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殇
2018-10-30庄园园
庄园园
摘要:《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处女作,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全球发行量超过五千万册,因其超乎想象的社会反响,作家于2006年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作为一名美籍阿富汗作家,胡塞尼的所有作品都是以战争中的阿富汗为大背景,讲述了个人命运在风雨飘零中的凄惨与不屈。与作者其他两部作品《群山回唱》《灿烂千阳》不同的是,《追风筝的人》是一部个人成长小说,作品以第一人称内聚焦叙述为主,中间夹杂了主人公人生的引领者拉辛汗对哈桑一家的个人叙述,时间跨度26年。这部作品之所以引起世界文坛的强烈关注,与作者细腻的笔触和对人性的深入挖掘是分不开的。以下本文将对这篇作品的人性和成长主题展开剖析。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阿米尔;哈桑;拉辛汗;父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30-0065-02
引言
这部作品大部分发生在20世界70年代,也就是苏联战争之前,这段时期对大多数读者而言,是一个空白期,因为鲜有作品提及这一时期阿富汗人民的生活。这个时期是一个“妖魔化”时期,但是作家确将它“人性化”。
1.《追风筝的人》作家简介和作品内容
和作品主人公经历相同的是作家卡勒德.胡塞尼也出生在阿富汗一个富裕的家庭,因为战乱。那时胡塞尼的父亲是一名外交官,母亲是一名教师。作家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毕业后取得医生从业资格,成为一名医生。
《追风筝的人》以富家少爷阿米尔为主人公,讲述了12岁的阿米尔与仆人哈桑从小一起长大,情同手足。阿米尔的母亲因为难产去世,所以阿米尔和父亲之间一直存在很深的隔阂,但是父亲的合作伙伴拉辛汗却一直相信这个小男孩内心善良。一次风筝比赛过后,阿米尔因为目睹哈桑被人侮辱,自己在场却选择沉默,無法解开心结,用计支走了哈桑一家。后因为战乱,阿米尔与父亲辗转到了美国度日。20多年后,故人拉辛汗的电话改变了阿米尔的人生轨迹,为了寻找哈桑的儿子也就是阿米尔的亲侄子,阿米尔在阔别故土26年后踏上了寻亲之路,从此也开启了他的心灵救赎之路。
2.《追风筝的人》主要人格剖析
2.1 阿米尔少年时期“悲剧”性格。
作为有一个强大父亲保护的孩子,阿米尔在12岁之前,内心是平静的。在母爱缺失的情况下,他是一个渴望被父亲关注的小男孩。他做很多事情都是以取悦父亲为目的,他甚至羡慕和嫉妒父亲对哈桑的关注和爱护。但是阿米尔和父亲不同的是,他有内心怯懦的一面。这也正是父亲最讨厌的性格。“这孩子身上缺了某些东西”(p22)正因为内心或者性格的怯懦,阿米尔遇到邻居的孩子欺负,从不反击,而是等着哈桑为自己而战。平日里这位富家小少爷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埋在书海里看书或者写自己的东西。而这些对于天性勇敢果决的父亲而言都毫无男儿气概。也正是为了赢得父亲关注和赞许的目光,阿米尔决定在那年的风筝节上拔得头筹,在父亲面前展现他的好胜心。一切都按照预计的发展,除了最后阿塞夫的再次出现。阿塞夫的欺辱是哈桑悲剧人生的开始,也是阿米尔内心煎熬的开始。从此这个小少爷失去了内心的平静,无法自我救赎。因为性格里的胆怯,阿米尔拒绝在阿塞夫面前承认阿桑的关系早已超越了主仆,情同手足。因为性格里的胆怯,阿米尔在目睹哈桑在欺辱后没有出手救助甚至没有喊叫。正是这一天的沉默,让阿米尔把自己正是定义为“卑劣”。
2.2 阿米尔中年时期的人生救赎。
2001年,拉辛汗的电话越过大洋,从巴基斯坦到了此时已在美国安居乐业的阿米尔手中。与拉辛汗的见面改变了阿米尔这三十几年所有的认知。他熟悉的父亲,他熟悉的哈桑。原来他一直活在一个巨大的谎言下,哈桑是自己的亲弟弟。正是因为世俗的限制,他们不能相认,一个是主人,一个是仆人。哈桑和妻子已被塔利班残忍地杀害,而哈桑的儿子却在喀布尔的孤儿院过着生死未卜的生活。少年的阿米尔面对哈桑被欺弱选择沉默,进入中年后的阿米尔面对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是否还能按下心中的波澜,狠心离开?“一切彷佛进入了轮回。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一条终结轮回的路。”(p219)正是因为内心自我救赎的重建,阿米尔最终决定抛却自己在美国安定的生活,踏上去喀布尔这条险象环生的救赎之路。面对已成为塔利班成员的残忍的阿塞夫没有退却,成功地带回了哈桑的儿子,完成了自我救赎。
2.3 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哈桑。
哈桑是《追风筝的人》的一个悲剧人物。造成哈桑人生悲剧的原因是社会原因,是战争原因,而非个人因素。因为社会习俗的限制,他的生身父亲不能与之相认,只能把他看成仆人,养在身边。因为战争的原因,他抗议塔利班占领阿米尔的大房子,却被凶狠残暴的士兵当街打死。但是哈桑本人的性格却是作者在书中极力推崇和赞扬的。他朴实、为人真诚,面对阿米尔的背叛和谎言,他大度地原谅,只记得阿米尔对自己的好和他们真挚的友谊;他果敢坚强,面对残暴的阿塞夫,他勇敢地选择反抗;面对年纪渐大,需要帮助和陪伴的故人拉辛汗,他毅然放弃自己自己在乡村安逸的生活,和即将分娩的妻子举家搬回给他曾经带来伤害的大房子;他也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在战乱的环境中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一个乐观开朗的小男孩。“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曾这样许诺,也是这样践行承诺。这是一个有担当的伙伴,也是阿米尔的一面镜子,他的果敢善良反射出阿米尔的怯懦。
