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10-29张聚伟
张聚伟
摘 要:“创新”是当前的热点词汇,作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该如何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经到了影响高校发展的关键时刻。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对比发现,国外创新人才培养普及面广,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和潜在素质的开发,核心课程完善;国内更多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的研究,导致普及率不高。由此可见,国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形成了稳定成熟、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以升达企业决策专题课程为例,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证分析,结合升达学情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针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从企业决策课程定位、内容设计、教学创新进行实证分析,从协同育人、教师团队、课程体系和实验平台4个方面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新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8)6-47-4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8.06.011
Abstract: "Innovation" is a hot word at present. As for a local ordinary undergraduate college, how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has reached a critical moment that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abroad has a wide range of popularit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basic knowled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potential quality, with complete core courses; in China,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goal, training system and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ve talents, leading to low popularizing rate.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key to the training of foreign innovative talents lies in the formed stable, mature and characteristic curriculum system. With Shengda enterprise decision-making project curriculum as an exampl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cultivation was carried out. Combining with Shengdas learning situation and the school-running orientation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the empiric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from the enterprise decision-making course orientation, content design,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rom four aspects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faculty team, curriculum system and experiment platfor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innovation;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創新这一说法很早就已经产生,主要概念就是通过新的思维模式在满足社会需求的条件下,改进或者完全创造出一种新的产品、方法或者服务等,其中重点体现出了创新思维的根本性要求。自2015年以来,创新已经成了我国使用最多的一个词汇,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出现了56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12个创新点。
教育部在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三部分体制改革”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应当继续加强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寻求多种方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不同专业人才辈出的现象,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不断出现的局面。在教高〔2011〕6号文件中针对高等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专家具体指出,高等本科院校应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和拔尖型创新人才的需要。
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和教育部对地方高等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普通高等本科院校该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值得认真思考。
1 国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始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作为最具有创业经验的美国,结合美国文化内涵,确定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标准:富有探索精神并渴望解决问题、拥有清晰的思维、熟练的语言交流技巧、拥有丰富多样化的实践经验。本文梳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成功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1 哈佛大学的多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哈佛大学人才培养采用了核心课程制,分为3个部分:专业课、选修课和核心课程。其中专业课16门,选修课8门,核心课程8门[1]。专业课主要涉及了学生的学科专业内容,培养学生的学科专业能力,选修课主要涉及跨学科的其他内容,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核心课程包括文艺、历史、文化、伦理、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内容,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发挥了学生的潜能。
1.2 哥伦比亚大学的宽口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哥伦比亚大学的人才培养也采用了核心课程制,并且核心课程是以必修课的形式开展的,主要包括文明、文学、美术、自然、体育等10门必修课,在此基础上开设一些跨专业性的选修课程。与哈佛大学相比,哥伦比亚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称之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培养模式”[2]。
1.3 麻省理工学院的双元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麻省理工学院的核心课程包括9个科学课程和8个人文社会课程[3],除此之外,还有两项重要培养模式:一是本科生研究工作机会计划(简称UROP);二是独立活动计划(简称IAP)。其中,UROP是指有本科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或者有学生参与到校企合作中,IAP是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由完成一项课题研究[4]。
1.4 其他独特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和英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做得很成功,如德国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3+1”模式,即3年的理论教学和1年的实践培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队伍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甚至邀请企业高级主管来校任教,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5]。英国应用科技大学采用“三明治”式的教学模式,即“理论—实践—理论”或者“实践—理论—实践”的课程模式,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并注重学生在校期间技能证书的获得,重视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6]。
2 国内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我國高校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也总结出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为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提出了“两层四类”的实践创新结构和“五要素带动一循环”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育人新模式[7-8],西安交通大学也提出了“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9]。
