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逍遥散药味计量考证与商榷*

2018-10-30孟晓彬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8年6期
关键词:局方古方原方

孟晓彬,赵 博

(贵阳中医学院 贵阳 550025)

逍遥散是经典名方,为历代学者所重视,应用较频繁。目前针对逍遥散的功效、临床应用、作用机制等方面有较多研究。但是对逍遥散药味计量、炮制方法的认识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应用较为混乱,缺乏规范标准。不同研究者对于逍遥散组成及用量的使用各不相同,制剂方法也不符合原方,违背了药剂学标准,导致对逍遥散的各种实验和临床观察结果差异很大。在违背原方的基础上做的大量实验研究缺乏现实和指导意义。通过对逍遥散古方来源、古代度量衡及药物炮制方法进行考证并结合现代研究,恢复逍遥散的原方原貌,纠正逍遥散原方药味计量应用中的混乱局面,制定逍遥散药味计量规范标准,为开发逍遥散新剂型奠定基础。

1 逍遥散溯源

逍遥散首见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简称《局方》)卷九:“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又疗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甘草微炙赤半两、当归去苗,锉,微炒、茯苓去皮,白者、芍药白、白术、柴胡去苗,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逍遥”一词出自《庄子·逍遥游》,有“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之说。唐·成玄英疏:“逍遥,自得之称”。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1]:“《庄子·逍遥游》注云‘如阳动冰消,虽耗不竭其本,舟行水摇,虽动不伤于内。’譬之于医,消散其气郁,摇动其血郁,皆无伤乎正气也”。为调和肝脾的常用方,主治肝郁血虚脾弱之证,服后肝气得疏,血虚得养,脾弱得复,五脏元真通畅而神情愉悦,故名之“逍遥散”。[2]

除《局方》外,《伤寒六书》、《证治准绳·女科》等著作中都有以“逍遥散”为名的方剂,《中医方剂大辞典》[3]收录的还有十几种,分别是:宋·薛古愚《女科万金方》逍遥散、明·朱棣《普济方》逍遥散、明·陶华《伤寒六书》逍遥散、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逍遥散、明·龚廷贤《寿世保元》逍遥散、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卷二引《神巧万全方》逍遥散、明·孙一奎《赤水玄珠》逍遥散、明·赵献可《医贯》逍遥散、明·陈实功《外科正宗》逍遥散、清·陈士铎《辨证录》逍遥散、清·徐大椿《医略六书》逍遥散、清·张琰《种痘新书》逍遥散、清·吴本立《女科切要》逍遥散、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逍遥散、《女科秘要》逍遥散、《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逍遥散。《伤寒六书》逍遥散主治伤寒愈后劳复,阴阳易;《医统》逍遥散主治脾胃虚弱,经脉不通,或寒或热,不喜饮食,饱胀呕吐,烦躁;《寿世保元》逍遥散用于和气血,扶脾胃,主治室女十七八岁,脾胃受伤,气血俱弱,误食生冷,经脉不通,或百日或半年,颜色青黄,饮食少进,寒热往来,四肢困倦,头疼目弦,肚疼结块,五心烦热,呕吐膨胀。虽同名为逍遥散,但其组成不同,功效各异。对历代不同版本逍遥散以及与《局方》版本进行比较整理。见表1。

《局方》逍遥散因其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之效较好,流传最广,成为经典名方。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逍遥散”专指《局方》版本。

2 计量模糊混乱

逍遥散作为经典名方,目前临床及科研都有较多研究。但是长期以来对其药味计量的认识存在模糊混乱应用不规范的问题。不同研究者对于逍遥散的药味计量应用不一致,同一研究者在不同研究中的运用也不尽相同。一些以逍遥散为基础的研究甚至没有在其文献中明确指出使用剂量和药物组成,只是笼统的交代方名。从搜集到的研究逍遥散的文献中找到明确交代药物用量或者药物之间比例关系的54篇文章,对用药剂量进行统计。见表2。