2.4 阿米尔的人生引路人拉辛汗。
拉辛汗是书中的灵魂人物,虽然作家胡塞尼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对这个人物进行描写,但是正是这个人物在阿米尔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灵魂导师的作用。拉辛汗是阿米尔父亲忠实的合作伙伴,也是父亲一生的挚友。父亲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向这个挚友倾吐,他也知道阿米尔父亲用一生隐藏的秘密。正是这个人,幼年温暖了阿米尔孤独的内心。阿米尔幼年一直想赢得父亲的关爱,但是这个孤独又有些胆小的男孩,完全不是父亲喜欢的性格。阿米尔用心创作的作品,父亲不屑一顾,但是拉辛汗却用欣赏的眼光鼓励阿米尔继续创作。“我的大门永远为你开着,亲爱的阿米尔。我愿意倾听你诉说的任何故事”(P32)正是这样一位成熟睿智,亦师亦友的人在渴望父爱的幼年阿米尔心中注入了爱的种子。正是这样一个人始终坚信阿米尔善良的一面,他只是不“暴戾”(P22)。风筝事件过后,面对到来的战争,拉辛汗选择留守家园,多年后,他找到了哈桑,并知晓了当年哈桑离去的原因,是他把阿米尔从自责的深渊解救出来。这位已经垂垂老矣的智者明白这次喀布尔之旅是唯一能够救赎阿米尔的机会,这无关金钱,无关危险,因为只有阿米尔自己前去,才能实现成年后的再一次蜕变,这是一次救赎之旅,一次男人的成长之旅。在阿米尔成长过程中有这样一位智者陪伴是何其有幸。
2.5 内心矛盾的父亲。
和阿米尔一样,阿米尔的父亲也是一位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物。他自己出生在阿富汗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万众敬仰的法官。但是六岁那年,这位法官被一个贼意外夺去了生命。幼年丧父,使得阿米尔的父亲养成了勇敢果断的性格。成年后,他是远近闻名的“飓风”先生(p12),敢于与熊搏击,是“让魔鬼跪地求饶”的人。可想而知,这样一个人从内心是多么瞧不上自己埋在书堆里写诗创作、性格又怯懦的儿子。况且正是这个儿子的出生夺去了自己心爱的妻子的生命。但是这个儿子恰恰又是自己被世俗认可的唯一儿子。这位父亲一生以自己为傲,有极强的自尊心,正是这份自尊,使得他们到了美国,拒绝接受美国政府的救济。他只愿意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儿子,哪怕是做最辛苦的工作;也是這份自尊让他宁愿有尊严的在家中死去,也不愿意躺在医院里。但正是这个内心极富自尊的人,却犯了当年阿富汗最为人不耻的错误,他霸占了自己仆人的妻子,生育了哈桑。面对这个和自己性格十分相像的儿子,他只能放在身边当作仆人照顾。除了给予适当的补给,自己什么也做不了也给不了。原本自己打算抚养哈桑长大,但是后来事件的发生,自己只能尊重了儿子阿米尔的想法,看着哈桑和他的父亲阿里离开。后来战争爆发,自己只能带着阿米尔离开。到了美国,心里却始终牵挂着万里之外的哈桑,盼望着如果哈桑也能在一起,享受这份安逸和宁静。斯人已逝,虽然这辈子有很多遗憾,但是这位老人是一位对社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他有自己的信仰和一生遵循的原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根源就是偷窃。虽然这个原则可能有些简单粗暴,但是这位老人看着自己孩子最后的成长应该可以放心了。
结语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成长小说。小说以战争时期的阿富汗为大背景,把主人公阿米尔跨越26年的成长花卷一一展开,虽然战争后的阿富汗人民生活十分凄惨,但是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从未服输。阿米尔经过一段心灵的救赎之旅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朝圣,洗刷了自己的“罪恶”。这部作品充满了人性的色彩。正如胡塞尼在接受联合国颁奖时所说的,自己的写作理想也许最能概括他的作品,“在每个布满灰尘的面孔背后都有一个灵魂”,而他立志“拂去浮在每个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现给世人”。
参考文献:
[1] 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韦柳钰.寻找心灵的救赎——论《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成长与救赎之路[J].柳州师专学报,2010(04).
[3] 陈棠.《追风筝的人》中哈桑人物解读[J].文学教育(中),2011(03).
[4] 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