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当代励志教育的融合研究
2018-10-30冯静
【摘 要】我国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的历史文化以及先人们的智慧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我国当代教育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指引,当代励志教育越来越重要,对人们进行爱国教育,斗志激励教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阐述,发掘出传统文化与当代励志教育的内在关联,发现当下励志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传统文化;励志教育;融合
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是中华人民五千年的智慧结晶,是中华人民共同的价值认同和归属,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何时都指引着我们的前进方向。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条件”[1],在当前这个社会思想多元,各种价值观激烈碰撞的今天,我们在加强马克思主义对人们思想价值观正确引领的同时,也需要对人们进行励志教育,强化爱国意识教育,激发人们的斗志。中华传统文化中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对于当代我国的励志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励志教育中的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儿女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成果,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深深地打上了中华的文化烙印,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信仰。当代,我国提出“文化自信”,就是要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深刻的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深刻的将之运用到我们的价值观塑造和行为的规范中来,更是要我们每一个人深刻的以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为骄傲。
中华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和渊源博大的文化底蕴,是当代励志教育的重要理论支撑,离开传统文化的励志教育是空洞的,是没有方向的。
首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容为励志教育提供教育支撑。爱国思想,从古至今,深深地根植于我们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孟子的“以天下为己任”,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都体现着我们从古至今先国家后个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孝道精神,“百善孝为先”,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一个崇尚忠孝的国家,孝道被视为为人的前提,更是一个构建和谐家庭、社会的重要条件。诚信精神,人无信则不立,业无信则不兴,国无信则衰。当下出现的学生考试作弊,企业拖欠工资等等事情,都是诚信意识缺失的体现。仁爱精神,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在仍然教育着我们与人平等相处,真诚相待。是我们中华传统美德中极为重要的品德之一。
其次,中華传统文化在教育方式上与励志教育相一致。在教育方式上,一方面传统教育提倡有教无类,当代励志教育是针对每一个人的励志,是对每一个人品格的规范和价值观的塑造。另一方面,传统教育提倡因材施教,当代励志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就是运用心理学等理论,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人思想和心理特征,对受教育者的精神进行鼓舞,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激发其内在斗志,使其对自我成才。再者,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和励志教育都主张以文育人,以文化人,通过文化上的精神鼓舞,对人进行启发教育。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励志教育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价值引领。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很重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多次强调必须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励志教育就是要坚定不移的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之为价值引领,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新的时代成果,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其二十四字箴言,体现着“民主”、“诚信”、“法治”、“爱国”和“正义”,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体现着我国优秀的民族精神,励志教育要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所倡导的精神就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价值引领。
二、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励志教育中的运用现状
首先,传统文化在当代励志教育中出现了断层和缺失。虽然学术界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可是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中,仍然缺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课程设置上缺乏系统性制度化的引导,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外思潮涌入国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思想,个人主义等等思想,在传统文化意识薄弱的情况下,涌入人们的头脑,占据着人们的价值观,不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概念以及重要的价值没有充分的认识,中华传统美德观念越发淡薄,而在社会层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物欲横流,人们渐渐的忽视了我国一直以来的优秀传统,使得出现了部分道德滑坡现象。
其次,传统文化在励志教育中的实际践行度不高。在当代,我们从小受到教育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要爱国,可是实际上,在现实中的践行机会不多,程度也不深。
再者,当下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元,给传统文化也带去了挑战。传统文化在教育上一直采用灌输的方式,而当下网络和多媒体的迅猛发展,西方思想迅速的占领网络空间,影响着人们价值判断和意识选择,而传统文化在网络和多媒体中的体现较少,传统文化没有很好的融入到其中。
最后,教育队伍的文化水平有待提高。教师作为教育第一线工作者,教师的知识层面和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当前,我国各个学校提升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有专门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指导,却没有对传统文化进行专门传授和讲解的教师。教师的文化素养以及对文化的时代创新性,直接影响着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能力。校园实践活动没有很好的体现传统文化,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以及内化得不到落实,不能与实践产生共鸣,励志教育自然就不能取得很好的时效性。
三、优秀传统化与当代励志教育相融合的对策研究
首先,重视传统文化的氛围塑造。在整个社会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比如街道标语,也可以在广告宣传栏设置一些传统文化的故事,典故等等,来启发人们对传统民族精神的共鸣,唤醒人们的斗志,规范人们的行为。在学校,学校要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将传统文化与学校励志教育相融合,选择传统文化的教材进入课堂,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精神得到鼓舞,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在家庭中,家庭作为每一个人教育的源头,应该从小教育孩子诚信,文明,仁爱,爱国,并且要与孩子一起学习,从小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塑造孩子人格,在整个家庭形成浓厚的文明风气。
其次,丰富传统文化的宣传实践活动,整个社会,单位,学校应该多组织传统文化活动,比如传统文化竞赛,典故比拼,名人经典故事比拼或者表演,还有诗词美文写作等等。在校内组织各个班级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栏制作的比赛。
再者,丰富传统文化的宣传方式,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多媒体作为现代传播方式,其内容丰富多彩,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网络多媒体对信息的传播深受大众欢迎,也成为人们获得信息和学习知识最主要最常用的方式之一。传统文化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在网络多媒体中设置更多有关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学习平台,学校和各单位,可以组织宣传通过网络平台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同时,设置多方面的选择,可以让人们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了解学习自己喜欢的方面。从而增加人们多传统文化的习得,从中对人们的人格品德进行塑造,精神进行鼓舞,唤起人们内在自省。
最后,要优化师资队伍。“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作为知识传播的第一手,应当提升自身的文化知识储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丰富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增强文化创新能力,积极的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教学能力关系到教育实效性。增强自身的教师责任意识,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以让每一个学生成才为目标,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2013年11月26 日在山东考察时的重要讲话
[2]丁恒星,焦敬超.论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 18) : 23-25
作者简介:冯静(1995-04-15),女,汉族,四川达州,硕士,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