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工业建筑与吉尔斯.G.斯科特的“工业教堂”
2018-10-31高巍
高巍
赵玫
今天,当人们徜徉在伦敦泰晤士河畔,两座巨大体量的工业建筑常常以其恢宏的气势占据人们的视野,这就是巴特西电站与河岸电站(现为泰特现代艺术馆Tate Modern),两者均是英国建筑师吉尔斯.G.斯科特的作品。进入2000年以来,这两座工业建筑的命运与发展,再次引起建筑师们的关注,使人们重新聚焦吉尔斯.G.斯科特与英国的工业建筑。
一、英国工业建筑
工业革命肇始于英国。可以说英国是工业建筑的发源地,但工业建筑在英国的地位与发展却命运多舛。
自1750年代开始,英国工业建筑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逐步发展起来,到1830-1840年代初具规模,这一阶段的工业建筑大多利用旧有建筑或由业主自发建设形成的作坊,数量众多,但工业建筑的特征和专业性并不突出。[1]到维多利亚后期,工业革命达到高潮,工业建筑也进入到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但由于英国建筑领域传统上注重教堂、政府等公共建筑和乡村住宅的设计,工业建筑受到的关注很少,此时大量工厂是由工程师和缺乏经验的年轻建筑师完成,缺乏有影响力的作品,英国工业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就这样错过。
到20世纪初及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公共建筑建设的减少和应战争需要而生的大量工厂建设,英国建筑师开始关注工业建筑的设计,但此时世界工业中心已经由英国转移到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和美国,同时,新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开始席卷两地。1909年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设计的德国通用电气公司涡轮车间(AEG’s Turbine Factory)建成,1911-1913年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设计完成了法古斯工厂(Fagus Factory),表现主义思潮(Expressionism)开始在工业设计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英国的工业建筑设计也深受冲击。吉尔斯.G.斯科特的工业建筑作品在这样的背景下登上了英国建筑舞台,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英国传统建筑烙印,又倍受所处时代的影响。
二、吉尔斯.G.斯科特
翻开剑桥英国传记词典,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述:吉尔斯.吉尔伯特.斯科特(Sir Giles Gilbert Scott, 1880-1960)[2],爵士,功绩勋章(OM)[3]获得者,20世纪英国著名建筑师,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其所获荣誉与历史地位,与当今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大致相当。
吉尔斯.G.斯科特出身于英国著名的传统建筑世家,其爷爷、父亲、叔叔、兄弟、堂兄弟等均为建筑师,尤其是爷爷乔治.G.斯科特,在英国建筑史上声名卓著[4]。斯科特家族以设计古典建筑尤其是哥特式教堂著称,乔治.G.斯科特一生超过800件建筑作品中,大部分是教堂、修道院、救济院、牧师住宅等宗教建筑。
吉尔斯.G.斯科特从小就被作为英国传统哥特建筑师培养,在22岁时就通过竞赛获得了利物浦大教堂(Liverpool Cathedral)(图1)的设计权,从此声名大噪。但与爷爷、父兄不同,吉尔斯.G.斯科特多才多艺,涉猎广泛,其代表作品不仅有世界闻名的利物浦大教堂,还包括著名的剑桥大学图书馆、伦敦滑铁卢桥、巴特西发电站,他的红色电话亭成为伦敦城市经典一直沿用至今,中国上海的圣三一教堂也出自其手。
