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方式探析
2018-10-30林娈��
林娈��
摘 要:随着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逐渐深入,传统教育理念受到了巨大冲击。学科知识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同时也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全面学习能力。初中阶段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学活动对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音乐教学是初中教学中不可替代的部分,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以及鉴赏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流行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将对提升初中音乐教学效果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流行音乐;中学;音乐教学
随着时代发展、教育改革以及音乐教师素质的提升,传统教学理念已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引入流行音乐的次数逐渐增加,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中学紧张的学习环境对初中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而流行音乐旋律流畅、通俗易懂、节奏明快,能够给予学生轻松的感受,特别是校园类歌曲往往能够产生共鸣,所以大多数的初中生喜好流行音乐,这也是他们课余消遣的重要方式。但从目前的调研情况来看,流行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并不理想,不少教师由于个人认知的局限及固有观念的影响,并不重视流行音乐,使得初中音乐教学进展滞缓,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尝试融入流行音乐,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一、 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方式
将流行音乐融入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而不仅仅拘泥于课本知识的内容,有利于丰富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拥有更多方式来体味音乐。例如,初中音乐教师在民族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目前较为流行的民谣,诸如《成都》《南山南》等。在聆听欣赏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比较歌词与曲谱,同时将课本中的歌曲与流行歌曲进行对比,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音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聆听音乐、接触音乐的渠道增多,这对开展课堂音乐教学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着手,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实现音乐资源指导者和音乐资源搬运者之间的有效转化,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掌握音乐知识的能力。
二、 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
流行音乐具有普遍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流行音乐。与课本音乐相比,流行音乐往往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在初中课堂中引入流行音乐,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情趣,还有利于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初中音乐《草原赞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播放与《草原赞歌》主题密切相关的流行音乐,诸如《青藏高原》《草原之夜》《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等,为学生学习营造更加轻松、更加愉快的课堂氛围,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歌颂草原歌曲的相关旋律,为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在《青藏高原》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比李娜版本与韩红版本,同时根据时下流行的电视节目开展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 注重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的有效结合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流行音乐内古典文化民族风以及历史文化因素。例如在《茉莉花》中,可以结合时代发展特点以及学生的审美标准,将优质流行音乐带入到音乐课堂中,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实现音乐教学课程丰富性。时代发展促使流行音乐逐步更新,传统音乐艺术也随时产生变化,但是并不是随意捏造。目前大众偏爱民俗乐曲以及中外古典音乐,一部分流行音乐作品内包含通俗的民族唱腔,旋律体现了古典唱法韵味。在曲谱定量分析时,可以引导学生將独具中国特色的五声调式应用到流行歌曲内,诸如《青花瓷》《白蛇传》等等。如萧敬腾的《白蛇传》曾对昆曲形式进行借鉴,可以通过流行音乐与音乐教材相结合,剖析其古典特色,从而提升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展现流行音乐内的多种技巧。
四、 结语
在流行音乐应用到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通过选择科学的引导方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调节学生的情绪,还可以给予学生更加丰富的感知体验。通过激发音乐课堂活力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针对流行音乐,学校如若只采取回避、反对的态度,甚至是禁止政策,往往会造成初中生在情感方面的逆反。因此,更加科学、合理地将流行音乐融入初中音乐课堂中,不仅与素质教育理念相契合,同时也能促进时代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音乐教师需要明确个人的认知理念,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开展更加有效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进而参与到音乐课堂活动中,发掘流行音乐优势,提升初中音乐的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晓凡.浅析流行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5(7):169.
[2]吕纲.流行音乐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7):153-154.
作者简介:
林娈,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象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