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物理规律教学
2018-10-30覃兴华
覃兴华
摘要:本文对高中物理规律教学进行了阐述,以期给高中生的物理学习带来帮助。
关键词:高中物理;规律教学;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7-0122
众所周知,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反映了物质运动变化各个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示了物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物理学的核心。物理规律的教学是物理知识教学的核心内容。下面,笔者就谈一谈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的几个环节:
一、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
物理规律具有三个显著特点:1. 物理规律是观察、实验、思维相结合的产物;2. 物理规律反映了有关物理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任何物理规律,都是由一些概念组成的,通过语言或数学公式表达概念之间的联系或关系;3. 任何物理规律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反映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及变化的物理规律,只能在一定的精度范围内足够真实但又近似地反映客观世界。物理规律不仅具有近似性,而且由于物理规律总是在一定范围内发现的,或在一定的条件下推理得到的,并在有限领域内检验的,因此物理规律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就是说,物理规律总有它的适用范围和成立条件。
丰富的感性认识是建立物理規律的基础。学习物理规律是对已有的物理规律的一个有组织的学习过程,它虽不像物理史上建立物理规律那样曲折漫长,但也是极其复杂的,需要在一定的背景知识指导下,对感性认识进行思维加工。因此,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学习物理规律的基础,是在物理规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
二、让学生掌握建立物理规律的思维方法
1. 实验归纳。实验归纳即直接从观察实验结果中分析、归纳、概括而总结出物理规律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有:(1)由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如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感应电流的方向;(2)由大量的实验数据,经过归纳和必要的数学推理得出结论。如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胡克定律、光的反射定律等;(3)先从实验现象或对事例的分析中得出定性结论,再进一步通过实验寻求严格的定量关系,得出定量的结论,如牛顿第三定律、光的折射定律等;(4)在通过实验研究几个量的关系时,先分别固定某些量,研究其中两个量的关系,然后加以综合,得出几个量的关系(即控制变量法)。如牛顿第二定律、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
2. 理论分析。理论分析就是利用已有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通过物理思维或数学推理,得出新的物理规律的方法。常见的有理论归纳和理论演绎两种。理论归纳就是利用已有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经归纳推理,得出更普遍的物理规律的思维方法。理论演绎就是利用较一般的物理规律,经演绎推理,推导出特殊的物理规律的思维方法。
3. 类比。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另一属性上也可能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其具体过程是:通过对两个不同的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点,然后以此为依据,把其中某一对象的有关知识或结论推移到另一对象中。类比方法在物理学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首先,类比是提出物理假说的重要途径;其次,在物理学研究中广泛运用的模型化方法,实质上包含着类比方法的应用。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时,可以遵循建立物理规律的程序和原则,通过类比的思维方法,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同时提高思维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
1. 学生理解物理规律的真正含义、适用条件和范围。物理规律一般可以用文字表述,即用一段话把某一规律的内容表达出来。对于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要在学生对有关现象和过程深入研究,并对它的本质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认真加以分析,特别要分析关键的字、词,使学生真正理解它的含义。切不可在学生毫无认识或认识不足的情况下“搬出来”,不加分析地“灌”给学生,使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离开了认识的基础,颠倒了认识的顺序,学生不懂物理规律的真正含义,背得再熟也不能真正理解和灵活运用。物理规律有时也可用数学公式或图像进行表示。只有引入了数学,才能使自然物理成为定量的、精密的物理。对于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要使学生在了解建立过程的基础上,明确其真正含义,而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加以理解,否则,就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每一个物理规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反映某个现象或过程变化规律的,故有一定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只有使学生明确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才能正确地运用规律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否则,就会出现乱用规律的现象,导致错误的结论。
2. 学生形成物理规律的结构。每一物理规律与某些物理概念和其他物理规律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教学中要使学生搞清这种联系和关系,形成物理规律的结构,从而在整体上把握物理规律。
3. 加强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和指导。学习物理规律的目的就在于能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运用,还能检验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掌握情况,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在规律教学中,教师要选择恰当的物理问题,有计划、有目标、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思维策略和思维方法,从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等。
最后,由于物理规律的复杂性,必须注意规律教学的阶段性,物理规律的教学大体上也可分为领会、运用、完善、扩展四个阶段。领会阶段侧重了解建立物理规律的事实依据和思维方法、理解物理规律的内容、含义以及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等。运用阶段侧重强化所研究的过程与对应物理规律中的因果关系,熟练掌握规律的直接应用。完善阶段需让学生理解规律的全部内涵及规律的具体外延。扩展阶段是对规律应用的深化和活化,侧重于综合运用及对所研究过程的分析,在这一阶段,可指出规律的地位和作用,了解规律的自洽性与精确性的具体表现等。注意到如上几个方面,将会比较有效地克服学生学习物理规律的障碍,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物理规律,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作者单位:广西梧州市梧州高级中学 54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