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进课堂的“感、品、悟”
——以教学设计“中国的味道——地方曲艺”为例

2018-10-31张鲁宁

中国音乐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曲艺音乐艺术

张鲁宁

一、案例背景

问题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进课堂的研究,是一件切合时代脉搏和国家意志的事情,习总书记多次提到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那么作为国家意志,如何来实现这一目标呢?

问题二:中小学音乐课堂不断学习和应用来自他文化的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铃木教学法……)已经有几十年了,如何借鉴并将其本土化呢?当下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以上教学法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做哪些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呢?

结合以上两个问题及《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在教授“中国的味道——地方曲艺”一课时,笔者借用中国艺术审美过程的三个重要环节:感、品、悟,在教学法上做了如下尝试。

二、案例呈现

片段1“感”(初步感受曲艺的说唱特点)

1.教师表演天津快板《武松打虎》

思考:曲艺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音韵,它是用地方的话话地方的故事。请问它用什么地方的方言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是一种什么曲艺形式?

教师总结:它用天津方言讲述了武松打虎的故事。这种表演形式叫天津快板,它是曲艺艺术中一种以“说”为主的艺术表现形式。

2.观看北京琴书、陕北说书、南京白局表演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

思考:他们的表现形式都有哪些共同点?

教师总结:视频中有我国西北地区的陕北说书,京腔京韵的北京琴书,还有南京唯一的古老曲种南京白局,这三个曲艺片段地域风格浓郁,虽然分属不同曲艺种类,但也有共同点:

① 有说有唱,表演者自执乐器;

② 浓郁的地方色彩,多用方言演唱、表演;

③ 演出形式简便、灵活,演员人数较少,具有一人饰演多角的特点;

④ 命名方式是将省市与主奏乐器名称相结合。

3.曲艺定义

以“说中夹唱”和“唱中夹说”的形式叙述故事,称为说唱,又称曲艺,它是人类最古老并流传至今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4.展示说唱俑图片

教师讲述:这是两千多年前东汉的说唱俑,它生动地再现了一位正在进行说唱表演的古代艺人形象。曲艺经过漫长的历史传承和演变,发展到今天已有三四百种,分布极广。民间就流传着一句俗话叫“南弹北鼓”,说的就是由于地域、方言、习俗、人物性格,甚至饮食等方面的不同,会对曲艺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形成南北方各具特色的代表,一南一北各领风骚。

片段2“品”(品味京韵大鼓的伴奏、咬字吐词、唱腔等韵味)

1.观看骆玉笙演唱视频

2.京韵大鼓伴奏乐器展示

3.教师范唱,学生学唱

让学生感受其咬字特点,根据京韵大鼓的咬字方式念第一句歌词。

4.歌曲学唱

5.演唱情感启发

教师讲述:《四世同堂》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的生活与抗战的故事,歌曲中处处流露出家国残破的刻骨之痛和“笔尖上能滴出血与泪来”的艺术风格。大家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演唱方式表达这种情感呢?

学生甲:应该用强有力的、清晰的咬字方式来演唱。

学生乙:应该用较大的音量来演唱。

6.手画旋律线,感受依字行腔

教师:把我们刚才朗读的语调用手画出来,同时思考旋律线和语调线是基本一致还是完全不同呢?

(学生画音调线)

我们发现唱和读的旋律线基本一致,这在音乐创作中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依字行腔。

7.讲解“老七点”,感受京韵大鼓的伴奏特点

教师讲解:今天老师想请大家来感受一下京韵大鼓的经典鼓点,在大家的椅子下方有一副一次性碗筷,请同学们拿出来,我们用碗作鼓,用筷子作鼓槌。因为我们手中没有板,所以出现“上”和“帮”的地方,请同学们敲击台板。

学生将一次性碗当鼓,感受“老七点”的韵味儿,一边敲击一边演唱。

片段3“悟”(感悟南北方曲艺风格的不同)

1.苏州评弹导入

2.《姑苏风光》和《沂蒙山小调》片段欣赏

教师: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可以说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音乐文化艺术。为什么南北方音乐风格会差异这么大呢?

