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策略及其对发病情况的影响研究

2018-10-30宋海平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1期
关键词:控制效果小儿手足口病预防策略

宋海平

【摘 要】目的:探究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策略及其对发病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84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以及参照组,两组患者均为42例,其中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性预防控制方法,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对性预防控制方法。依据两组患者所采用预防控制方法不同,对比其临床数据。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优于参照组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性预防控制方法在应用于小儿手足口病的疾病控制中,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预防策略;发病情况;控制效果

【中图分类号】R36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1-023-02

手足口病属于临床医学中的常见疾病,主要发病人群为儿童,其致病原因主要为病毒感染,常见病毒为:柯萨奇病毒A16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厌食、口痛等,手足口部门出现溃烂或疱疹[1]。患者可伴随心肌炎、肺水肿等疾病,甚至有死亡现象发生当前临床医学中,缺乏其特效治疗药物。有鉴于此,本文特选取于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84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进一步研究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策略及其对发病情况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手足口病患者,经过诊断,其均满足临床医学中的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以及参照组,两组患者均为42例,其中实验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在1~5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3.1±1.6)岁。参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3例,患者年龄在0~5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2.7±2.1)岁。对比所选取患者的基础资料,发现其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本次研究已经

成功征得患者以及其家属的同意,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参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性预防控制方法进行干预,实验组患者在参照组患者基础上采用针对性预防控制方法。两组患者的具体预防控制方法内容如下所示。

1.2.1 参照组 参照组患者对患者进行常规性预防控制干预:针对患者不同病情,给予相应治疗方法,例如患者如存在头痛、发热等情况给予患者抗病毒药物治疗,患者存在皮肤疱疹、溃烂,给予相应药物,常见药物为阿昔洛韦[2]。

1.2.2 实验组 实验组在参照组患者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针对性预防控制:对患者以及其家属进行相关知识教育,使其明确手足口病的病因、治疗方法以及相应护理方法、例如对房间进行通风,保证空气质量,及时杀毒清洗患者衣服、被褥等。要求患者注意卫生,饭前便后洗手等,远离感染源,少去公共场所,减少并发率[3]。

1.3 观察指标 依据两组患者所采用的预防控制方法不同,对比其控制效果,本次研究将其控制效果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显效等级的判定标准为:患者溃烂、疱疹愈合,临床症状消失。有效等级的判定标准为:患者溃烂、疱疹趋于愈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无效等级的判定标准为:患者溃烂、疱疹未有愈合趋势,临床症状未缓解或加重。控制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

1.4 统计学意义分析 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分析软件为SPSS19.0,分析过程中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进行检验,当P值小于0.05时,证明统计学对比具有意义。

2 结果

依据两组患者所采用的预防控制干预方法不同,对比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效果。对比结果为:实验组42例患者中显效例数为28例,有效例数为13例,无效例数为1例,控制有效率为97.62%,参照组42例患者中显效例数为17例,有效例数为19例,无效例数为6例,控制有效率为85.71%,实验组控制效果显著优于参照组患者,经卡方检验,卡方值为3.8962,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临床医学中的常见疾病,其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主要因病毒感染所引发,当前医学中无特效药可针对治疗手足口病,只能依靠抗病毒、抗感染类药物进行治疗[4]。因此,其预防控制意义极大,本文选取84例,来我院进行治疗就诊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将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以及参照组,每组均为42例,参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实验组采用针对性方法,旨在研究预防控制方法对该疾病的发病情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减少接触感染源以及对个人卫生以及环境卫生的清理,可以有效达到减少发病情况以及治疗疾病的效果,实验组患者对比参照组患者其减少病情控制效果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示,针对性预防控制方法在应用于小儿手足口病的疾病控制中,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极大缓解,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以及其家属的担心焦虑。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敬,陆敏樱,童琦等.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5):16-17.

[2] 张孝洪.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策略[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6):199-200.

[3] 李标,蔡琳,蒋海青等.深圳市盐田区小儿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策略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6,27(4):262-265.

[4] 杨肖翠.基于"1+5"模式的农村区域小儿手足口病预防控制策略分析[J].饮食保健,2018,5(19):255-256.

猜你喜欢

控制效果小儿手足口病预防策略
小儿手足口病口腔病变的观察与护理探讨
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探讨
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
社区护理干预提高糖尿病患者遵医率和血糖控制效果探讨
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
追踪反馈护理对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控制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