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鸟笼大文化
2018-10-30吕立军张卫红
□ 吕立军 张卫红
中国地域广阔,不论你走到哪一个城市,公园巷里,湖畔树下,都能够看到一些喜好养鸟遛鸟的人们提笼架鸟,品茶聊天。他们养鸟的种类、使用的笼具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同样享受到小鸟欢鸣飞舞带来的快乐。养鸟不但是一种休闲方式,也是一种文化,虽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千百年的传承,即使上到达官显贵乃至文人墨客或布衣平民都曾经为之津津乐道,但它还是不能与琴棋书画相提并论,着实难登大雅之堂。究其原因,玩笼养鸟可能是让人觉得有些玩物丧志不务正业吧。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和误解,既然是文化,其存在一定是有它的道理,当然也会有利与弊。
绣眼鸟笼
我国养鸟最早起源何时尚无可靠史籍明确记载,大约在唐宋时期已经有先民养鸟的风气。清代中期随着国家政局的稳定,国力强盛,百姓富足,各类文化艺术空前繁荣。其中笼鸟的饲养就成为满清贵族的重要休闲活动之一。在这种富足的经济文化背景下,流传着“贝勒爷手中三件宝,核桃、扳指、笼中鸟”。有美鸟必有佳笼相配,清宫造办处组织全国的能工巧匠专门为宫中达官显贵定制鸟笼,其艺术品质达到了极高水平,尤其在乾隆时达到鼎盛。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宫里火了,京城乃至全国各地文人、士大夫纷纷效仿,以此为时尚。在当时盛世时期,各地养鸟文化百花齐放,最具代表性除京城外还有苏杭、广州、四川等地,并逐渐形成各地独有的笼具制作风格派系,养鸟玩笼之风也愈演愈烈。各地鸟笼不仅从材质形状有所不同,制作工艺上也有明显的区别。最奢华的当属京派鸟笼,除了制作精良,造型丰富,其最大特点是材质用料的多样,竹木、紫檀、象牙、玳瑁、犀角、玉石、陶瓷、景泰蓝、金银等一切能用的材料都能用在笼具的制作中,彰显出皇家贵族的审美气派。而最具有文人气质、以精致小巧见长的当属苏式鸟笼,其鸟笼素以选材考究,做工精细,实用美观而著称。由于江南地区青山绿水,人杰地灵,培育了众多文人雅士,手工业相对发达,所以亦不乏能工巧匠,因此,该地区鸟笼的制作具有非常浓厚的文人气息和地域特点。其地盛产一种名叫绣眼的鸟,这种小鸟长不过三寸,头至背部为绿色,颈胸部黄色,尖嘴契尾,毛色鲜艳,加上鸣叫委婉,非常玲珑可爱,受到该地区文人百姓极大推崇和热爱,所以多流行制作小型方笼饲养此绣眼鸟,遛鸟时端于手中,或挂于枝头,十分便捷美观。由此也诞生了一批如徐钟明、金三畏这些民间制作鸟笼钩和鸟笼的高手。武汉博物馆藏的绣眼鸟笼就是清末民初时期精品之作,虽历经百余年岁月洗礼,但保存基本完好。通过认真仔细辨识,从其制作工艺、铭文款识发现了一些不为人知信息。下面带您细细品味这张鸟笼的精妙和文化内涵。
鸟笼内侧篆书款识
