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及教育观
2018-10-29黄静
黄静
摘 要:人本主义心理学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它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人性,认为个体追求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本文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和教育观进行评述,并指出其对于学校教育实践的启示。
关键词:人本主义 心理学 人格观 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心理学界盛行精神分析学派与行为主义学派的学说,人本主义心理学批判前者将人的心理活动低俗化,后者将人的心理活动动物化,提出心理学应当研究人异于动物的、真正属于人性层面的复杂经验与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因此被称作是“第三势力”心理学流派,它与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出现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具有密切的联系[1]。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将健康的人作为研究对象,指出人能根据自己的意向确定自身存在的意义,具有自我发展的心理潜能,有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在此基础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将教育的功能定义为个体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途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和教育观对我国的学校教育具有许多有益的启示,本文正以此为探究对象,阐明人本主义观念对我国学校教育的意义。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
(一)人格结构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学者马斯洛提出,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太过倾向于研究人格的消极方面,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展示了人格中大量缺点和病态,很少关注人格的积极面。对消极面的关注必然导致畸形和病态的心理学,因此他提出理想人格模式的概念,确立了判别健康人格的15项标准。马斯洛认为,一个个体出生时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具有天生的潜能,后天的环境能够帮助他实现潜能,也就是“类本能”。这个概念与弗洛依德的“本能”概念具有细微差别,他是将环境决定论与生物还原论结合的结果。既然人格的核心是倾向于健康人格的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精神痛苦的归因便完全有别于精神分析学派,人的自我冲突不再是痛苦的根源,而是来自于不健康的文化环境。
人格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位代表学者罗杰斯提出了“自我概念”,它是人的心理结构中关于自我认知的一部分,它是有组织的、连贯的。受到环境的影响,新的知觉因素不断地加入主体的心理结构中,自我概念会发生变化,但是健康人格的自我概念应当有一定的稳定性。当人格不健全时,自我概念与经验是不一致的[2]。不健全的人格不能够接受自我,使用自我防御机制,将真实经验排斥在意识之外,构建虚假自我。
(二)人格发展动力观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人类行为动机在于“缓和紧张”。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在于“追求快乐”和“回避痛苦”。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指出人类具有实现自我的潜能,这是人类各种行为的根本动机,是一切活动的驱动力,权力欲、成就欲和好奇心等,都只是自我实现欲望的不同表现形式[3]。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并将自我实现视为最高层次的需要。所谓最高层次,并非是指只有少数理想人格才有的需要,而是存在于所有个体之中。马斯洛以需要诠释动机,又用动机来诠释人的行为,需要层次与自我实现同属于动机理论体系,这是人本主义所有应用技术的基础。在马斯洛理论的基础上,罗杰斯提出了“自我实现倾向”的概念,将其视为人格发展的基础。只有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倾向的人,人格才能够得到发展。当眼前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不会满足于现状,而是会不断地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人的自我实现倾向概念与精神分析学派本能概念的区别在于,自我实现在本质上是对利他的、超越自我的思想和行为的追求。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中,罗杰斯对教育做了大量阐述,他将在心理治疗中的患者中心疗法拓展到教育改革领域,这里我们着重介绍他的教育目标论和学习论。
(一)教育目标论
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外部环境快速变化,对人的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感于此,罗杰斯认为传统的教育目标应做出相应调整。传统的教育目标以知识传授为主,学校教学自成体系,落后于世界的发展变化。罗杰斯提出主张,认为教育应当以促进人的变化和成长为目标,增强人的社会适应性。在此基础上,罗杰斯提出学校教育应当以学生为本,“教人”比“教书”更加重要,要培养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能够调节自我的人,要培养善于学习的“自由”人。他反对行为主义学派和精神分析学派将学生视为动物和机器,基于人本主义的性善论,他认为学生天生有学习的欲望,教育的任务在于激发人的潜能。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教育改革时代,罗杰斯的教育目标论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对美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4]。
(二)学习本质论
在其著作《自由學习》中,罗杰斯专门研究了学习的问题,其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
在有效的学习中,个体的情感和认知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旧有的知识结构与新知发生互动。学习并非是教师灌输下的行为,而是由自我发起的,具有主体参与性。学习是渗透性的,新知的习得能够使得学生行为、态度甚至性格发生重大变化。学习使得个体的心理结构发生变化,因此应当由学生而非教师来评价学习效果。
2.学习是内在潜能发挥的过程
罗杰斯认为人天然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和内在潜能,新知是在学生的主动意识参与下建立起来的。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个体都会被激发出学习的潜能,教学的任务就在于为学生提供这一种条件。
