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研究

2018-10-30王芳芳

校园英语·下旬 2018年7期
关键词:英语翻译人才培养一带一路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为广西走向世界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也对广西高校教育尤其是语言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本文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进行探索,分析了广西目前高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语言服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王芳芳(1986.8- ),女,广西桂林人,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讲师,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翻译。

一、引言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连贯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地区。“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语言互通”是实现“五通”的最重要基础之一,也是重要的前提条件。英语作为国际性通用语言,势必会在“语言互通”中发挥主要甚至是关键的作用。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实现政治互信、经济互利、文化互通,跨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语言交流障碍,必须借助翻译搭起沟通的桥梁,动用语言的力量,实现“语言互通”,促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建设实施。

二、“一带一路”战略对广西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沿线共涉及64个国家,贯穿亚、欧、非三大洲,广西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唯一同时服务于一带、一路的省区,成为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经济等交流合作的重要战略区域。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指导下,广西与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东盟国家的交流将日益密切,交流领域将更加广阔深入,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将更加旺盛。传统的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进步的需求,改革广西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提高广西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语言服务能力,是为顺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对广西经济发展提出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通过“语言铺路”,实现“语言互通”,进而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多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广西各方面的深入发展。

三、广西高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翻译在广西与东盟国家乃至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中势必关键会起关键性的桥梁作用。然而,目前广西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质量与研究方面,情况还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不合理。就目前区内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来看,翻译类课程主要以理论课时为主,实践课时较少。且多数高校的翻译类课程以32课时为主,课时有限,并不能使学生得到系统翻译指导,课堂翻译训练也十分有限。而翻译类课程类型单一,主要集中在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商务翻译三类翻译类课程。而“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涉及到政治、文化、经贸、科技、法律、旅游、新闻、建筑、机械等多个方面,单一的翻译类课程并不能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交流日益密切,需要的是具有国际化思路和全球化视野的应用型、专业化人才,在人才培养时,不仅要考虑人才多领域的复合型、专业型、应用型能力,还要具备充分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而目前多数区内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过分专注语言类基础课程教学,缺少“英语+”类课程设置,如跨文化类课程、科技、机械、经济、法律等专业性基础课程教学。

2.师资力量不足,质量有限。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教师的知识储备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现从事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工作的高校教师多数由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对翻译类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积累有限,在翻译课程教学时也只是注重语言层次的纠正完善,能给学生的翻译类专业指导十分有限。另外,大多高校英语专业教师从大学毕业起就从事教学活动,缺少其他行业任职经历和专业知识,在翻译教学时也只能以文学翻译为主,对科技、商务、新闻、法律等其他专业性较强领域的翻译指导鲜有涉及,不利于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

3.教学方法陈旧,与时代发展不符。当前,广西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在部分教师的改革和努力下,使用“项目式”、“任务型”等教学法,课堂教学方式已有很大改善,但是部分教师因其自身翻译综合能力尤其是翻译实践能力的不足,仍采取“教师讲,学生听”,过分强调翻译理论教学,忽视翻译实践训练,教学效果不理想,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同时,部分高校因教学条件的限制,不能引入现代化翻译软件,指导学生借助现代化翻译手段辅助翻译实践,过时的翻译教学必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4.教学模式单一,实践训练不足。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推进,传统的翻译人才已很难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实战经验的翻译人才,才能真正挑起翻译这一行业的重担。而区内多数高校在开展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时,过分强调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十分单一。主要体现在:实训实践基地缺失或不足、实践基地类型单一、未借用广西地区特色如“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国际性会议为学生提供翻译实践机会。如此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无异于纸上谈兵,不利于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5.教材缺少地方特色。目前,广西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使用的教材多数还是传统的国内统一编写的教材,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没有充分考虑到地方发展的人才需求,并且没有结合中国—东盟发展和广西本土地域特色。教材内容陈旧过时,反映不了时代的要求。翻译教材内容局限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广西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某种程度上使得廣西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国与东盟经贸发展对英语翻译的需求。