这张鸟笼长宽高分别是23、23、24厘米,其材质为紫檀。鸟笼边角骨架的结合处不采用榫卯相接的方法,而是自然圆弧过渡,使用蜡线或牛筋线穿孔扎紧,且不露线头,这是“苏式”方笼标准工艺,不但简单美观,而且在使用中能增加笼具的强度和抗扭性。一般所见这类小型鸟笼为正面单开门,而这只鸟笼为左右对开门,这个设计极大提高其功能性,使用中极为便捷,可见工匠考虑之周全。另外,这张鸟笼设计制作了五处栖棍,分别是一对短棍,一对长棍和一支三联栖棍,其中四支栖棍不但有雕刻,居然还有磨砂工艺,让鸟儿可以磨嘴和爪,这样一来,鸟儿虽然生活在这小小空间,但是工匠用自己最大的智慧满足小鸟自然所需。让人遗憾的是,这张鸟笼没有鸟食罐,可能是在这百余年传承中或损坏、或遗失了吧。再来看看这鸟笼的装饰工艺,除笼丝外,鸟笼每一面都有嵌银丝工艺图案,有万字纹、寿字纹、回纹、窃曲纹等,疏密有致恰到好处。在鸟笼正面显眼处嵌有古篆体七言诗一首及款识“四照成珠水玉温,夜窗飞梦人黄昏。霜禽引得高人卧,偶作双红枕石根。壬午初夏辛缘居士书并嵌,公山”,背面内侧相同位置同样篆书“姑苏第一凤生人嘱,琴川戴尧中制,泉唐盛公山嵌”。那么,第一凤生人是谁?戴尧中是谁?盛公山又是谁?姑苏、琴川、泉唐分别是什么地方呢?带着满脑子疑问,查阅大量的资料,才基本弄清楚这些文字信息和有关这鸟笼的故事。
鸟笼的主人叫姚孟起,字凤生,苏州人(姑苏),清代晚期贡生(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的人),生卒时间不详。此人正书宗欧阳询,尝临《九成宫醴泉铭》逼肖。隶书略仿陈鸿寿。兼治印,得蒋仁秀劲之气。偶作画,古拙如金农。他的欧楷,为世人所称道,并且画、印皆专,有非常高的艺术造诣。那么,他作为江南文人士大夫的代表,同样也受到当时养鸟文化潮流的影响,除了舞笔弄文,闲暇之时也可提上一张精致鸟笼快意人生。于是姚孟起就找到常熟(琴川)工匠戴尧中和杭州(泉唐即钱塘)工匠盛公山二人,共同制作了这张紫檀鸟笼。根据该鸟笼文字记载,整张笼体是由戴尧中制作,而笼身的装饰图案和文字款是落款“公山”、号“辛缘居士”的盛公山镶嵌完成,此二人依照姚孟起的要求和嘱托,精心设计制作了鸟笼并镶嵌银丝文字图案的笼体。为什么只是笼体?因为还有一个重要部件,那就是笼顶那只鸟笼钩,一张好的鸟笼绝对少不了这样一把精品笼钩—竹节错金鹤鹿同春圆盘铜钩。这把笼钩高15厘米,小巧精致,钩身整体呈竹节状,上部渐细鹅脖状弯曲形成挂钩,下部渐粗五层点银珠饰如自然竹根,整体大小不一点状错金犹如斑竹,栩栩如生。笼顶和笼钩之间有一错金“鹿鹤同春”吉祥图案圆盘,又名“六合同春”。“六合”,是指“天地四方”,亦泛指天下。民间运用谐音的手法,以“鹿”取“六”之音,“鹤”取“合”之音。“春”的寓意则取花卉、松树、椿树等形象,组合起来构成“六合同春”吉祥图案,寓意天下皆春,万物欣欣向荣。圆盘背面崭刻繁体“卢”字,当为该鸟笼钩工匠姓氏款。那么这张紫檀鸟笼姚孟起当时是请了戴尧中、盛公山、卢姓工匠(名字不详)三位江南地区顶级工匠合作完成,体现了其主人的修养和品位,更表现出江南地区工匠的精湛技艺。虽然历史资料中少有以上三人的文字记载,但是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显示,近些年拍卖公司所拍卖的鸟笼中有部分出现过该三位的名或款,其工艺、风格比较类似,所以由此判定他们是当时以此为生且名噪一时的手艺人。能够用这么名贵的材料,并且请到三位高手共同来制作一张鸟笼,恐怕是凤毛麟角的事情,贡生姚孟起也没少花银两吧!