从上述统计结果可见,逍遥散的应用中无论是用药比例、用量还是炮制品选择都不统一,而且差异性很大。药物不同用量、不同品种进行配伍,功效存在很大差异,也违背了药剂学的原则。在“剂量”一词中,“剂”表示将多味中药合在一起使用,以达到治疗某一病证目的的方剂之意。“量”表示计量单位或容器,用来表示方剂中各味中药的用量。两词合而用之,“剂量”即表示方剂中各味中药的用量。[4]中药剂量和相对剂量即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和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较分量运用是否得当,是决定方剂疗效和确保用药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一定范围内,中药剂量与疗效是呈正比的。复方中的药物不同配伍比例与疗效之间存在关系,中医主张辨证立法,以法统方,以法驭药,在组成方子时各药物会有君、臣、佐、使之分,各种药物剂量的不同变化形式也都会让整个处方的功用和主治产生一定的变化。[5]《明医杂著·卷之三》[6]有云:“局方论症治病,虽多差谬,丹溪曾辩论之,然方皆名医所制,其君臣佐使、轻重缓急、大小多寡之法则不瘥也。近见东垣、丹溪之书大行,世医见其不用古方,也率皆效颦,治病辄自制方,然药性不明,处方之法莫究,卤莽乱杂,反致生无甚有变症多端,遂难识治耳!”也表明了遵循古方的必要性。

严格意义上讲背离原方药物组成和配伍比例关系后,所得的研究结果不能代表真正“逍遥散”。目前许多针对逍遥散的研究成果是缺乏严谨性的,缺乏规范一致的标准,甚至有些结果没有意义。

3 原方计量考证

由于古代度量衡不断变革,不同朝代与现代的度量单位之间折算关系不同,导致今人在应用古方时计量换算易产生偏差。原方中柴胡、当归、白术、白芍、茯苓、甘草有明确用量,而烧生姜和薄荷没有。只记载“烧生姜一块”、“薄荷少许”,后人在应用中很难准确界定用量,随意性较大,也是后人应用是产生混乱的原因。

不同中医药类教材中对逍遥散的用量参考值以及用药也有差别。如段富津《方剂学》[7]中逍遥散柴胡剂量为9克、贾波《方剂学》[8]中逍遥散柴胡剂量为30克、邓中甲主编《方剂学》[9]中逍遥散柴胡剂量为30克。对于药材的使用也不一致,如甘草,段氏、贾氏、邓氏使用的是甘草,谢宁主编《中医药学基础》[10]中逍遥散使用的是炙甘草。教材不规范也是造成逍遥散现代应用千差万别的原因。但作为一个经典常用方,需要厘清真正的逍遥散药味计量,来指导临床和科研正确运用。

考证原方药味计量,首先要对宋代度量衡及医用度量衡进行研究。宋朝的度量衡制度承袭了隋唐五代以来的大量制,正式釆用“钱”作为法定的单位,又把长度单位中的“分”、“厘”、“毫”等单位名借用为重量的小单位使用,而且置于“钱”位以下,并全部釆用十进位。对宋代度量衡与现代度量衡折算关系,古今学者虽然做过许多考证。由于历代度量衡制度的改变和地区的不同,所以古今用量差别很大。对于宋代度量衡与现代度量衡换算有几种不同观点:郭正忠先生[11]引证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料考证,认为宋朝“一斤”约当今640克左右;丘光明[12]据宋代5件铜砝码的单位量值,用平均法测算得1斤重合今634克;吴慧[13]认为宋初官秤1斤重680克,到北宋中叶1斤重640克;程磐基[14]研究宋元时期的1斤约合634~640克,1两约为39.625~40克,1钱约为3.9~4克;邱隆[15]收集整理计量工作者和文物专家们研究度量衡史的成果将1两合40~41.3克。《中国科学技术史》[16]中根据已有的权衡标准器、出土的宋代银锭、宋人考校古器物留下的宋代与西汉权衡单位量值的比率、刘承硅和李照对标准权衡器的研究,把1两合41.3克,1斤合661克,定为宋权衡量标准量值。《中国科学技术史》综合了古器物测量、文献研究和以往专家的研究成果,弥补了以往研究中支撑材料不足的问题,较为严谨,可信度更高。因此,在折算逍遥散现代用量时,宋代与现代度量衡的换算采用此的观点,即1两合41.3克。

表1 逍遥散历代版本比较

表2 逍遥散剂量统计表 (单位:克)

