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景园林与生态修复理论与方法
2018-10-30陕西西咸新区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张建军
文| 陕西西咸新区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张建军
引言
生态威胁在当今时代是全球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之一,地景园林、生态修复则是当前解决全球生态威胁的重要手段,有巨大研究前景、应用前景。这主要指的是以人类为主导的地景园林、生态修复以及以自然为主导的地景园林、生态修复,涵盖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结构与功能进行选择性修复,和对一定地域、时间尺度上的人类社会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心理生态共同组成的多样性、结构、功能的选择性修复,具备自然性、经济性、选择性、人文性。
地景园林与生态的研究,就范围和广度而言各国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各国对地景园林与生态系统的总体框架已有所认识,然而对地景园林生态修复和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的研究很少,缺乏对现有模式的调整,同时应从理论上基于当前中国经济水平对修复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总结、升华,夯实理论基础,提出更多实施方法。
1.地景园林与生态修复现状
目前,地景园林与生态修复主要参考的原则:
1.1 原真性原则
从生态角度保护和传承地景园林学不仅要求其内容真实和完整,还要囊括背后隐藏的文化遗产和精神遗产。所以不仅要保护具体的、有形的实物,还要探索更多有效的理论和方法,以求更加全面、多样地传承地景园林学与生态。
1.2 协调性原则
根据地景园林与生态的历史文化与其地理特点,采取村落改造、大遗址保护以及生态保护等方法,结合人、自然这两方面的需求,基于对原貌的保护,突出发挥乡土资源具备的主体性功能。
1.3 功能性原则
要突出地景园林各项功能的发挥。第一,应积极完善构建多样化布局模式,在建设地景园林的项目中让植物群落结构能够越来越稳定,从而使生态系统呈现出动态平衡的状态;第二,注重地景园林经济效益高,提高生态价值,促使人和自然良性发展下去。
1.4 乡土性原则
选出具备多样性的特点的植被,适应地景园林的生态特点,尤其要赋予地景园林文化特色,打造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充满乡野情趣的地景园林,建立富有文化特色的田园风光,体现乡土性原则,保证地景园林与生态保护和利用的可持续性。
地景园林与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
(1)修复理论有待深入和完善
生态学、风景园林学提供了地景园林和生态修复的理论知识背景,其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是当下主要的研究项目,理论研究属于概念层面的修复,实践工程则是实践上的修复,两者联系密切,但不完全等同于一一对应关系。很多生态学理论都没有在地景园林、生态修复工程中得到实践,实践工程又因理论指导不足而无法得到贯彻与实施,这样的矛盾阻碍人类成功实施地景园林、生态修复。与此同时,生态学、风景园林学等作为工程实践单一的指导理论也是有失妥当的。
(2)修复目标和模式偏于静态
明确的、行之有效的修复目标与模式是完成每一个项目不可缺少的条件,当下的地景园林、生态修复模式主要分为三种:第一,修复物种,这最初源自保护生物学;第二,从生态景观或系统的层面修复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这最初源自景观生态学、地理学;第三,修复生态系统服务于人类社会的价值。三者有独立的起源、独立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也是独立的,偏向静态,未出现变化趋势。
正因为当下的修复模式偏向静态,不能完全包含生态系统、地景园林、生态修复等的丰富内涵,存在明显的局限,导致很多生态修复项目都以失败告终。从发展的观点看,提出连续的、动态的修复模式是提高工程实践成功率的必由之路。
(3)地景园林与生态工程对保护强调不够
在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进程中,城市绿地系统当中的地景园林、生态成为重点对象,受损的、被破坏的地景园林和生态逐渐从单一功能变为营建游憩空间,如今地景园林与生态、景观艺术实现有机结合,以往建设地景园林、生态景观只是满足单一观赏功能需求,当下则更强调视觉美感、休闲、生态、文化、娱乐等综合性功能需求。景观规划设计在城市化进程中留下地景园林、生态景观的人工化痕迹过重的问题,这对地景园林与生态的修复存在很大的隐患。
2.地景园林与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
2.1 恢复生态学理论
在生态学的研究领域,恢复生态学是重要部分之一,有生态学的一般性特点,也与生态学理论以及生态学方法息息相关。无论如何,生态修复实践与恢复生态学理论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前者不仅是研究的方法,也是研究的目的,它为后者的发展提供支持环境,后者反过来也奠定前者的理论基础。
该理论的特点主要包括:第一,具备自然生态系统背景;第二,由于人类基于受到损害或迫害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因而它对破坏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次要因素是比较清楚的,了解这些因素在整个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使人们获得修复设计的科学依据,能有效监测并控制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的环境参数、生物参数;第三,采取人为附加策略,使得遭破坏或受损害的生态系统演进过程的时间远远短于自然过程,同时具备目标生态系统可选性、顶级群落多样选择的目标性。
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这一理论结合了地理学中的景观理论和生态学中的生态理论,属于新兴交叉学科,它将景观作为研究的对象,基于地球表层各种各样的物质与能量、信息、价值之间的交换、传输,基于各种物质与人类的作用,开展生态系统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是有关于景观结构功能、景观作用机理、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等等。