6.跨文化意识培养缺乏。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各国各领域交流旺盛,要做好翻译工作,译者就必须要有丰富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而在目前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语言层面的对等,少有从文化意义上去引导学生实现翻译结果,而产出了很多因忽视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晦涩难懂的译文。另外,部分高校英语专业并未设置跨文化交际课程,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思维方式差异等知之甚少,跨文化意识十分薄弱。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策略

1.完善翻译课程设置优化。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设置应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方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人才。优化广西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需增加实践课时,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加强对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型翻译能力。同时,还需增设应用型翻译课程,如科技翻译、经贸翻译、法律翻译、新闻翻译、旅游翻译等,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应用型文本翻译技巧,为以后实际翻译工作打下基础。加强翻译类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在课程设置时,可以专业课+选修课、讲座、沙龙等形式开设“英语+”课程,如科技、机械、法律、新闻等基础类课程。在翻译课程教学中,除了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等指导,还需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差异,加强跨文化意识培养,实现翻译在不同文化中的“桥梁”作用。

2.创新翻译课程教学模式。要培养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相适应、与广西区域发展相符合的翻译人才,高校英语专业必须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引入现代化翻译课程教学手段,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如采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借助网络、手机等设备,加大课程投入支持,购买现代化翻译软件,引导学生熟悉操作。引进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将学生翻译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通过模拟真实翻译场景,实现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目标。整合资源,借助多方教学资源,如采用院际、校际、中外、校企等多种教学模式,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3.建设翻译课程师资队伍。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程度关系到所授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广西高校英语专业要提高翻译课程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强翻译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可鼓励自有教师“走出去”,采取研讨、进修、培训、访学、交流等方式,促进翻译课程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改善教学质量。也可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引进网络课程,帮助教师拓展专业学习。同时,可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完善自身交叉学科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翻译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采取“引进来”的方式,聘请翻译专家、翻译工作者、外聘教师等做兼职翻译教师以及采取与其他系部或院校联合教学等形式,补充师资力量,同时丰富师资结构。

4.建设翻译实践、实训平台。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突出特点在于其应用性和实用性,其教学目标是对学生翻译的动手实践、口头表达能力进行培养。扩大建设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实践、实训平台,提高学生翻译实践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建立模拟翻译实训室,把商务谈判、国际会议、笔译等场景引入课堂,通过把课堂转向课外、社会延伸,开拓创造实践的机会;采取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利用企业资源拓展学生的翻译实践机会;发挥地域优势,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如利用东盟博览会等国际性会议,安排学生参加国际会展、外事接待、涉外导游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

5.改革翻译课程教材。进行广西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材改革,首先应加强教材的区域性,高校应加大资金与人才投入,可组织国内外专家结合“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外向型经济发展特点,加入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有关、与东盟国家文化、习俗、政治、经济等有关的翻译内容,编写符合广西地域发展特色的优秀翻译教材。其次应提高翻译教材的实用性,在教材内容选取上,结合广西外向型经济发展重点,选取与广西经济发展动态相符的内容,同时还需增加对应用型文本如科技、政治、法律、旅游等领域的实践练习,提高学生翻译实践能力。最后,提高教材的时代性,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只有选取与时代发展节奏相符的内容,同时定期对教材进行修订,才能使学生获得与时俱进的知识积累与技能。

五、结语

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对广西与东盟国家交流“桥头堡”地位的肯定,为广西走向世界、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对广西高校教育尤其是语言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广西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间开展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深入合作交流,翻译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索广西高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翻译人才,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语言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语言服务,促进广西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1]黄丽鋆.中国—东盟视角下广西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5(06):39-43.

[2]吴汉周.北部湾经济区英汉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大学教育, 2013(05):67-69.

[3]侯崇瑩.“一带一路”背景下宁夏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探析[J].知音励志,2016(19):34.

[4]陈万明.“一带一路”战略下翻译人才的培养研究[J].翻译探索, 2016(02):159-160,197.

[5]胡静芳.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以广西高校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05):99-103.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人才培养一带一路
逆向思维在大学生英语翻译教育中的导入和培养
数字化时代英语翻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新形势下再议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概述
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