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2018-10-30罗建兰
罗建兰
【摘 要】学前教育是幼儿接受的第一教育,学前教育由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两个部分组成,在这其中,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学习和成长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家长作为孩子接触时间最长的对象,其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家长们应该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幼儿成长教育的影响,并且制定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引导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本文中,笔者分别探讨了不同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教育的影响,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影响
儿童行为受到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并且其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对于0-6岁的幼儿而言,他们的人格行为正处于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儿童的行为是受到父母行为的影响的,如果采取了合理的教育方式,则可以引导幼儿朝着人格健全的方向发展[1]。调查发现很多家庭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很多家庭采取的教育方式也是不合理的,对幼儿的影响也是负面的。针对于此,本文就以家庭教育对于幼儿的影响作出了相应的研究,希望能够使广大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一个新的认识,引导他们合理采用家庭教育方式,促进幼儿身心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
一、专制、独裁易造成幼儿社会性退缩行为和攻击性行为
家庭对于幼儿的管制过于严格。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勇敢,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不敢面对一件事时,他们就会采取强制性的措施逼孩子去完成这一件事,他们以为这对孩子是一种锻炼,对孩子的成长的是起到帮助的作用的[2]。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只会让幼儿对自己的家长产生害怕的感觉,很多幼儿指出,他们所做的在父母的眼里都是错误的,而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他们必须照着自己父母的意愿去做事。这种做法只会使性格乖巧的幼儿变得自闭,性格倔强的幼儿变得叛逆,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幼儿,这种教育方式都不能引导幼儿在成长的道路上健康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对于幼儿的教育方式要以耐心为基础,幼兒期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其今后的发展起到了影响的作用。家长不能采用过于极端的教育方式,如恐吓、哄骗、体罚等,虽然这些教育方式能够使一些调皮捣蛋的幼儿起到警示的作用,但是却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成长,甚至会使幼儿染上一些不良的习惯,现如今频繁爆料出的校园暴力事件,大多数的施暴者的童年都是不愉快的。
二、民主的教育方式可以养成幼儿利他行为
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家长需要多多的听从幼儿的建议,不能觉得幼儿什么都不懂,认为幼儿说的话就是错误的,自己说的话就是对的,这种教育方式也是不可取的。家长需要使幼儿明白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并且交给幼儿一些责任,如自己整理衣服,从生活的中的一些小事上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能够使他们身心都到健康的发展。采取民主教育方式的家庭一般都是和谐,家长和幼儿的关系也是和谐的,幼儿不会对父母产生叛逆的心理,反之幼儿在家中会感觉到别有的温暖,他们会更加主动的亲近自己的父母,也会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告诉自己的父母。
其实,做家长的需要明确自己的行为对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家长需要从生活中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也能起到表率的作用。幼儿会在潜移默化中模仿家长的行为,这要比家长直接的教育幼儿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溺爱型教育方式使孩子行为具有攻击性
俗话说的好“水手都是成长于波涛汹涌,伟人都是生于乱世时代”[3],可以说每一个成功者的人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他们的生活中都会多多少少的面对一些困难,也正是他们敢于面对困难,克服了自己的困难,最终他们获得了成功。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幼儿,大多成长于安逸的生活,父母对于自己孩子也是过分的溺爱,使幼儿在生活中遇到一点点的困难就放弃了,他们不具备克服困难的勇气。
一些幼儿受到家庭的溺爱保护,对于一些事能不能做他们是不知道的,就如攻击行为,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保护的行为。但是,这种行为却给他人带来了危害,对于这样的幼儿,他人会对其产生冷漠的情感和态度,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成长和发展。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很多幼儿不愿意和具有攻击性的幼儿交朋友,他们在做游戏的时候,也会排斥这类幼儿。幼儿处于身心成长的最初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一味的受到同龄期幼儿的否定,他们会产生消极自卑的心理情感,也会影响他们今后的性格发展。
四、结论
总的来说,家庭教育是幼儿的启蒙教育,对幼儿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家长应该合理的选择教育方式,遵从幼儿的天性发展,树立榜样教育,注重教育过程的引导,发挥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正面影响,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郭静静.正视家庭教育,培养幼儿交往能力[J].辅导员,2017(33):46-47
[2]李慧军,贾吉玲,刘玮瑶,等.家庭教育对女性及其后代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J].现代交际,2016(24):94-95
[3]施学忠,吴敏,陈姜,等.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J].中国学校卫生, 2018,23(2):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