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理通过七个方面进行体现,分别是景观结构功能、物种流、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养分再分配、景观稳定性、景观变化。它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规划景观生态,做好相应的设计工作;第二,实施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规划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利用;第四,景观生态学与全球变化。
2.3 生态园林理论
这一理论是基于对传统园林经验的继承、发展,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将联系人类、动植物的新秩序的形成作为研究目标,旨在构建多功能、多层次园林绿地系统。具体而言,应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同一个群落配置草本、灌木、乔木与藤本植物,使各个种群达到协调共生的状态,各种各样的植物能在其中各得其所,达到对空气、阳光、水分、土地以及空间等的充分利用,形成和谐稳定的植物群落,从生态、艺术以及文化等多个不同的方面彰显美,从而促使经济、社会与生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调发展,创造文明的自然生态环境。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就必须打破过去经济加环境的二元模式,形成经济、环境相互统一的模式,也就是:第一,开展生态化的社会生产活动,形成封闭的、良性循环的生产技术体系,减少废料、消除废料;第二,构建生态化的经济运行模式,通过经济机制刺激、鼓励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将这两者作为经济运行的内在因素;第三,采取生态化的消费方式,在消费中强调消费品的实质而非形式、朴素而非华美、内在而非外表、厚重而非轻薄的生态化方式。
3.地景园林与生态修复理论和方法讨论
3.1 建立多层次地景园林与生态修复实践模式
由于现阶段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模式的欠缺,应基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归纳,建立多层次的地景园林与生态修复模式。第一,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与地景园林、生态修复所涉及的科学技术,一起构成实践指导理论;第二,按照发展的观点把地景园林、生态修复的工程实践从开始启动到终点串联成由上而下的、相互独立的、相互关联的发展式模式,并且每一个模式均是一个生态修复步骤与层次,层次递进、相互连接,一起构成生态修复的所有内容。
3.2 根据地景园林与生态的地方特色,建立乡土性的修复模式
按照地景园林、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环境等特点,选出适应地方条件与环境的、能体现当地特色的各种动物、植物等,提出了动植物景观生态修复模式,明确其景观效果以及可用的植物、适宜的地点、功能特征等,科学推荐可选物种种类。
3.3 对地景园林与生态的修复特别是水环境的修复作为整体处理
地景园林与生态修复及其营造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在地景园林、生态修复的实施过程中采取多种方式和策略营造地景园林景观、生态景观,统一自然与人文,促使人与自然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第一,从整体的情况看,要整合城市地景园林与生态系统,对地景园林与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保持城市地景园林与生态系统连通与一致性。第二,恢复地景园林的生态功能,建立生态地景园林缓冲带,建立地景园林的形态、自然式生态系统。第三,营造多样化的地景园林与生态公共开放空间和景观,挖掘城市的地景园林与生态文化精髓,对地景园林与生态文化进行再现。
4.结语
地景园林与生态的修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包括:对植被景观实施生态修复;对水体景观实施生态修复;对山体景观实施生态修复。
4.1 植被景观的空间充分覆盖
目前,地景园林与生态系统的植被景观覆盖不够充分、不够均衡,没有形成以树木为主的林带体系,采取生物多样性最大的手段,按照连点成线-连线成网-扩面成片的科学性顺序修复并优化植被景观,达到地景园林与生态修复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性。
4.2 水体景观的生态修复与优化
水体景观的生态修复与优化主要通过对淡水资源,特别是对地景园林与生态的水资源和水系统,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实现,包括:控制污染,改善水质;退田还湖,扩大面积;增加水生生物,恢复湿地系统;建设生态驳岸,美化周边环境等。
4.3 山体景观的生态修复与优化
地景园林与生态的修复,山体景观的生态修复与优化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山体景观的植被以及物种的多样性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为水土流失、植被覆盖率较低、岩石风化严重等问题。
针对山体景观的生态修复中可以采取以下的方式:第一,禁止出现任何开山采石破坏山体地貌的活动;第二,实施人工退林,减缓山体景观的破坏,保证山体景观的完整性、原真性和生态性。
4.4 其他地景园林和生态的修复
地景园林的修复要保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利用和保护地景园林和生态系统时,要保证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保证地景园林的原真文化性,保证地景园林与生态的良好可持续发展。
针对地景园林与生态的修复,要在突出地景园林与生态的文化、自然性、 经济性、人文性以及风俗习惯等重要的地方特色,稳定植物群落结构,实现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前提下,利用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