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的菜市场
2018-10-31宝子
宝子
提起菜市场,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狭窄局促的环境,为生计奔波忙碌的人群,人声嘈杂,拥挤不堪,甚至能与脏乱差、乱哄哄等形容词联系在一起。细想也是,开设在街头路边、小区深处的菜市场,难有宽敞的场地,也无众多的车位,每天却承载着大量百姓生活离不开的商品集散,人们你来我往,忙于交易。纷纭驳杂的市井生活每天都在这里上演,大千世界的生活百态也会在这里驻足。
小菜市场
是最能展现风土人情的地方
我出生在北京南城,今年快80岁了。小时候因为兄弟姐妹多,全家生活十分拮据。那时妈妈对我们常爱说一句话:你们要不好好念书,就会过“穿不完的地摊儿货,逛不完的菜市场”那样的生活。我那时年幼无知,对妈妈的话深以为然,并因此对菜市场生出一些误解,以至于很长时间都不愿涉足。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丰富,认识逐步扭转,尤其是退休以后,不知怎的不但误解全消,反而特别爱逛菜市场。其原因,恐怕是对生活最本真的样子有了认知,或者是日常实践中有了亲身感受。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家住在南城的菜市口,那儿有座菜市场,规模不大,却很热闹。每天一大早儿,广安门外的菜贩子就聚在这里,挑担的,推车的,叫卖着各种新鲜蔬菜水果、顶花带刺的黄瓜、削成花儿的心里美萝卜、一掐一汪水儿的嫩绿扁豆,透着招人喜欢。我早上上学,常在菜市旁的小摊吃早点,刚出炉的马蹄烧饼和油条,炒肝、灌肠、烤白薯满大街飘香,冒着热气的龙嘴大铜壶,冲出喷香的茶汤,人们端着碗站在路边吸溜地喝着,俨然是老北京的一幅民俗风情画。
逛菜市场
是舒缓压力的一种生活方式
1967年,我结婚成家搬到东城区苏州胡同,生活的艰难,工作的压力,让我这个涉世不深的小青年很不适应。下班后,就常爱去附近的东单菜市场闲逛。那时,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居民的粮油、副食品供应很多需要凭票、凭本,而国营菜市场因其品种全、质量好、信誉高而深受大家的青睐。京城有西单、东单、朝内、崇文门四大菜市场,东单菜市场是建成时间最早的一座。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店名,就挂在临东长安街的南门上边。
走进菜市场,正面是蔬菜部,货架上用大白菜,绿叶菜,黄胡萝卜等各种颜色的蔬菜组成图案,每逢节日,还会增添庆祝“五一”、“十一”等字样,十分鲜艳好看。靠西卖肉的师傅,说话和气,手脚特别麻利。大厅中间有几个水产池子,里外刷得十分干净,鱼、虾、蟹等瞧着就那么鲜活。在这里我第一次看见宰杀鳝鱼的,售货员用锥子把鳝鱼头钉在案板上,在颈处用刀割个小口儿,用手把鱼皮一捋,拿刀尖顺着鱼身一划,鱼身就成了一大片儿,再一划,鱼骨就剥离了,洗干净切成段儿交给顾客,那叫一个利落。大厅里还有糖果点心、烟酒茶叶、干鲜果品、活鸡活鸭,品种很是齐全。售货员或穿白大褂,或系蓝围裙,待人诚恳,买卖公道。记得有一次我让女儿去买一斤牛肉,那时牛肉每斤6角5分,羊肉每斤7角1分,女儿买回来告诉我是按羊肉收的钱。过了几天我又去买菜,顺便跟卖肉的售货员提起此事,没料到,他不但当即退我6分钱,还连連向我道歉,老北京商家那种诚信待人的经商之道让人十分感动。你说,遇到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你平时工作生活中的烦恼与不快,能不很快消除吗?
去买菜
更是一种接地气的生活体验
退休后,我在安定门附近定居,不远处的六铺炕有家新民菜市场,几乎成了我和老伴儿三天两头光顾之地。前些天,这里搞“疏解整治促提升”,菜市场里里外外被装饰一新,售货大厅宽敞明亮,还安了空调,环境整洁。每次走进菜市场,便让我感受到人间烟火扑面而来,摊主们一个个热情地招呼客人,娴熟地称重、装袋、算账、收钱。顾客们则忙着挑选各样蔬菜,讨价还价,也有人为了价码或分量的小事和摊主理论起来,斤斤计较。我有时看不上这种现象,觉得这样的算计实在没有意思,可反过来仔细一想,又实在很有意思,买主和卖主纷争的背后不正是体现了买卖双方都在追求着一个起码的公平合理吗?其实他们都很不容易,都在认真、节俭、努力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活,为家庭、为孩子辛勤地操劳着。这让我更了解社会,在与他人亲密的接触中,体验生活,做回自己。
繁华的大都市离不开平凡的菜市场,就好比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但要有光鲜亮丽,更应该有平平淡淡,而平平淡淡往往才是生活的本真。
闲暇之余,您不妨经常去逛逛菜市场,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亲身体会一下最原始、最平常、最普通的市井生活状态,那真的也是一种学习,一种享受!
(责编:辛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