关于历史上度量衡的大小制问题。由于南北朝时期度量衡单位量较之汉制量值增加甚大,在一些特殊领域,如医药、调律方面的计量标准在短时间内不能随着度量衡改变而改变。隋朝统一度量衡时,采用大小制。在医药、调律方面沿用汉制,即小制。重量方面小制的单位量为大制的1/3。隋统一度量衡的方案和措施,几乎完全被其后继的唐朝承袭,而大制更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尽管朝代变迁,量值也略有变化,但总属于大制范围)。[17]对于其他朝代是否还有各式各样的大小制,一方面其他任何朝代都没有这一必要,另一方面也没有任何确切的例证加以证实。[18]隋、唐以后度量衡发生明显增大变化。医药用量度量衡必然与当时代度量衡情况相适应。对于宋代医用度量衡采用哪种称制,支持小制[19]和大小制[20][21]共存的都有。本文目的是研究逍遥散,在此只探讨《局方》的称制。《局方·论合和法》载:“古方药味多以铢、两,及用水皆言升数。年代绵历浸远,传写转见乖讹,或分两少而水数多,或水数多而分两少,轻重不等,器量全殊。若不别其精粗,何以明其取舍?今则加减合度,分两得中,削旧方之参差,合今时之行用。其方中凡言分者,即二钱半为一分也。凡言两者,即四分为一两也。凡言斤者,即十六两为一斤也。”这段文字亦见于《太平圣惠方·论合和》说明当时医家已经注意到了两汉度量衡制度已经不再适合宋朝的医用现状,因而在编写本书时,就已经将古方计量单位进行了换算。从本书中将汉代的“升”、“合”转化为宋朝专门的“盏”也可以看到这种转化。可见《局方》作为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大型医书已经把所收录的方剂按照宋代度量衡进行了换算。因此,逍遥散计量换算是应按照宋官制度量衡换算1两折合现在41.3克。

4 姜薄剂量依据

薄荷与姜用量的确定需要对“少许”和“一块”的定量进行考证。查阅大量文献中没有找到关于宋代方剂中“少许”的定量问题研究。在一些古代医案中也没能找出相关线索。对于宋代在处理“少许”和“一块”时如何给量已无从考证。试分析原方姜薄没有明确剂量的原因:一是当时对于“少许”和“一块”可能存在一种约定俗成的用药方式,非随意定量;另一种也可能是这两味药在方中的作用并不重要,对于整个方剂的效果产生的影响不大。但从历代医家对于逍遥散的方解看姜薄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第二种猜想不成立。当姜薄在方中作用重要但又无法找到古代用法的线索时,可通过现代研究来确定。根据《中国药典》进行定量也是一种较为可靠的依据。《中国药典》给出的成人每日薄荷用量为3~6克。[22]在此其用量确定在上限值6克有参考价值。通常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古方1剂指的是1天的用量,因此1剂逍遥散中薄荷用量为6克。

对于姜的用量的确定。前面提到的本次对现代研究逍遥散的文献统计中发现54篇文章中给出姜确切用量的有41篇。煨姜出现9次,有3种用量,分别为1克、6克、10克,应用频率最高的是1克和10克。《中国药典》中没有煨姜的相关论述,但给出了生姜的用量为3~10克。[23]炮姜、姜炭都属于干姜的炮制品,煨姜是用鲜生姜加工制成。用生姜的用量作为煨姜的参考用量,取用量范围的上限作为逍遥散中的煨姜用量,即1剂逍遥散中煨姜用量为10克。

5 结论

长期以来对逍遥散药味计量的认识存在模糊混乱问题,使逍遥散药效学研究结果差异较大。其原因主要就是对逍遥散原方药味组成缺乏考证、古今度量单位的换算关系不明及姜薄剂量不清。只有使用原方规范计量进行研究才能使相关逍遥散药效学实验结果是可信的。要解决这些问题要从最原始文献入手,研究原文记载和宋代度量衡。还要针对逍遥散的出处《局方》中药物衡制情况确定逍遥散药味计量折算关系。逍遥散药味计量按照宋代当时的官制折算,1两折合现代41.3克。姜薄用量则通过《中国药典》确定。最接近《局方》逍遥散药味剂量是:炒当归、去皮白茯苓、白芍、白术、柴胡各41.3克,炙甘草20.7克,薄荷6克、煨姜10克。

猜你喜欢

局方古方原方
两古方在改善POI大鼠卵巢微环境作用机制的差异初探
含杜仲古今方剂的对比研究
C919机进入局方审定试飞阶段 民航上海审定中心签发大型客机首个型号检查核准书
四十感怀
图片赏析
加大对中医经古方保护的建议
Y12F飞机噪声局方并行试飞适航审定技术
千年古方三拗汤,止咳、化痰、平喘
《日本藏西夏文文献》收录汉文刻本《太平惠民合剂局方》残片考
复聪汤缓解耳聋耳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