鸟笼边角骨架用蜡线穿孔扎紧
鸟笼正面篆书款识
那么鸟笼主人姚孟起到底在那一年定制了这张鸟笼呢?鸟笼明确落款是“壬午初夏”,根据中国传统纪年60年一甲子的纪年方式,清代壬午年有1642年、1702年、1762年、1822年、1882年五个,我们只能查找证据来佐证是其中哪一个。虽不知道姚孟起的生卒,但是他有大量作品传世。其中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苏州园林四大园林之一拙政园中一亭,轩题额是姚孟起的隶书“与谁同坐轩”,款署为“凤生姚孟起”,取意宋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根据拙政园的相关史料我们得知,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意,名为“拙政园”。历经明清数百年,战乱更迭,数易其主,园内多已荒芜破败。直到光绪三年(1877年),园西部花园的汪姓宅园以价银6500两售于吴县富商张履谦,易名为“补园”。张履谦字月阶,苏州人,自号“无垢居士”。他家祖辈经商,本人以经营盐业发家,后又在东北街(今苏州博物馆新馆处)开保裕典当行。张履谦本人喜爱书画,与吴门画派名家深有交谊,常相往来,画家顾若波、顾鹤逸、陆廉夫等人经常在张家聚会,并参与补园的改建。当时园中亭台只存一二处,残破不堪,已非昔日景况。经张履谦大加修葺,遂有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等胜景,又新建了精致绮丽的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新建及修缮过程前后用时十余年,直到1892年拙政园才基本完工。由此可以判断姚孟起应该同为张履谦的座上宾,在其宅园修建期间,受邀留下“与谁同坐轩”的牌匾题字。那么据此推断,该鸟笼应该是在1882年农历四月间制作完成,说不定姚孟起当时还提着这张鸟笼在“与谁同坐轩”同张履谦一道赏鸟品茶、吟诗作画呢!
《跋米芾天马赋》紫檀嵌银饰件
虽然鸟笼的身世基本清楚了,但是鸟笼缺失一对鸟食罐,与普通鸟笼相比却多了三件紫檀装饰件。一件雕饰成牌状扣与笼丝之上;一件呈方型近火柴盒大小,掏空成盒状;另一件柱状“L”字型,高矮分别掏圆孔。此三件紫檀木装饰于鸟笼之上,并无实际使用功能。和鸟笼的装饰技法一样,这三件木雕件嵌银篆体百余字,经辨识全文如下:“南宫与眉山、豫章、莆阳擅声宋室,近时学者寡,师王氏宗祖,必先事四家。为襄阳之学者,大抵步入狂狠,允(明)故亦愿学,而资力兼乏,乃不易尔,而亦不易已语人。此《天马帖》为梁溪钱氏世藏,其孙昌言出示,舒玩未终,第觉法度生(森)出,与寻常之论大异,高阳冯几之口不几作误人邪。昌言请这(识)跋,稍附尔尔,异时缔观着力或得畦径一贰,当为再议,已(以)易此语。岁在戊午中秋,三畏。”那么三畏又是谁,这段文字的出处和含义又是什么?
