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此,是,斯”

2018-10-29闫菊红朱建萍甘子欽

中文信息 2018年10期
关键词:梁惠王指代代词

闫菊红 朱建萍 甘子欽

摘 要:此,是,斯,是上古文言著作中最常见的近指代词。其语法功能差异如何?其演变情况怎样本文就这两个问题谈一管之见。

关键词:此 是 斯 语法

中圖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10-0-01

近指代词此、是、斯,在词义功能方面大致相同,但在运用上却有细微差别。其相同之处是:

第一,它们在上古音中皆属支部,同属齿音(“此”属清母,“斯”属心母,同属齿头;是属禅母,属正齿)①。因而,它们音近义通,词义为“这”。

第二,它们没有数的区别,其功能作定语,宾语,主语,例如;

(1)此心之所以合与王者,何也、【《孟子﹒梁惠王上》】

(2)是心足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

(3)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壅也》】

(4)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

(5)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礼记.礼运》】

(6)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7)有美玉于斯。【《论语.子罕》】

(8)斯焉取斯【《论语.公冶长》】

(9)此谋攻之法也。【《孙子兵法.谋攻》】

(10)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之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第七章·述而篇》】

孔子说:“对品德不进行培养,对学问不进行钻研,听到好人好事不能跟着做,有了错误不能及时改正,这就是我所担忧的.”

(11)能虑能固,加好之者焉,斯圣人矣。【《荀子﹒礼论》】

此、是、斯,在(1)至(3)例中,皆用于名词前指代较近的人和事物,作定语;在(4)至(8)例中,它们替代较近的人和事物或处所,作宾语;在(9)至(11)例中,它们也是替代较近的人和事物的,作主语,并有复指作用,而其谓语又都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但是,此、是、斯等近指代词,除了主要的指代、替代作用之外,在使用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斯”用于复句的后一分词之主位上,表示两个分句前后相承、事态相因,有发展的关系;因此,只能用语气词“矣”而不能用“也”煞尾②,其含义相当于“这(就)”,见(11)例。“此”是 一个单纯的近指代词,《论语》中不它,《孟子》中常用它,这可能是方音的原因吧③。“是”与“此”所在主位的句子,一般是判断句,所以不能用语气词“矣”,只能用语气词“也”去确认谓语对主语的判断关系。因此,我们分别用“这(是)”译“此”,用“这(正是)”译“是”,见 (9)、(10)例。“是”与“此”在名词谓语句的主位上,彼此可以换用,但不能换用“斯”。再看下列例句:

(12)是故哂之【《论语.先进》】

(13)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

(14)汤之问棘也是也。【《庄子.逍遥游》】

(15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北朝(周)·庾信《哀江南赋(并序)》】

(16)匪言不能,胡斯畏忌?【《诗经·大雅·桑柔》】

“是”可作介词或动词谓语的前置宾语,而“此”“斯”则不可充任,见(12)、(13)例。“是”兼有肯定和确认的作用,可作谓语,“此”、“斯”则不能作,因为没有这种作用④,见第(14)例。“此”、“斯”指代性状可作状语,“是”则不能作⑤,见第(15)、(16)例。

近指代词“是”,用于主谓之间复指主语的功能,在长期的虚化过程中,最终只剩下将谓语联系于主语的作用,而确认谓语的作用也随之而显露再来,从而便形成为判断词(也称系词或联系动词)了例如:

(1)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

(2) 兰槐之根是为芷。【《荀子﹒劝学》】

(3) 杀枭者,是杀所贵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从而可见,复指主语的近词代词“是”逐步虚化而形成为起联系作用判断词“是”的情况。它们的主语,不是用逗号停顿,便是用“者”停顿,而句末常用语气词“也”去确认谓语对主语的肯定的作用。这基本上已具备了判断句的结构,如第三例中的“是”,便消失了复指作用而具有了联系作用。

近指代词“是”发展为判断词,除了本身的虚化演变条件外,在客观上的条件是:“此”承接了它的指代与替代的职能,判断词“为”因运用缺陷大而要求充满活力的“是”接替了它的联系主语与谓语的职能。于是,近指供词“是”才有可能发展到独占的判断词地位。请看以下例句:

(4) 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左传.襄公五年》】

(5) 钧是人也。【《孟子.告子上》】

(6) 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7)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8) 汝是大家子。【《孔雀东南飞》】

(9)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从以上六例里的结构关系,我们可以看清判断词“是”的发展情况。它出现于战国时期,成熟魏晋时代⑥。它最终将自身的指代与替代的作用交给了近指代词“此”,完全取代了“为”这个由动作动词虚化而来的、发展久、资格老的判断词的地位,在判断句中占着绝对的优势。

“此”没有什么发展,从古至今,一直是个近指代词⑦,不过它代替了“是”、“斯”的指代职能,加重了自身的任务罢了。

“斯”,是个指示而兼承接作用的近指代词。在先秦时期,它已将自身的指代与替代作用让位于“此”,而将剩下的起承接作用的“斯”发展为承接副词,再发展为承接连词了⑧。例如:

(10) 子路问:“闻斯行诸” 【《论语.先进》】

(11)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曰:“再,斯可矣。”《论语 · 公冶长第五》

(12) 如知其非义,斯速止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

在上古时期,“斯”已由近指代词发展为承接连词。但是,它也象其他断代语言一样,仍保留着发展变化的痕迹,“这”义的“斯”与“就”义的“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并存着,并在以后的仿古之作中照样使用着。如果我们承认它的旧的语言事实和新的语言事实同时存在的话,那么,在今译与阅读文言文著作时,就不会武断地认为“斯”的词义“这”是而“就”非了。

附注:

①、③,见王力《汉语史稿》中册281页、282页。

②、④、⑥、⑦、⑧,见刘文辛、林序达《古代汉语通论》下册80页、81页。

⑤,见周秉钧《古汉语纲要》365页、366页。

猜你喜欢

梁惠王指代代词
复合不定代词点拨
奥卡姆和布列丹对指代划分的比较
代词(一)
代词(二)
The Ways of Leading a Healthy Life
基于深度学习的维吾尔语名词短语指代消解
淳于髡发声看时机
自然语言中的指代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