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实践视域下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2018-10-30柴森山
柴森山
【摘要】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希望,也是在当前社会主义价值观背景下的主要教育主体。在教育教学中应使小学生真正的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含义,使少年儿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和道德观念。阐述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进行小学生探究式德育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探讨了实施德育教育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少年儿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探究性德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主要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应重视向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和理念,教育工作者自身也应做到深入学习和理解,并将其贯彻和落实在日常教育教学当中,继而有效帮助少年儿童形成积极健康正确的人生道德观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探究性德育教育工作基本原则
1.以具有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为基本原则
探究式德育教育在正式开展前应进一步明确德育教育的目标,使学生接受德育教育后逐渐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自豪感及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积极阳光的面对生活和学习。但是由于学生受到社会快速发展和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学生心理方面表现出了诸多问题,所以必须对小学生展开有效的德育教育,抓住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有的放矢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教育方法。在实际进行探究性德育教育时应将学生在具体实践中的情感感受当作主要目标,并应给予高度关注,利用明确的德育教育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有机融合到德育教育活动当中来,使其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2.以具备有效启发性和良好衔接性为原则
在实际展开德育教育活动时,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以多种视角和方法去探索和分析,使学生在德育实践活动中体会积极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继而使学生心理和思想获得健全和发展。例如,学校可定期组织体育竞赛和文娱比赛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践活动相融合时应重视各个环节的平稳衔接。即应保证教学工作与德育教育工作的良好衔接;应保证教材理论知识和日常生活实际的有效衔接;应保证校园文化和社会生活常识教育的有效衔接。继而让探究性德育教育更具科学合理性和全面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具体策略
1.组织学生参与探究性实践活动,有效提升思想道德水准
根据新课改要求,应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多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德育实践活动,在具体活动中将学生的思想情感调动起来,以情感调动思想道德,切实推动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养成,全面提升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准。例如学校可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进入到养老院做义工等社会实践活动,继而有效培養学生无私奉献、孝敬老人的优秀品质;组织学生参与文化宫和少年宫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和培养学生尊重和热爱科学积极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
2.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创新,打造社会主义价值观下的和谐校园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展开探究性德育教育的基本前提和重要载体。通过进一步加大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不断优化革新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资源及思想内涵,同时实现对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开展模式的规范化管理,打造轻松自然温馨的校内文化氛围,为学生思想道德水准提升和学习文化知识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正常顺利开展和落实。要求学校各个部门各负自责互相协调和配合,努力做好校风校纪、校园管理制度、教学教研、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校园思想环境建设等机制的建设工作。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切实运用和落实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去,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下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将小学德育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
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所以可将德育理论知识与社会时事有机结合,向学生讲述近阶段社会上发生的具有德育教育作用的社会时事和案例等,引导学生对其展开讨论,也可以组织学生以某一话题展开辩论比赛等,使学生的德育课程中逐渐形成积极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和教育的重要阶段,更是孩子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所以,应将德育课程作为重要的德育教育途径和手段,使小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下形成正确的情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推动少年儿童身心积极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洪岩,董虎.浅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4,(11):72.
[2]詹丽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6,12.
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小学德育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7]GHB3047)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