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水肿的观察与护理

2018-10-31高春艳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5期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脑水肿观察

高春艳

【摘 要】目的:分析和探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水肿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效果。方法:随机抽取了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4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水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指标进行观察,并给予系统性的护理干预。结果:电解质紊乱、补液不合理、血糖异常、胸腹腔压力增高等是诱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水肿的主要原因,为其提供系统性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有效率为97.78%。结论: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水肿进行临床治疗时,需要先对患者病情进行系统的观察,并实施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干预,以确保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改善,提高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效果。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脑水肿;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737.2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5--02

重型颅脑损伤通常是由外力的间接或直接作用而引发的头部颅脑组织严重损伤,需要为患者实施开颅手术治疗,但是手术风险比较大,术后恢复过程中会诱发不同程度的脑水肿症状,增加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因此,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水肿患者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治疗尤为重要。我院尝试为患者提供系统性的观察,并提出有效的护理干预,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现对其进行介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随机抽取了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4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水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在22-70岁,平均(41.4±1.3)岁。其中31例车祸受伤、14例跌伤;CT诊断结果中硬膜下血肿24例、脑内血肿15例、硬膜外血肿6例。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致病因素、CT诊断结果等临床数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存在一定的可比性。

1.2 观察与护理方法

1.2.1 病情观察 首先对患者的意识情况进行详细观察,了解患者的吞咽反射躲避动作,每隔30-60min对患者的生理反射及各种病例来进行判断。尤其是脑挫裂伤患者,其脑水肿的发生率最高,一般形成于病后3-6h,并且在3-5d达到高峰,随后开始慢慢的消退,此时可以在早期给予脱水剂处理,以达到对脑水肿的有效控制。其次对患者瞳孔变化进行观察,其是判断颅脑损伤病情变化的主要指标,护理人员最好每隔15-30min对患者的瞳孔大小、眼裂大小、光反应、眼球活动情况等进行观察。

1.2.2 维持水平衡 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水肿进行临床治疗时,护理人员要定期对患者液体需求量进行测定,最常见的测定方法包括:(1)对于成人患者在前1天其尿量超过500ml,需要对患者的耳外损失量给予高度重视,例如人工气道、发热等状态都有可能造成水分丢失;(2)可以通过负平衡控制入量比出量少500ml,来确保患者机体处于轻度脱水状态,使患者脑水肿症状得到有效改善;(3)人体常规生理需求量大概在1500-2000ml,而对于脑水肿患者其需用量在1000-1500ml,对于无颅内高压症状但脱水轻度患者,最好把输液速度控制在60-80滴/分;对于脑水肿颅内高压患者,最好把输液速度控制在40-60滴/分;从而有效避免脑疝的形成。

1.2.3 避免胸腹腔压力增高 (1)呼吸道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固定好插管,对烦躁或全麻患者需要固定好插管,并对插管气囊、咬嘴的位置、插管深度、固定带等进行定期检查。同时还需要对患者进行肺部听诊,查看患者的呼吸音、啰音,了解和掌握患者的通气情况与肺部感染,并指导患者有效吸痰和肺叩击。(2)防止剧烈咳嗽:对于频繁或剧烈咳嗽的患者往往会诱发患者出现气道低氧,诱发痉挛现象,这样不仅会导致血氧饱和度降低,而且还会出现异物插入患者气管而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刺激,引发咳嗽症状,其比生理咳嗽更为严重,不同程度上导致胸内压增高,不利于患者脑水肿的有效控制,甚至有可能引发脑疝。(3)体位和翻身:保持患者头位高度在15℃-30℃,严禁髋超过 90℃,在翻身的时候需要吸净痰液,避免患者出现窒息现象。同时,还需要适当降低颈部中位线,避免发生鼻腔血液、脑脊液逆流现象。

1.3 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研究数据借助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借助%表示,组间数据对比选择t进行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水肿诱发原因 通过对所有45例患者进行观察后发现,主要是有电解质紊乱、补液不合理、血糖异常、胸腹腔压力增高等造成,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2.2 患者临床护理情况 待患者病情及诱发因素确诊后,为患者提供系统性的治疗和护理干预,一段时间后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和临床指标得到有效改善,其中34例患者治愈出院,10例病情好转,1例患者病情未见改善,还需要接受进一步治疗,其治疗和护理有效率为97.78%。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其主要表现为开放性脑损及急性外伤性颅内出现血肿,主要通过开颅手术进行治疗,但是术后患者极易出现继发性脑水肿,危及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通常情况下,在术后3-7天内属于脑水肿高峰期,此时如果未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将会增加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因此,作为医护人员需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水肿的临床治疗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指标进行观察,并提出系统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这样既能够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指标得到有效改善,有效缩短患者的治愈时间,而且还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曲毅.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水肿的观察及护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4(25):45-46.

唐敏.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水肿的观察护理[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7,5(2):181-182.

冯宇洁.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水肿的观察及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7,9(7):75-76.

猜你喜欢

重型颅脑损伤脑水肿观察
脑出血并脑水肿患者行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的效果
联用吡拉西坦与甘露醇对脑出血所致脑水肿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
紧急气管插管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院前急救中的意义
小儿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特点及护理干预
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临床救治策略
早期康复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观察
吡拉西坦注射液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疗效观察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后脑水肿及自由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