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万个为什么》诞生记

2018-10-30

北京广播电视报 2018年18期
关键词:叶永烈图书孩子

它只是书籍、不是科研成果,却摘取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桂冠。它曾经被千千万万的读者推选出来,成为“感动共和国的50部图书”之一。它就是影响几代青少年的科學启蒙读物、成为中国原创科普图书第一品牌的《十万个为什么》。几十年来,这套神奇的图书出了多少版?它到底是怎么诞生的呢?

“就出本回答问题的书吧”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第三编辑室专门负责编纂少儿自然科学类的图书,1958年之前,他们出了不少书,但是都没什么特色,也没什么影响力。一天,办公室里有人冒出了一个想法:咱们编一套真正有分量的少年科普图书吧,这套书内容要好,形式要有特色,还要让少年儿童都爱看。要是编好了,还可以作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献礼哪!

三编室编辑曹燕芳当时30多岁,正被家里的熊孩子天天追间个没完没了: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小曹一寻思:“干脆咱就出本回答问题的书吧!一问一答,让孩子们自己看!”一个好点子就这么顺理成章地出现了。接着是起名字,什么集锦啊、趣味啊……大家讨论了几十个名字,最后还是觉得叫《十万个为什么》最好。

要说这个名字,也不算原创。苏联著名的科学文艺作家伊林曾经写过一本科普读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译成了中文。那本书的扉页上印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基百龄的一首小诗:七干个在哪里,五千个怎么办,十万个为什么。而这本书在译成中文的时候,就用了《十万个为什么》当作书名。三编室的这套著名图书的书名就这么定下来了。

发动中小学生问“为什么”

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人是不是猴子变的?现在猴子还能不能变成人?饺子熟了为什么会浮起来?路边大树的下半截为什么要刷成白色?这些都是《十万个为什么》里面出现的问题。回答问题不容易,提出问题其实也不是件简单事,那么,这些问题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一开始,曹燕芳找到上海的一所师范学校,请来7位老师编写图书。大家原本以为组稿应该很简单,没想到这几位老师一写就写了将近一年,国庆早过完了。大家一看这稿子就更愁了,原来他们写的内容都是顺着教科书上的知识来的,写作的语言也是教科书式的。这谁能爱看啊!

三编室决定,推倒重来。有了这次组稿的失败,大家心里反倒有了一些方向。编辑洪祖年提出,这书既然是给孩子看的,那就向孩子们征集问题吧!

1960年的下半年,三编室印好了一万份调查问卷,上面的问题很简单:请你提一些你想知道的“为什么”。他们发动了几十所中小学、少年宫,还有少年科技指导站的孩子们来提问题,两三个月内一共收回来六七千份问卷,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果然非常有趣。

当然了,编辑们自己也得去找题目。负责“动物”分册的张伯文编辑边干边学,读了不少有关动物的书籍,周末休息,他还总跑到动物园里观察小动物,后来干脆当上了义务饲养员,通过近距离、长时间接触小动物,真就瞧出了不少问题,比如:白鹭站在水里的时候为什么要蜷起一条腿?

更多的“为什么”还是来自相关领域的科学工作者们。负责“生理卫生”分册的潘勋照为了找题目,跑过上海的牙病防治所、眼病防治所、皮肤病防治所和各大医院。有位牙病专家介绍了好多保护牙齿方面的问题,如不能吃太多甜食、一天应该刷牙两次等。这些在我们看来都是再普通不过的知识,对当时的人们来说都是“冷知识”,后来通通变成了“生理卫生”分册里的“为什么”,而这个分册日后成了销售量最高的一个分册。

谁来回答这十万个为什么

少儿社的编辑吸取了第一次组稿失败的教训,他们每回约稿都反复叮嘱作者:不要写得太难懂啊,要像给你家孩子讲故事那样来写!说到最后,连编辑们都觉得自己有点婆婆妈妈了,大家干脆自己动手写了几篇样稿,随着题目寄给作者以供参考。这些样稿后来也被收进了书里,不过他们的署名很隐蔽、也很特别,就用“三编室”的谐音给自己起个了笔名“山边石”。

约稿的对象大部分都是科研人员、教师,不过,也有例外。当时曹燕芳手头还在做另一本书《碳的一家》,作者是日后著名的科普文艺作家叶永烈。叶永烈那时在北大上大二,他写出来的文字特别通俗易懂,把枯燥的化学元素“碳”介绍得头头是道。曹燕芳就请这位素未谋面的年轻人来写几个“为什么”。果然,叶永烈不负众望,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于是,“化学”分册里绝大部分的题目就交给他来主笔,后来,“天文气象”、“生理卫生”各个分册也都找上门来。这位最年轻的作者总共写了三百多个“为什么”,成了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中写作篇目最多的人。

当时也有相当多的来稿,选题虽然挺好,文字却不能让人满意。因此,润色加工文字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了编辑身上。

六次再版 业绩辉煌

《十万个为什么》首次出版就大获成功。这套书的第一个分册是“物理”,于1961年4月正式出版,到1962年出齐了8个分册,收录了1484个问题,总计100万字。这套丛书很快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反响之大出乎三编室的预料。

当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先后对这套图书进行了报道,《解放日报》还专门为它发表了社论,《新民晚报》更是连篇累牍地报道了图书背后的故事,雪片似的感谢信和建议书从全国各地飞到了上海。

不过,看的人多了,新的问题也来了。比如,《十万个为什么》里说了,菠菜豆腐不能一起煮,因为会产生草酸钙,对身体不好。读者就纷纷来信说,“我们单位食堂都这么做呀,到底能不能行?”于是,编辑赶紧找营养专家咨询,专家说,炒之前把菠菜放进热水里焯一下就行了。这个问题现在已经是常识了,还多亏当时的知识普及。还有老科学家也写来信说:“为什么月到中秋分外明?月亮在中秋节不一定就是最明亮的,倒是常常‘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诸如此类的问题让三编室的编辑们如坐针毡,怎么才能把错误修改过来呢?他们决定赶紧出第二版。

再版对作者的专业陛要求也大大提高了。第二版《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队伍扩大了好几倍,同时,编辑们还请来了最权威的科学家负责审稿子,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茅以升、苏步青……审稿人名单里,当时中国科学界最负盛誉的名字几乎都可以找到。

从1964到1965年间,经过重新编纂的《十万个为什么》第二版正式出版了,册数也由原来的8册增加到了14册,“为什么”的数量达到了2000多个。

后来,《十万个为什么》还被翻译成了多国文字,影响力扩大到了海外。1979年第三版出版,1993年第四版本出版,1999年国庆前夕第五版《十万个为什么》出版,也终于赶上了为祖国生日献礼的机会。

2013年,第六版、也是目前最新的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和大家见面了。而这一次,九成以上都是全新的内容,不少分卷的内容都百分之百地进行了知识更新。比如“3D打印机打印出的飞机能飞吗?”“为什么常常会觉得硬盘空间不够用?”回望《十万个为什么》的辉煌成绩,不知道您会不会提出第十万零一个问题—一“它为什么能够成功?”答案其实很简单,而且这个答案放在很多事上都是通用的,那就是做任何事,都要灌注满满的诚意。

据《1039听天下》整理

猜你喜欢

叶永烈图书孩子
叶永烈与杨惠芬:双人伞下的二人世界
妻子是我的左膀右臂
叶永烈劝妻
班里有个图书角
值得孩子阅读的100种图书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叶永烈:写“四人帮”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