由于吉尔斯.G.斯科特不拘泥于传统的哥特建筑风格,以实用主义的心态,对现代主义风格持开放态度,中后期作品常常糅合哥特式传统风格与现代主义手法,其很多功能性设计的建筑成为著名地标。尤其是他突破传统,进入到家族从未进入到的工业建筑设计领域,在其一生100余件建筑作品中,工业建筑的数量不多,但均成为经典,在英国工业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吉尔斯.G.斯科特的“工业教堂”
1924年受封爵位以后,吉尔斯.G.斯科特开始将设计领域逐渐由哥特教堂建筑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先后完成了在克莱尔学院(Clare College)以及牛津、剑桥的一系列居住和教育建筑,包括现代哥特风格的牛津和剑桥大学图书馆、新乔治亚风格的克莱尔纪念庭院(Clare Memorial Court)、轻拜占庭风格的玛格丽特大厦礼拜 堂(Chapel at Lady Margaret Hall)等。在这些建筑中,斯科特既注重传统风格的细节设计,又开始接受现代表现主义风格的设计方法,广泛采用大量的钢结构、混凝土和砖作为建筑材料,为后来大尺度工业建筑设计奠定了基础。
1.巴特西电站
巴特西电站( Battersea Power Station)是吉尔斯.G.斯科特的第一个工业建筑作品。1930年,伦敦市议会决定在市区西部泰晤士河南岸修建一座大型燃煤发电站,这是英国电站国有化后第一个超级电站。在项目的最后阶段,斯科特作为伦敦电力公司的建筑顾问参与到项目中,应邀对设计进行调整。此前,已经由曼彻斯特Halliday & Agate公司完成电站设计并开工建设,对方案的颠覆性修改并不现实。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斯科特仍然带来巨大突破:他将原方案的四座烟囱改造为经典的圆柱体造型,采用精巧的收分,混凝土外表饰以竖向刻痕,烟囱下部通过形体退让与建筑巧妙结合;建筑主体为钢和混凝土结构,外部为红砖立面。巴特西电站是一座尺度超乎寻常的巨大工业建筑,斯科特在遵循工业建筑功能特征的同时,赋予其教堂一般的精神内涵:精妙的比例和形体,优雅的红砖立面,浅浅的壁柱,简洁有力的竖向凹槽,女儿墙位置丰富的红砖细部……巴特西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不仅是巨大红砖体量的视觉冲击,还有以“哥特电站”风格著称的简洁现代Art Deco风格带来的持久余韵(图2、图3)。
此前,英国工业建筑设计呈现出两种倾向:一种以工业生产的功能需要为主,建筑形态反映技术特征,相对简单粗放。这种风格早期由工程师设计主导,后期受表现主义影响较大,如特拉福德工业园(The Trafford Park,1901,British Westinghouse Electric Manufacturing)、博姿化妆品厂(Boots’ Factory for Wet Processes,1930,Sir E.Owen Williams)[5](图4);另一种由传统建筑师完成,内部是工业生产功能,外部则附以古典建筑的外壳,这种风格在维多利亚晚期(1855-1880年)和爱德华时期(1900-1914年)比较流行。
图1:利物浦大教堂
图2:1935年竣工的巴特西A站
图3:运行中(左)和关停后的巴特西电站(右)
吉尔斯.G.斯科特的设计则提倡一种将技术进步与建筑的人文主义相结合的“中间路线”,“我既不为顽固的传统主义者,也不为极端现代主义者辩护,比较哪一种更好并无意义”[6],他的设计更多依赖一名优秀建筑师的美学直觉而不是“聪明”的选择,他厌倦教条主义,乐于采用新的建筑方法,同时认为极简现代主义风格具有消极一面,“如果在未来的建筑中,现代主义的优越性能移植入传统主义中,我将感到欣慰。换句话说,现代主义更应当是一场变革而非革命”[7]。他的这种理念在其工业建筑中体现得非常典型:巴特西电站最具标志性的四座巨大烟囱,既是表现主义的代言,又折射出维多利亚后期英国工业建筑一度流行的意大利风格(1855-1900年)的影子,这种风格不仅重视烟囱的细部设计,而且往往将其与建筑的主体巧妙结合,形成标志(图5)。
图4:特拉福德工业园(左)和博姿化妆品厂
图5:英国1855-1900年意大利风格工业建筑
巴特西电站A站于1935年竣工后,立即成为一座现代主义的建筑地标,也为吉尔斯.G.斯科特带来巨大的成功。在1939年英国建筑师杂志的调查中,巴特西 电站名列英国最好现代主义建筑第二名[8],这对一座工业建筑殊为不易。1955年,与A站完全对称的B站完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红砖建筑,巴特西电站自信的大体量砖墙,既不过分强调工业建筑的技术特征,又不复古,表现出卓越建筑师的自信。由于巴特西电站等一系列建筑的成就,吉尔斯.G.斯科特于1933年英国建筑师学会(RIBA)百年诞辰之际当选RIBA主席。