2.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模式
从实践创新活动来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模式有4种类别,由低到高分别是普及基础实验类、提高专业实验类、综合应用开发类、研究创新设计类。培养人才目标分为两个层次:大众型创新和精英型创新,各个实践环节安排合理、规范有序、管理严格,具体如图1所示。
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独树一帜,结合自身情况,最终完成了“五要素带动一循环”的思路,具体如图2所示。
2.2 西安交通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西安交通大学结合自身专业建设,提出了“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工程领导力”。明确指出一流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领导才能、知识和思维、核心价值观和个人品质。在实践过程中,将“工程领导力”进一步细分为核心价值观和个人品质、领导才能、知识与思维三大模块13项要素,具体如图3所示。
在明确核心目标13项要素基础上,将“工程领导力”人才培养目标转化为可操作、可辨识和可评价的指标体系。结合指标体系,西安交通大学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双一流计划”人才培养专项八大工程,以强化学校人才培养内涵建设,具体如图4和图5所示。
通过对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国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已经深入学生日常学习和实践中,和学生的课程紧密结合;国内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更多的是偏向创业观念、人才培养素质、能力和目标等,使得学生受惠群体偏小,还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和影响力[10]。
3 创新人才培养实证分析—以升达企业决策专题课程为例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作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服务定位是立足郑州、面向河南、辐射全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该院校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较大的发展潜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对创新人才培养已经进行了相关机制改革和实践探索。
为响应教育部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的号召,即每一个本科院校要把创业类课程作为必修课进行教学安排,升达金融贸易学院经过调研和讨论,建议组建一个创业管理课程群,至少需要开设两门课程:企业基础课程和创业管理课程。因此,升达金融贸易学院开设了“企业决策专题”课程。下面就以“企业决策专题”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3.1 “企业决策专题”课程的定位
“企业决策专题”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把管理类课程融合在一起,再结合创业管理的需要,整理组合形成了一门新的综合课程。形式上以模拟公司为载体,分小组担任公司各个主要部门主管,并分管各个主要部门的教学任务;教学上以基础为主,主要采用参与式课堂互动教学;考核上以小组为考核对象,既能体现每个成员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又能体现整个小组的团队协作能力。
3.2 “企业决策专题”课程的内容设计
“企业决策专题”根据课程需要可以设置4~7个项目,在此我们设置为6个项目:企业基础专题、战略决策专题、市场决策专题、财务决策专题、生产决策专题和供应链决策专题。企业决策专题重点阐述了企业决策的含义、过程、方法和常见类型;战略决策专题主要讲解了企业战略决策的含义、五项任务、内外环境分析、战略制定和选择方法;市场决策专题、财务决策专题和生产决策专题是企业的重要部门,主要的内容都是根据部门工作需要设置的;供应链决策专题阐述了企业供应链决策的含义、内容和方法。
3.3 企业决策专题的教学创新
第一,构建创新创业体系教学新模式。针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当调整课堂教学计划以及讲解内容分布,在课堂教学环节专门增加了企业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当前的企业环境和政策,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有效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第二,树立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彻底转变教学思想,树立理论知识紧密结合社会创新创业实践的教学理念,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综合创新创业能力为目的。以企业决策基础专题为例,授课结束后,教师会要求学生分别担任企业不同部门的负责人,然后实地去人才市场进行体验,最终在课堂上汇报自己所担任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从而加强学生对工作岗位职责和能力培养的认识,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创业打下基础。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就实现了“1+1>2”的教学效果。
第三,建立学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交流机制。教师可以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去企业进行调研,加深学生对企业的了解;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和企业进行科研合作。这些方式都可以加快推进对创新创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从而探索出一条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论教学、结论验证、沙盘推演、创业大赛、岗位实习等相结合的新路径。
4 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
地方高等本科院校在办学发展中逐渐转向了应用型高等本科院校,他们不但拥有自身的智力资源和原创性研究成果,又与大量的地区企业进行合作和交流。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应该在以下4个方面进行加强。
第一,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高等本科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基础,可以建立多渠道、多方面的合作育人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建立多种渠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体系。
第二,培养骨干型、双师型教师创新创业团队。高等本科院校以地方经济发展为依托,聘请地区优秀人才,来学校担任素质拓展类课程、创新创业类实践课程或大赛指导教师。也可以针对高校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方面的培训和训练,甚至到企业进行挂职,最终建立一个双师型教师团队。
第三,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高等本科院校结合自身智力资源和原创性成果,把学校自身特色专业和双创教育相结合,开发适合学校学情的创业类课程,也可以与校外企业进行合作,对在校生进行创业训练或者开展实训课程,从而扩大高等本科院校的品牌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
第四,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实验)平台。高等本科院校可以在校内外建设或与社会资本和企业合作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这样既可以满足高校创业课程的开设和使用,又可以让学校的科研成果快速转化。
参考文献:
[1] 俞松坤,席洁.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09(8):68-70.
[2] 程光德,高慧.增强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效之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158-161.
[3] 谢梅,苗青.美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借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會科学版),2011(3):217-221.
[4] 王根顺,何亮姬.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分立与融合:从哈佛大学课程设置的变迁谈起[J].高等理科教育,2008(4):1-3.
[5] 胡学知,彭振宇.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及启示[J].海外职教,2015(13):47-51.
[6] 孙敏.英国多科技术学院调研报告(下)[J]. 世界教育信息,2013(11):32-33.
[7] 谢琨,郭涛,卢杨.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10):32-34.
[8] 郭涛.“五要素带动一循环”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2):167-174.
[9] 郑庆华.“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6(10):19-30.
[10] 佚名.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7(20):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