吸机、监护仪等相应设备,同时电话通知电梯,将等待时间缩短,将宝贵时间争取给救治患者的工作,从而对急救患者无法及时取药、入院治疗等情况的发生进行严格的避免;常规护理管理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管理。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风险发生情况。同时,统计两组患者的医疗纠纷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检验。采用SPSS21.0,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风险、医疗纠纷发生情况比较
护理风险管理组患者的风险、医疗纠纷发生率13.3%(4/30)、6.7%(2/30)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管理组33.3%(10/30)、16.7%(5/30)(P<0.05)
3 讨论
急诊患者的转运过程对转运质量却具有极高的要求。各种变化在转运患者的短时间内均可能发生,随时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在转运途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3]。医护人员应该详细评估患者在转运途中的风险,同时提前将合适的跟随人员及转运工具安排好,将途中所需抢救物品备好,并联系好接受部门,从而使院内安全转运急诊危重症患者的工作得到切实有效的保证。相关医学研究表明[4],入院评估中的护理风险管理能够切实有效地保证患者安全。本研究结果表明,护理风险管理组患者的风险、医疗纠纷发生率13.3%(4/30)、6.7%(2/30)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管理组33.3%(10/30)、16.7%(5/30)(P<0.05),和上述相关医学研究结果一致。
总之,护理风险管理较常规护理管理在入院途中的效果好,更能有效降低患者的风险、医疗纠纷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许辉,李晓光,陈艳妮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2017,39(13):2055-2057.
李莉,李文婕.护理风险管理在显微手外科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3):238-240.
孙红梅.人文关怀在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2017,41(1):59-60.
朱萍.彩色腕带在开放病房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8):1023-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