(聆听《姑苏风光》片段和《沂蒙山小调》片段)

学生甲:江南多水乡,水多使人联想到柔情,生活在水乡的人也会更加温柔、婉约。

学生乙:北方的气候比较恶劣,这些歌颂大自然的歌曲多是人们在与其抗争中产生的,其旋律类似于劳动号子那样比较铿锵有力,所以整体的音乐风格也跟北方的天气一样。

学生丙:山东有很多山,在山中唱高亢的歌,有很多回声,而南方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感觉,非常有诗情画意,所以需要婉转的音调来表现。

教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通过对两首作品的对比分析,我们知道地域、语言、人物性格等方面都会对音乐作品的风格产生影响。

3.欣赏《忆江南》

教师引领学生用山东方言、苏州方言对比朗诵《忆江南》。

聆听苏州评弹改编的歌曲《忆江南》,同时思考它与京韵大鼓的音乐风格有怎样的不同?

4.苏州评弹与京韵大鼓对比分析

(提问以对比表格形式总结)

曲种 京韵大鼓 苏州评弹流行地区 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各地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州、嘉兴、湖州地区方言 北京话 苏州话曲调 高亢激扬,多跳进 以平缓的波状级进为主伴奏 击鼓板自演自唱,加大三弦、四胡伴奏用琵琶或小三弦自弹自唱风格 壮美豪放,幽默明快 柔美精致,优美委婉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到曲艺是一门说唱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地域、气候、习俗、语言、人物性格等。这就是曲艺艺术,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曲艺艺术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的形式简单、种类多样,使我们得到娱乐,并在娱乐中了解历史、学习文化,懂得生活中的真善美,潜移默化地杜绝假恶丑,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更加美好,这也是曲艺艺术能够流传至今的根本。这节课我们感受地方曲艺文化的差异与融合,闭上双眼用心体味地方曲艺所代表的中国的味道。

三、案例反思

“中国的味道——地方曲艺”是一节欣赏课,教学内容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最具地方特色、最经典的艺术形式——曲艺。曲艺音乐既与许多民族音乐有相通之处,又有其独特的美感、神韵和民族气派。笔者在教学中力图从文化、历史、地域等多角度出发,阐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让学生们感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直观感受,引领学生“感”受曲艺的独特之美

所谓“感”,就是让学生首先对作品有直观的感受。上课前教师展示出本课的课题“中国的味道——地方曲艺”,教材中原本的课题名为“曲坛音韵”,笔者对将其进行调整,目的在于直接点出“曲坛音韵”的意义形态。中国人评价艺术作品美的时候,常把 “韵味儿”几个字挂在嘴边,“韵”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境界,而“味儿”则是“韵”的意义形态,因此对原课题的调整是力图契合中国大众的审美标准。

教师自行表演天津快板及播放北京琴书、陕北说书、南京白局的表演视频,作为授课引入,又从历史的角度展示唱俑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厚重,也让学生领悟曲艺音乐文化的独特之美。

(二)围绕曲艺要素,引领学生“品”味曲艺的传统之美

所谓“品”就是对作品内涵的咀嚼和品味。曲艺是一门说唱艺术,由于与音乐旋律关系最密切的为语言音调,因此品味曲艺语言的音调与旋律之间的关系,对于更深刻地理解曲艺艺术的特点和风格有重要的作用。在“品”的环节,笔者用了较长时间引领学生感受曲艺艺术“依字行腔”的创作及演唱特点。此环节的主要教学手段是亲身体验学唱、学奏、学说,用一次性碗筷代替京韵大鼓,敲击感受“老七点”的韵律;用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方式教唱几句旋律,让学生感受其咬字吐词与歌曲演唱的差异……这是“品”的过程,在这堂课中做了比较多的实践。

(三)感性分析上升到理性认知,感“悟”曲艺音乐的差异之美

在本堂课中,笔者力图通过对南北曲艺的对比,引发学生的思考,思考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思考宇宙天地、人生百态。每一堂课、每一个艺术品种、每一种文化形式,最后都要达到让受众、让受教育者能够有所思考的目的,这样才能够实现音乐教育的真正本质——对人的教育,让孩子通过音乐课堂认知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运用的生态链。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其最好的传播途径就是中小学课堂,音乐教师任重道远,希望有更多的学生通过音乐课了解我国的优秀音乐文化及灿烂的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曲艺音乐艺术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纸的艺术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音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