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对湖湘文化的超越与启示

2018-10-29许丽英

中文信息 2018年10期
关键词:湖湘文化超越毛泽东

许丽英

摘 要:湖湘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对毛泽东一生有深刻影响。毛泽东一生在传承与弘扬湖湘文化的同时,其对湖湘文化的发展和所作出的贡献可谓前无古人,难有来者。毛泽东对湖湘文化的超越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要发挥湖湘文化的当代价值,主要由当代青年践行,做到知行合一。

关键词:毛泽东 湖湘文化 超越 影响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10-0-01

湖湘文化是在湖湘大地上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种地域性文化。它具有“躬行实践、爱国主义、敢为天下先的奋斗与创新精神,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开放精神等特点。”[1]它影响、激励、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湖湘杰出人士。

一、毛泽东对湖湘文化的超越

1. 心忧天下:少年立志勇闯天涯

毛泽东天资聪颖,酷爱读书,年少时在私塾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中国古代和湖湘文化的书籍,加上当时时局的动荡变化,使少年毛泽东开始对国家民族的未来产生了忧虑,这可以说是毛泽东一生命运的逻辑起点。

作为湖湘文化核心之一的“心忧天下”之不怕死的忧国情思,在少年毛泽东身上体现得可谓是至善至美。这里主要以毛泽东的几首雄伟诗篇作为例证。1910年,十六岁的毛泽东,违抗父命,在父亲的账簿上留下人生的第一首名诗《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少年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无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这是十六岁的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广阔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1911年,在东山学校读书的毛泽东写下《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这首七言绝句,是十七岁的毛泽东英雄情怀的绝妙写照。毛泽东托物言志,把自己立志成为英雄豪杰的远大抱负寄托在小小的青蛙身上。1925年晚秋,三十二岁的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写下了《沁园春·长沙》这一豪迈诗篇,尤其是其中“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诗句,抒写出青年毛泽东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2.百折不挠:历经磨难勇往直前

毛泽东的一生大起大落、历经磨难。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可谓笑对人生,至死不渝,一往无前。

作为湖湘文化核心之二的“百折不挠”之“霸得蛮”的人文精神,在毛泽东身上体现得可谓是淋漓尽致。这里主要以毛泽东人生中的磨难经历作为例证。在毛泽东一生中,先不说他先后失去了六位亲人,单就他个人而言,在革命战争年代几乎不间断的经历了难以言说的苦难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痛楚。如毛泽东浏阳脱险:1927年,毛泽东来铜鼓领导秋收起义,在浏阳张家坊遇险。在张家坊一个叫七溪坳的地方,被十几个民团团丁拦下盘查。他巧施妙计摆脱团丁,在月形湾铜鼓工会的会员的帮助下,毛泽东安然脱险、顺利抵达铜鼓。赣南会议解除毛泽东领导地位:1931年11月,在中央代表团主持下,中央苏区的党组织在江西瑞金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赣南会议)。会议根据临时中央的指示,设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取消红一方面军总司令和总政委、总前委书记的名义,所属各部归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挥,统称中央红军,毛泽东被排除在中央苏区红军的领导地位之外。 宁都会议解除毛泽东军权:1932年10月3日,苏区中央局会议在江西宁都小源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又被解除了在红军中总政委的领导职务。但毛泽东不畏强权:在长征中,躺在担架上的毛泽东据理力争,他的思想、观点和倡议,得到了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支持,通道会议改变了红军行进的方向,遵义会议改变了红军的领导机构。百折不挠的毛泽东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3.敢为人先:独具慧眼新创世界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其精髓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个异样的中国和世界。

作为湖湘文化核心之三的“敢为人先”之立潮头的创新意识,在毛泽东身上体现得可谓是开天辟地。这里主要以毛泽东创新思想和具体实践作为例证。一是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精准分析。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范读书时对湖南社会进行了充分的的调查研究,1925年12月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1927年2-3月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中国社会各个阶级进行了精准分析:封建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富农、中农、贫农)、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分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从而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二是准确判断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只有人们,才是创造世界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毛泽东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共识,共产党胜利最大的本源是民众的支持。三是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四是建立了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五是具有世界眼光人类胸怀。毛泽东将自己视为国际主义者,并认为这同爱国主义并不矛盾。他认为打倒帝国主义,使本民族得到解放,实际上也是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争取抗日胜利是责无旁贷的。”他反复强调:“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二、毛泽东对湖湘文化超越的启示

毛泽东对湖湘文化的传承、弘扬与超越,可以说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与前途,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据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毛泽东对湖湘文化超越的启示。

1.湖湘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湖湘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兴盛作出来不可磨灭的贡献,有着崇高的地位。《左传》中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梁启超说的“可以强天下而保中国者,莫湘人也”、杨度《湖南少年歌》中的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等千古名句无不阐释着湖湘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毛泽东对湖湘文化的超越从而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就已经深深地证明了这一点。

2.湖湘文化必须体现在知行合一上

历史上,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强调“知”最后要落实到实践中去。近代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总之,知”和“行”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前者是后者的指导思想,后者又能够反作用于前者,是对前者的进一步完善、升华。通俗的讲,就是理论与实践要统一,你所知的要和你的行动统一,这样才能产生改变世界的力量。毛泽东对湖湘文化的超越最重要的就是体现在知行合一上。习近平指出,“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做人做事,最怕的就是只说不做,眼高手低。我在长期工作中最深切的体会就是: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2]所以,湖湘文化只有真正体现到知行合一上,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体现出新的历史价值。

3.湖湘文化的弘扬与超越要体现在青年一代身上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认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向中国留学生讲话时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广大青年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3]所以,湖湘文化的弘扬与超越只有体现到青年一代身上,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洪波.宋代湖南疏远与湖湘文化的形成[J].船山学刊,2005(2).

[2][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8—05—02(1).

猜你喜欢

湖湘文化超越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魏源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
跨界与超越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文化定型的利用与超越探讨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