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利用红色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探析

2018-10-30黄徐璐

考试周刊 2018年87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摘 要: 高校辅导员作为全方位育人的主力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系统梳理“红色文化”的内涵的基础上对其概念进行界定,探讨了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 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大学生

面对网络不良文化的侵蚀和意识形态的滲透,大学生倍感迷茫和困惑,主要表现为对西方普世价值的深度迷信、蝇头小利的过度追求、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缺失、思想道德的滑坡,民族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观念的淡薄等方面。这些价值观念问题的存在,进一步凸显了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一以贯之的以服务学生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深入学习“红色文化”,以其精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 红色文化相关研究评述

关于红色文化的理解,学界仍有诸多争议。齐耀祖认为,红色文化的提法着重揭示革命精神与传统形成的客观环境与时代蕴义,同时强调当今弘扬革命精神与传统必须注重氛围的培育与时代的创新。刘立平、江峰等学者指出红色文化是由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定的地域文化等交互作用,坚持发展形成的特色文化,具有共时存在、历时发展的特征;其实质是红色精神,其内核是科学的革命理论、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全新的精神风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等。到了21世纪,红色文化穿越时空,与时俱进,其精神内核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诸如汶川地震救援精神、奥运会精神。何克祥提出“红色文化”应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红色文化”的起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狭义的“红色文化”主要指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根据地时期的革命文化。李水弟、张爱芹等学者皆认同广义“红色文化”的概念,本文也倾向于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不论怎样定义,红色文化普适的精神实质,值得我们好好地挖掘,并将其运用到当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总体来看,目前对于将红色文化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还处于不系统、不完善的阶段,对于不同尺度的研究成果未能实现较好的整合,致使相关研究在实用性和抽象边缘上各有所长,但也相互脱离。研究主要聚焦在分析红色文化的价值和功能,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对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道德素质问题,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主要聚焦对象是当代大学生,而对于真正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在红色文化传承的同时,面临何种境地,如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并没进行深入研究。

二、 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文化认同不高

多数95后学生含着金钥匙出生,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生活磨炼。他们认为“吃树皮、打补丁”的艰苦岁月不复存在,以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等为典型的“红色文化”早已过时。仅以在英雄城南昌就读的在校大学生为例,少数大学生尽管会自发地利用节假日参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或八一起义纪念碑,但仅限于拍照留念,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没有主动了解八一起义历史背景的意愿。部分学生认为革命先辈为捍卫祖国做出的牺牲虽可歌可颂,但当前社会和谐稳定,学好专业知识,毕业时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才是正事。因此,“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和载体从观念上难以得到大学生的普遍认同,更枉论将红色文化的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 教育内容空洞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一些学校的思政教师、专职辅导员明显不适应,不重视研究问题,不善于理出新思路,不及时采取新方法,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有形式无内容。多数高校想当然地认为“红色文化”教育仅仅包括爱国、爱党、瞻仰伟人、缅怀先烈、珍惜当下生活等等,因而在进行“红色文化”内容学习和从事红色文化专项研究时,往往难以深入,陷入两难的境地。

有学习无体会。虽然教育部把“红色文化”列入思想政治课程的范畴,但是教育部并不能也不会就具体的教学要求和课后作业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未执行的处罚措施。譬如思政教师在授课后没有按照要求让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学生在学习后没有及时进行巩固和总结,两者都不会受到任何惩罚。这些不可控因子导致“红色文化”教育脱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成为空中楼阁。

(三) 传播缺乏持续

文化传播速度呈现出“S”型曲线分布特征。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并非一蹴而就。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红色文化的传播形式略显单一,教育落脚点稍有错位。江西高校大多在“三五”“七一”“八一”“九一八”等特殊纪念日来临之际,大肆在校园官微、学校网站及相关党团建平台推出有关雷锋精神永流传、长征精神永不褪色等一系列红色报道,组织有关红歌传唱、主题演讲、红色征文等系列活动,掀起一股学习红色文化,做合格团员的热潮。但过后不久,红色文化的宣传迅速冷却。正因为红色文化在传播时间上缺乏持续性和连贯性,做表面文章,使得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只停留于眼观、耳听及简单、支离破碎的记忆,没有从根本上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及精神实质。

此外,高校在进行红色文化传播时,并没有做前期调研,没有在充分了解大学生所处的接受状态和受众心理后针对性地提出新颖的传播方式,也没有将“贴近生活、贴近课堂、贴近学生”等原则应用于实践中,没有很好把握文化传播的规律,使得真正的受众者不能得到感化,不能受到熏陶,更不用说学以致用了。