在巴特西电站之后,吉尔斯.G.斯科特相继受邀设计了吉尼斯啤酒厂(Guinness Brewery,Park Royal, London,1933–1935,demolished 2006)与 黑麦屋电站( Rye House Power Station,Hoddesdon, Hertfordshire ,c.1952,demolished early 1990)(图6、图7),总体上延续了巴特西电站的风格,成为工业建筑精品。而1960年建成的河岸电站,将斯科特的工业建筑设计再次推向高峰。
图6:1950年吉尼斯啤酒厂鸟瞰
图7:1952年黑麦屋电站鸟瞰
2.河岸电站
河岸电站(Bankside Power Station)的建设充满了巨大的争议。许多年里,人们一直认为河岸电站根本不应当被建造,或者至少不应该在伦敦城的正中心——正对圣保罗大教堂的泰晤士河南岸建造。在伦敦郡二战期间的多版战后规划中,工业建筑一直是优先移除的对象。然而1947年,身为皇家科学院规划委员会主席的吉尔斯.G.斯科特应伦敦电力公司邀请,完成了在其市中心的河岸电子厂用地上建设一座大型燃油电站的方案。斯科特毫不怀疑战时规划的合理性,但他认为如果确定要在这样一处关键地点兴建发电站,自己会是最合适的人选,而且认为在圣保罗大教堂旁建造一座出色的工业建筑作为邻居是完全可能的。“为什么电站是不可触碰的?就我过去的经验而言,电站也可以成为优美的建筑,只是现在有待证明”[9]。
与巴特西电站项目不同,吉尔斯.G.斯科特在河岸电站实现了对设计完全的美学掌控,最初方案可以看作是巴特西电站的一种全面升华,不过更加精致(图8)。之后,吉尔斯.G.斯科特说服工程师将电站的烟道集中到一处,在建筑的中央矗立起一座优雅的砖砌“钟楼”,突破了此前电站的形体结构。涡轮大厅、锅炉房和电流转换车间三部分结构严谨而分明,正中99米高的巨大砖塔拔地而起, 略带收分。为了避免电站排放烟尘对圣保罗大教堂的污染,河岸电站在中央砖塔烟囱底部设计了专门的清洗设备以保障净化废气中95%以上的烟尘,砖塔高度的设计也考虑了烟尘排放对大教堂的影响。河岸电站建筑主体高度低于城市建筑控高,砖塔的高度也低于圣保罗大教堂穹顶,但其伟岸的体量依然与对岸的圣保罗大教堂遥相呼应。对称式构图,精致的比例与形体结构,大面积红砖墙面,修长的壁柱,精致的垂直凹槽、竖向长窗,活泼的红砖细部装饰……在巴特西电站中经典而简洁的Art Deco风格得到继承,而在尺度细节的控制上更加精益求精,一座完美结合了工业理性和宗教般庄严意象的“工业教堂”被演绎到极致(图9、图10)。
图8:河岸电站初期方案
图9:利物浦大教堂般的河岸电站最终方案
图10:1990年代的河岸电站
图11:(上)平克•弗洛伊德Animal专辑封面中经典的飞猪与巴特西电站;(下)蝙蝠侠影片中巴特西电站涡轮机房场景
1950年代,现代主义风潮已经席卷全球,但河岸电站在形式上仍然没有完全追随现代主义风格,而是在理性的逻辑内核中加入了微妙的细部装饰。“我们必须思考建筑的目的。与教堂和市政厅相比,一座工厂的内外装饰处理显然应当完全不同,尽管现代主义已经基本抛弃了这些,规定一切建筑都应当同样朴素而摒弃装饰。以前,那些死气沉沉的装饰滥用在所有建筑上而遭到否定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同所有走的过远的激烈行为一样,钟摆终将回到平衡位置,适当的装饰和美好的设计应将出现在需要的地方。与贫乏的外表相比,恰到好处的装饰能够产生迷人的效果,将光与影引入到平淡的立面……”[10]。
由于建设中需要与基地内原有工厂拆迁相协调,发电站的建造长达十余年,1960年在吉尔斯.G.斯科特去世后才完全竣工,此后一度超负荷运营,随着石油危机和油价上涨,这座燃油电站于1981年关闭。电站建成时,斯科特的工业建筑处理手法已经“过时”,河岸电站并未收到如巴特西电站一样的好评。不仅电站的建设本身受到非议,一些现代主义阵营的学者相继批判这座“红砖哥特”电站的“传统”“顽固不化”和“形式主义”。然而时间是最好的证明,今天当我们回顾过去,不得不钦佩吉尔斯.G.斯科特穿透历史的智慧和远见卓识。
四、新世纪的“工业教堂”
1980年以来,英国工业建筑历经巨变,许多工业建筑包括发电站相继被拆除:著名的盖茨黑德(Gateshead)邓斯顿(Dunston)发电站B站于1986年拆毁[11],具有显著吉尔斯.G.斯科特风格的克罗伊登(Croydon)维登沼泽(Waddon Marsh)发电站在得知将可能列入英国登录建筑名单后被拆毁,吉尔斯.G.斯科特的黑麦屋电站与吉尼斯啤酒厂也相继于1990年和2006年被拆除。在这种情况下,巴特西电站与河岸电站幸运的留存下来,有其地理位置的原因,更极大程度上归功于斯科特的卓越设计。
