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实践操作中培养创新精神
2018-10-30尤建生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为主,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教师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整合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来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关键词: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参与发展创新精神
小學数学课堂的教学工作必须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而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培养能力。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数学中如何渗透创新精神,对一些实践活动进行归纳。
一、 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
小学的数学课程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的学科,小学生的年龄小,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小学阶段正是逐步过渡到以抽象的逻辑思维的阶段,现在小学的高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仍不够发展,大部分的思维还是依赖于原有的表象作为其认识的基础。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努力地创设情境,尽量地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课堂中使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和自己动手操作去感知事物,从中去获取知识,从而发展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
(一) 在实际操作中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常受到兴趣的支配,因此学具的实际操作会带给学生一个生动又形象的表象,使他们充满了求知的欲望。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每个学生都准备好几个形状不一的三角形,教师说:“如果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会成为一平角,不信试试看。”学生感到奇怪半信半疑,形状不一的三角形三个角是不是真的都能拼成一个平角呢?于是很感兴趣去试着做,学生希望不是,能有一次可以打败老师。可最后结果都是“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样,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 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物和教具,能够更好地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在形象具体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掌握到新的知识。例如一年级在教学“7的组成”时,让每个学生都拿出7根小棒试摆成两堆,在动手的过程中,知道7可以分成1和6、2和5,还可以分成3和4,从而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去听科学。数学课上操作学具,人人动手,创新思维随之展开,更好地调动了全班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蕴含着对学生创新精神、合作精神、自主学习精神的渗透。其中创新精神的培养意识始终贯穿在教学设计中。
二、 在实践操作中,让学生学会参与发展创新精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它表明了行→知→行这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
(一) 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常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实际操作,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准备学具,让他们通过亲自观察、测量、作图等多种活动,促进心理过程的内化。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每个学生都需要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还有在教“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也可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用硬纸条或小木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每个学生都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摆脱了计算的枯燥和呆板,克服了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在愉快的动手操作中兴趣盎然地学习知识,并体会到多种方法殊途同归的学法。
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比较学具操作过程,既有利于学生将操作的信息准确地并有选择地输入大脑,促进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又有利于观察、比较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学“除法的意义”,如何很好地让学生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和“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呢?如果通过实际操作就能化难为简。“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先一根一根地分,分成三堆,剩下的再每堆放一根,刚好分完;“6里面有几个2?”是每次拿2根放一堆,刚好分成3堆。让学生注意观察两次分法的过程再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点,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加深感知知识。
(二) 在动手操作中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努力创设形象直观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逐渐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数学知识及数学方法充满着唯物思想和辩证法,要充分利用实际操作对学生进行有关数学思想的教育。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渗透平移的思想即从平行四边形左边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把它平移到原平行四边形的右边拼成一个长方形。同时,从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变成求长方形的面积过程中,也渗透了转化的思想。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在整个课堂中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同时并用,形成学习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提高智能素养,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由肯学、乐学发展为善学。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发展创新精神,首先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要转变,应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变抽象的数学概念为直观知识内化过程,降低学习理解难度。其次应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合作参与的教学活动,从而增强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扩大信息交流渠道。情知互动互相促进,在创造精神的培养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温寒江.小学数学教学与创新能力[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陆可.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7(11).
作者简介:
尤建生,福建省晋江市,福建省晋江市内坑镇三民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