(四) 教学形式单调

红色文化是一座可供汲取经验的宝库,凝练着对人性的永恒探讨,辅导员可从中提炼出大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楷模。但是实地参观瞻仰红色文化基地的教育成本较高,受众覆盖面较小,影响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内化。目前,学界有许多学者提出红色体验式教学,强调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学生的主体性、形式的多样性、过程的互动性。许多高校为了使学生骨干能够更好地理解“红色文化”,更好地突出模范带头作用的重要性,便与当地省博物馆、纪念碑、烈士陵园、伟人陵园、纪念馆签订合作协议,定期组织学生到场参观,并支付相应的费用。如江西师范大学组织校学生会、校级社团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方志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胡耀邦陵园、井冈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北警官学校带领学生参观、考察辛亥革命纪念馆、二·七大罢工会址、中共五大会址、农讲所、陈潭秋故居等。

我国目前只有少数省份放开了对红色教育基地的门票管理,推行免门票的优惠政策。然而,绝大多数省份仍实行收费制。这使得高校利用红色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进行财务预算,核算红色教育成本与教育收益。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红色文化”教育的规模和程度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约束,活动地点也仅限于高校所在城市及其附近的红色教育基地,使得红色文化的运用在时间和空间上受限,不利于活动的持续性和延展性,无法让学生对红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开展。因此,红色体验式教学尽管能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但是受众面小,不能惠及到所有学生,体验式教学所取得的成果也将大打折扣。

三、 红色文化引导下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 探索红色文化体验式教学

组织师生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结合重大历史纪念日,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获得直观的印象,切身体验红色革命精神内涵。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一要注重体验实践的效果,通过生动鲜活的红色文化学习体验活动,使大学生切身领悟红色革命精神的内涵,努力融入红色情景之中;二要以直观的视听素材,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实地、实事、实物与现代化的视听多媒体手段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具说服力、感染力,从而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

重走红色革命根据地道路。通过重走长征路,重上井冈山,重进延安等活动,体验先辈的革命情怀和坚强意志,使当代大学生深深地感受到革命先辈的不易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所见、所闻,进而能够有所思、有所感,达到有所获的目标。

(二) 完善红色文化理论式教学

积极组织思政红色教材的编写和印发。充分挖掘所在高校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优良传统,紧密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把伟人事迹编成教辅材料,在教材中插入红色报刊、红色影片、红色图片,大力传播红色文化,进一步增强高校红色教材的新颖性、趣味性和真实性。

把“红色文化”纳入“两课”教学内容。通过必修课、选修课、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使“红色文化”资源成果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得到有效的運用。同时,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两课”教师队伍,定期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学习,使课程富有生机与活力,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三) 开辟红色文化平台与阵地

创立新型的红色网络宣传模式。这种模式包括但不限于红色影视欣赏、老党员专访和纪实、红色旅游等版块和栏目的创建,同时也借助政府和社会的红色网络资源,把诸如中国红色文化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共产党历史网、江西红色旅游网等链接到校园网络,让更多的能够反映革命精神、民族性格和时代特征的高品质、多样化的先进文化充实到校园网络中。

培养专门从事红色网站建设的人才。网站的建设相对简单,重要的是后期的维护与管理,培养专门从事“红色文化”建设的人才,是对网上内容“去伪存真”“去芜取精”的必然要求,通过专业素质的培养,不断提升网站的精品工程,精耕细作,确确实实做好“红色文化”的传承与教育功能。

(四) 构建红色文化校园新联盟

持续开展“红色文化”系列活动。针对大学生思想新潮、可塑造性强的特点,宜经常开展一些新颖别致、生动活泼的“红色文化”艺术活动,比如开展“红歌演唱比赛、主题征文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红色基地绘画比赛、红色经典演讲比赛”等活动。

成立红色文化研读兴趣小组(社团)。以红色文化研读兴趣小组(社团)为抓手,创作和编排有一定深度和文化底蕴的红色情景剧,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街道、企业、农村广泛宣讲红色精神,不断完善校园红色文化新战线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对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完善和不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信念,以红色文化为导向,用红色文化来引领学生成长和发展。在学生面临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的同时,我们辅导员要不断反思,结合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做好德育管理,充当好指路人的角色,为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马娜.山西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太原理工大学,2016.

[2]齐耀祖.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增强高校辅导员工作实效性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5.

[3]刘立平.“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2.

[4]江峰,汪颖子.中国红色文化生成的系统要素透析——以大别山红色文化为例[N].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89-97.

[5]何克祥.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论[N].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7(1):10-12.

[6]张爱芹,王以第.红色文化与道德建设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7]孙炳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红色文化研究述评[N].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4):49-54.

[8]徐魁峰.开展红色体验教学 提升思政课程魅力——以百色起义红色资源为例[J].教育评论,2011(3):101-103.

[9]徐霞.“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与创新——以湖北“红色文化”为例[N].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1(10):47-48.

[10]王淑红.论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D].辽宁大学,2016.

作者简介:

黄徐璐,江西省南昌市,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