据查晚清民国有姓金名三畏的工匠是苏派制笼高手,住在牛角浜,本行是个牙科医生,后来改行制作鸟笼。其镶嵌金丝小叶紫檀和竹笼嵌金丝鸟笼最为高档,可称为是独树一帜,一笼难求。根据此件款识和现有可查资料对比确定此套(三件)紫檀嵌银文字鸟笼饰件确为其本人原作于1918年农历八月间(民国七年中秋节前后)。也就是说,这套紫檀嵌银配饰是在鸟笼传世36年后增加的,这又带来新的疑惑,一张晚清紫檀嵌银丝鸟笼和36年后的民国工匠金三畏的作品如何碰到一起?具体分析会有这么二种可能。姚孟起本人晚年对该笼喜爱有加,为了进一步提高鸟笼的观赏性,找当时有名工匠金三畏按鸟笼的原有风格定制了一套自己喜欢的饰件装于笼上;姚孟起后代受其影响,传承鸟笼的同时,在某个机缘下,购入了这套饰件,安放于笼内。不管怎么说,这套紫檀饰件造型别致,工艺精良,置于笼中还是相得益彰的,不仅增添了鸟笼装饰美感,而且赋予了其更多的文学色彩。
经过对该段文字的查证,原来它取自于明代祝允明《祝氏集略》中《跋米芾天马赋》。行书《天马赋》是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代表之作,曾被康熙皇帝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米芾(1051~1107年)原名米黻,字元章,号鹿门居士,祖籍太原,后迁居襄阳,人称“米襄阳”或“米南宫”。其能诗善文,书画尤具功力。篆、隶、行、草、楷各体皆能,其书法淋漓痛快,隽雅奇变,同苏轼(眉山)、黄庭坚(豫章)、蔡襄(莆阳)合称为“宋四家”。天马就是现在的伊犁马,根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乌孙国养马已经极具规模,且马种优良,每年都要向汉朝进贡马匹,汉武帝十分喜爱乌孙马,赐名曰“天马”。米芾也和汉武帝一样非常喜爱这种马,于是才成就大作《天马赋》。该辞赋笔力刚劲,把天马描绘的惟妙惟肖,有气吞山河之势,被后世誉为传世珍品。
祝允明(1461~1527年)字希哲,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世人称为“祝京兆”,明代著名书法家。擅诗文,尤工书法。他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其书法受到宋人的影响,却又自成一派。“南宫与眉山、豫章、莆阳擅声宋室,近时学者寡,师王氏宗祖,必先事四家。”从这里就非常明确地看出祝允明对“宋四家”书法的敬仰和喜爱。“此《天马帖》为梁溪钱氏世藏,其孙昌言出示,舒玩未终,第觉法度生(森)出,与寻常之论大异,高阳冯几之口不几作误人邪。昌言请这(识)跋,稍附尔尔,异时缔观着力或得畦径一贰,当为再议,已(以)易此语”。祝允明对《天马帖》喜爱不已、赞赏有加,受到昌言邀请题跋一首,于是这才有了《跋米芾天马赋》。那么,鸟笼的主人将这样一首跋以雕刻嵌银的方式装饰在这张笼上,一定不是简单附庸风雅,而是非常崇拜祝允明的才学,乃至“宋四家”的无人企及。
竹节错金“鹤鹿同春”圆盘铜钩
竹节圆盘反面
不论是贡生姚孟起还是其后裔,将自己的艺术审美、文学喜好、崇拜先祖之跋赋集于一体,并先后邀请晚清民国戴尧中、盛公山、卢姓工匠、金三畏,四位该行当知名工匠,共同参与设计制作这样一张小鸟笼,花费如此之精力,耗费如此之财力怕也是世间少有。没有广博的学识,没有殷实的财力,没有精工巧匠,后世可能就不会看到这张紫檀嵌银诗文“鹿鹤同春”错金铜钩鸟笼。通过对这张不同寻常鸟笼的研究分析,发现这张鸟笼不仅仅只是一件文物,一件传世艺术品,更是一件难得的文化载体。在惊叹它带给人们材质的奢华、工艺之美的同时,更多地是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古代汉唐、宋乃至明清代表性文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以及中国书法、思想、文化的传承,文人参与社会文化起到的作用,乃至古代工匠几近完美的高超技艺和创造力。由此看来,提笼架鸟之类世俗文化同主流文化并不矛盾,是可以相互依存的,它通过文人主流先进思想的渲染更能够散发独特的艺术风格。一张小鸟笼蕴含大文化,才会让世人感受到鸟文化同样具有永恒的魅力和生命力,也是其传承发扬至今的最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