3.学习是学生自由选择的结果
罗杰斯认为,只有当学生积极地构建知识时,才能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倾向于学习有价值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不仅更易于被主体习得,也更易于保持。相比之下,如果主体认为某些经验或技能是无用的,这些学习内容就会受到主体心理结构的本能抵制。从这一观点出发,罗杰斯认为学校应当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课程。
4.学习者会察觉到改变自我概念的学习内容
自我概念是罗杰斯心理学的中心概念之一。学习是个体获得经验的重要渠道,所有经验的加入都会影响到自我概念,因此学习者会通过学习来巩固既有的自我概念。学习者会察觉到可能改变自我概念的学习内容,而且认为这些学习内容具有威胁性,从心理上抵制这些内容的学习。
5.学习方法的习得是最重要的学习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学习方法习得的重要性,在主体参与新知构建的过程中,起作用的不仅是情感、态度,还有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就拥有了选择学习对象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的能力、优化学习效率的能力。
三、人本主义人格观和教育观对教育的启示
(一)优化教学环境
罗杰斯认为,学习是创造性的活动,为了使学习达到良好的效果,要同时满足“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两个条件。一个人只有在心理上自由时,潜能才能够被激发,其心理活动处于开放状态,这意味着教育者要为学生提供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5]。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前者包括教室、教学设备、学习资料等,为了激发学生的潜能,良好的物质环境应当既具有学习氛围又能够让人身心放松;后者指的主要是校园文化环境以及教师和学生在相互作用之下产生的人际交往环境,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师生关系。人本主义者对传统教育最主要的批评之一就是传统教育制度不民主,学生与教师以及学校的管理者不能够平等地沟通和对话。学校教育被严重异化,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对学生的本真人性形成压迫。无论是教材、教学还是考试,都越来越内部指涉化,成为按照自身内部惯性运转的机器,学生要被动地去适应它。
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应当在师生之间建立信任和理解,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运用好人本主义强调的三原则:“真诚一致”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同理心”[6]。
(二)开展自我教育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如果向学生提供适当条件,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生就有能力自行解决问题,因此教育并非一定要被置于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严格管控下。在传统教育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生的参与度低,教师扮演的是灌输者的角色,学生的自我教育机会较少。罗杰斯提出了一种“非指导性教学法”,对我国的学校教育具有启示。非指导性教育强调要教会学生学习,要使学生学会在没有教师的条件下学习。在教学管理上,反对传统教育非人性、体制化的管理,强调要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在教学方法上,鼓励学生自行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评价学习结果,教师在其中扮演指导者和建议者的角色。
(三)注重“高峰体验”
马斯洛心理学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的心理结构中的最高需要,人在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后会获得一种“高峰体验”,这种人格完满的体验,只有真正的自我实现者才会感悟到。人有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的本能,一旦得到“高峰体验”,主体的自信心会进一步加强,向更高的自我成就进发。在教学中,“高峰体验”能使学习者产生强烈的内部动机,产生向更难的学习目标挑战的欲望。在“高峰体验”激励下的学习具有非功利性,能够产生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更长时间内维持积极学习行为。为了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高峰体验”,就要多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并多向学生提供正面的教学评价。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对健康人格的研究,提出人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欲望,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所有行为的根本动机。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培养人,帮助个体实现自我发展,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頗有启示。学校教育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偏离学生中心,偏离人本导向,在教育中确立人本主义规范、按照科学规律来实施教学,将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必然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许孝随.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人的本质观的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1.
[2] 龙晓东.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发展观[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37
[3] 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59-68.
[4] 化得福.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4):152.
[5] 姚奇杰,唐焕芳.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创造性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2(9):48-50.
[6] 邢飞儿.人本主义教育的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