今天,这两座以“红砖哥特”风格而著称的“工业教堂”早已成为伦敦城市的地标,深深植入英国的文化生活。巴特西电站于1980年列入英国登录建筑名单, 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甲壳虫乐队对这里情有独钟,蝙蝠侠、神探夏洛克等热门影视在这里取景(图11),英国首相在这里发表演说……河岸电站建成稍晚,由于“三十年条例( 30-year rule)[12]”影响和私有化后业主的抵制,未能列入登录建筑,电站停运后这里成为平民艺术家生活和创作聚集地。进入新世纪,河岸电站首先迎来了命运的转折。1995年,泰特博物馆决定将电站改造为一座大型现代艺术馆,用以收藏2000年以后的现代艺术藏品,并作为伦敦迎接新千年的主要建筑。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在建筑设计竞标中胜出,与库哈斯、安藤忠雄、伦佐·皮亚诺、拉斐尔·莫尼欧、大卫·奇珀菲尔德的方案相比,他们更加尊重吉尔斯.G.斯科特的原有设计,以谦逊的态度模糊新旧建筑之间的界线,通过强化电站建筑原有的艺术特质和历史内涵实现设计的超越。方案拆除了电厂前方由吉尔斯.G.斯科特之子理查德G.斯科特(Richard Gilbert Scott)在1960年加建的锅炉房,将砖塔重新解放出来,砖塔两侧改造为新的入口。人们从圣保罗大教堂经千禧桥跨河而来,经过砖塔进入到中央展厅——由涡轮大厅改造而成的无以伦比的巨大空间。在电站顶部,新建的横向“光梁(Light Beam)”在夜里熠熠生辉,与砖塔共同构成艺术馆的主体框架(图12)。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策略获得了巨大成功和赞誉,泰特现代艺术馆于2000年建成开放,不仅立即成为与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洛杉矶盖蒂中心、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齐名的世界现代艺术殿堂,而且与新的朱比利地铁延长线共同成为带动泰晤士河南岸萨瑟克地区(Southwark)发展的新引擎。2012年,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又应邀完成了泰特现代二期的设计,利用原有地下油罐和开关大楼,改造加建新的展览空间。新的Switch House共计10层,于2016年6月建成开放,其旋转折叠的前卫造型,活泼而细腻的红色空心砖饰面,赋予了河岸电站新的活力(图12)。
河岸电站之后,巴特西电站的利用也开始吸引人们的目光。2012年,英超切尔西足球队一度计划将巴特西电站改造为其联赛的新主场,最后未能实现。在关停30年后,巴特西电站的再利用最终提上日程,美国乌拉圭裔建筑师拉斐尔·维诺里(Rafael Vinoly)击败福斯特、SOM等团队,赢得了巴特西电站地区总体规划的设计权。这是一个大型再开发性质的城市更新项目,新规划将以改造后的电站为中心,打造一个沿泰晤士河南岸向东展开的集商业、居住、娱乐、医疗等功能一体的超大型综合社区(图13)。电站将按照二级名录建筑保护原则进行改造,标志性的四根白色烟囱以当年建造方式进行重建,其中一根内装电梯,供登高眺望,两根保留排烟功能,电站将被改造为户外活动场所,用于大型集会、音乐节事、文化传播等活动,电站周围规划为以四根烟囱为象征的主题广场。巴特西地区的更新规划雄心勃勃,为了打造媲美纽约高线公园的城市活力中心,BIG、福斯特、盖里等建筑师相继被邀请参与内部广场和建筑的设计工作。
图12:泰特现代艺术馆
图13:新规划中的巴特西电站
目前巴特西电站的建筑改造工程已经开始,但人们对电站改造设计方案毁誉参半,毕竟伦敦更期待巴特西能像河岸电站一样成为城市经典,而不仅仅是城市开发所借助的工具。巴特西电的未来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五、结语
随着英国走过工业化进程,工业建筑逐步进入发展的慢车道。1980年后,英国拆毁的工业建筑数量远远超过新建,快速衰退带给工业建筑巨大的危机。巴特西电站和河岸电站能够巍然屹立至今,不仅仅是一种幸运,更具有非凡的意义。我们应当感谢吉尔斯.G.斯科特这位卓越建筑师无与伦比的技巧和远见卓识,他的“红砖哥特”风格工业建筑,不仅带给城市大教堂般的标志性和精神享受,更鼓舞人们去关心、重视和保护、利用工业建筑。
