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速成型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

2018-10-30项飞

中国科技纵横 2018年19期
关键词:口腔修复应用效果

项飞

摘 要:目的:分析与探究快速成型技术应用于口腔修复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于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口腔修复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选择的治疗方式不同,将采用常规修复的37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而另外行快速成型技术修复的37例患者则纳入研究组,对比观察两组修复效果。结果:经对比观察,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7.30%)高于对照组(81.08%),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70%)低于对照组(21.62%)(P<0.05)。结论:快速成型技术在口腔修复中,不仅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优势。

关键词:快速成型技术;口腔修复;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19-0190-02

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对生活要求的提升,使得口腔问题、口腔牙齿与面容的协调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针对牙齿间间隙对面容或咬字发音甚至咬合等造成影响,越来越多存在口腔问题的患者开始选择口腔修复治疗[1]。而以往传统的口腔修复方法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但预后效果较差,患者不良反应较多。快速成型技术作为目前临床口腔修复的新方法,其快速、灵活、集成化高以及柔韧性好等特点,能够用于各种形状的口腔修复中,相对以往常规的口腔修复,操作更精准、效果更显著,并且安全性高[2]。而本文通过对本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74例口腔修复患者展开分组对比,证实快速成型技术在口腔修复中较常规口腔修复更具优越性,现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74例口腔修复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同时患者对修复材料均无过敏反应;排除先天性牙齿缺失以及合并感染性疾病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7例)与研究组(37例);对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20例,患者年龄为23-62岁,平均(40.13±6.58)岁,疾病类型包括13例牙周病、12例颌面损伤、5例牙列缺失、4颞下颌关节症、3例牙体损伤;研究组中,男性15例、女性22例,患者年龄为25-61岁,平均(41.32±6.71)岁,疾病类型包括12例牙周病、10例颌面损伤、6例牙列缺失、5颞下颌关节症、4例牙体损伤。两组患者的基线治疗对比并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口腔修复。采用三维加工分解的方式,首先了解并掌握患者牙间隙情况,根据其具体情况,采用加工机床与模具,去除超过工作毛坯上的材料后,得到新工件,使得新工件能够与牙间隙状态相适应。

研究组:采用ProIet DP3000快速模型机对患者行快速成型技术口腔修复治疗,具体方法为:首先,鉴于该技术为离散成型、推积成型,因此在修复前需要对患者口腔具体情况进行探查,在了解患者具体空腔情况后,根据探查情况,在计算机上建立三维模型;在获得三维模型后,根据模型装状态状态实施分层处理,以此形成加工路径。在获得加工路径后,根据模型文件分层处理所获得的截面轮廓,通过利用计算机控制成型头对材料进行一层层的堆积,并使多个层面粘结,从而获得原型产品。在获得产品后,对其进行打磨、抛光并再次进行固化以提升产品强度。最后,将产品置入患者口腔内,并注意询问患者感受,根据患者主诉进行适当的修正或调整,以达到最佳舒适度。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标准

观察患者治疗后牙间隙改善情况、疼痛情况以及术后牙龈出血情况,以评估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出现咬合疼痛、修复体松动或脱落以及咀嚼功能下降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中疗效评估标准为:经治疗后,患者牙间隙完全改善、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并无明显疼痛,且术后并未发生牙龈出血、疼痛等情况即为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牙间隙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轻微疼痛,术后伴有轻微痛感或牙龈出血即为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牙间隙改善并不明显,且术中患者存在较强的不适感即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3]。

1.4 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处理采用SPSS20.0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并以卡方检验,P<0.05表明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通过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而对比差异经统计学处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术后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术后出现1例咬合疼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0%(1/37);而对照组患者术后则出现4例咬合疼痛、2例咀嚼功能下降、1例修复体松动和1例修复体破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62%(8/3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组间对比差异经统计学处理具有统计学意义(X2=6.20,P=0.01)。

3 讨论

在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的现代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口腔牙齿与面容协调关系越来越重视,而口腔修复治疗则为解决口腔问题、修复牙齿间间隙的有效方法。针对存在口腔疾病的患者,通过对其实施口腔修复,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基牙能夠恢复平衡状态,而在对患者行口腔修复的过程中,其局部义齿需要始终保持在平行状态;针对基牙出现严重倾斜的患者,则需要实施全面的口腔修复[4]。因此,在对患者实施口腔修复前,手术操作者需要确保患者基牙能够处于竖直状态,以便于实施口腔修复;同时,还需要保证其牙齿能够在牙弓间呈良好分布,以避免牙齿分布不佳对口腔修复效果产生影响。

临床在对患者实施口腔修复时,受患者疾病类型、临床表现以及个体健康状况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虽然采用常规的口腔修复方法能够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患者术后不良反应较多,容易增加患者痛苦。为此,快速成型技术为口腔修复带来了新的方向,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对患者实施口腔修复,不仅具有快速、灵活性高等特点,同时能够适用于任何形状并具有较强的柔韧性和高度集成化等特点。本次研究通过对比常规口腔修复与快速成型技术口腔修复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30%)高于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1.08%)(P<0.05);而与此而同时,通过对术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2.7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21.62%)(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在对口腔疾病患者行口腔修复治疗时,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实施口腔修复,其临床疗效要优于常规口腔修复,并且能够有效避免或减少常规口腔修复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更高。鉴于上述研究结果,对快速成型技术口腔修复的技术优势进行分析。以往常规的口腔修复治疗在去除成型过程中主要是采用三维加工分解模式,而该模式一方面在操作上相对复杂、繁琐,另一方面,对于患者牙间隙难以精确地掌握,从而使得患者术后容易出现出血、咬合疼痛或是咀嚼功能下降等不良反应。而快速成型技术则能够在口腔修复时,快速、灵活地形成模具,并利用其高度的柔韧性以及集成化特性,能够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故而具有更好的修复效果。在去除方式上,将传统所采用的大于工件毛坯材料去除转变为利用毛坯薄件,通过一层一层加工组合的方式形成工件,使得常规的三维加工转变成二维加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操作的便捷性以及准确性[5]。在原件制备过程中,利用离散推积与序列堆积的方式进行逐层堆积制造,从而制造出具有空隙、倒凹以及内部空腔等任意且较为复杂的原件,相对于常规的口腔修复,其原件更符合人体解剖结构,能够在提升治疗效果的同时,进一步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

4 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实施口腔修复,具有疗效显著、操作便捷以及适应高等优势,同时能够减少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郭建敏.快速成型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4):3283-3284.

[2]王杏松.快速成型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4):82-84.

[3]张昌峰.快速成型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9(08):73-74.

[4]潘巧玲,袁家侃.快速成型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上海口腔医学,2017,26(03):343-345.

[5]顧嘉栋.快速成型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5(02):20-21.

猜你喜欢

口腔修复应用效果
牙周整复术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研究
手术中个性化心理护理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
健脾扶正汤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分析
磁性附着体在口腔修复中临床应用研究
磁性附着体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应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