注释
[1]Edgar Jones,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in Britain 1750-1939, B.T.Batsford Ltd, London.1985.
[2]Butler, A.S.G."Scott, Sir Giles Gilbert",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Archiv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3]功绩勋章(Order of Merit)是一种英国和英联邦勋章,由英国君主所颁赠,以嘉奖在军事、科学、艺术、文学或推广文化方面有显著成就的人士,是一项很高的荣誉,连同君主在内,同一时段勋章的限额为25位。来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 Order of Merit
[4]Sir George Gilbert Scott,1811-1878,爵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是一位以哥特复兴风格而知名的多产建筑师,代表作品包括格拉斯哥圣玛丽大教堂(St Mary's Cathedral, Glasgow)、爱丁堡圣玛丽大教堂(St Mary's Cathedral in Edinburgh)、圣潘克拉斯火车站米德兰大酒店(Midland Grand Hotel at St Pancras Station)、伦敦国王学院礼拜堂( King's College London Chapel)等。
[5]Edgar Jones,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in Britain 1750-1939, B.T.Batsford Ltd, London.1985:209-211.
[6]Gavin Stamp, “Giles Gilbert Scott.The Problem of Modernism”.Architecture Design 49, 1979:10-11.
[7]同上。
[8]The Architects’ Journal, 25 May 1939.
[9]The Builder,23 May 1947:495.
[10]Giles Gilbert Scott, Notebook No.16, British Architecture Library ScGG/1/15.
[11]Gavin Stamp, Jill Lever and Alan Powers.Twentieth Century Architecture: Industrial Architecture.London:The Twenty Century Society, 1994.P91.
[12]英国建筑遗产保护登录制度中的一项规定,1987年开始实施,指建筑一般在建成30年后方有资格列入英国登录建筑名录。
图片来源
图1来源:自摄.
图2来源:Building Tate Modern: Herzog & De Meuron Transforming Giles Gilbert Scott.
图3上图来源:Battersea.Series: Survey of London,v.49;下图来源:自摄.
图4来源:Edgar Jones,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in Britain 1750-1939, London: B.T.Batsford Ltd, 1985.
图5来源:同上.
图6来源:http://www.britainfromabove.org.uk.
图7来源:同上.
图8来源:Rowan Moore , Raymund Ryan.Building Tate Modern: Herzog & De Meuron Transforming Giles Gilbert Scott.London: Tate Publishing, 2000.
图9来源:同上.
图10来源:同上.
图11上图来源:根据平克·弗洛伊德Animal专辑封面编辑;下图来源:电影《蝙蝠侠》截图.
图12来源:自摄.
图13来源:http://www.dailymail.co.uk/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