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法及路径探析

2018-10-29曾术华

中文信息 2018年10期
关键词:大思政思政课高校

曾术华

摘 要:高校思政课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和思想重要阵地和主渠道。近年来,高校思政教育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本文以“大思政”教育为根基,解析、探讨思政课教学的方法途径,藉此达此目的。

关键词:大思政;高校;思政课;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10-0-01

传统思政教育注重将理论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以课堂为中心,以我为主,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无法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有的学生甚至产生抵触心理,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改变这种局面? “大思政”教育顺应时代发展应势而生。它打破了传统教育观念,将实践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率。

一、“大思政”教育的意义及作用

大学生在高校期间,心智开始逐渐走向成熟,自主能力逐渐增加。然而大学生由于普遍缺乏社会经验,看问题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有的学生甚至很偏执,“三观”不一定正确,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意义非常重要。由于就业的关系,一些学生往往只重视专业方面的知识,而将思政教育抛之脑后。然而从长远看,思政教育更为重要。高校作为人才输送基地,是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道关卡,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更应该注重思政教育工作。现在各高校全面开展“大思政”教育体系,就是这个道理。“大思政”教育是指将教学管理与高校思政课程相融合,一同建造“大思政”教育教学新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将生活与教育联合在一起,搭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平台,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观性和实践能力。

二、高校思政教育现状与问题

1.思政教育边缘化

时代变迁,当代社会专业性人才炙手可热,不但就业形势大好,而且待遇也水涨船高。这影响着高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过度重视,而导致非专业知识被边缘化。特别是思政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觉得它与就业没有直接关系,因此选择无视。而且随着各大高校规模逐渐扩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增大,导致思政教育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1]。其实这样的结果,会导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没有提高,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

2.过于陈旧的教育模式

大部分高校依然沿用着过去的教学模式,注重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课堂气氛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甚至有些高校的思政课程都是由多个班级合成大班进行授课,照本宣科,教师不能有效地与学生互动交流,导致学生没有兴趣上课。陈旧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需求,调动不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让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知发生偏差。

三、高校思政课在“大思政”教育下的改革策略

1.提升思政教育的地位,加强师生对思政课的关注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无疑为“大思政”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大思政”教育,首先学校要重视思政课建设。开展高校思政课的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品学兼优的社会型人才,高校思政课程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要重课程。所以学校不仅要提升思政课的地位,还要让学生清楚地认知到思政课的重要性[2]。其次要将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比如社团活动、学校文艺汇演、展览等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无声胜有声,加强对学生对的思政教育,形成良好有效的“大思政”教育模式,提升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关注度和兴趣[3]。

2.加强实践教育,打造实践平台

“大思政”教育的重要理念是实践育人,用实践活动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培养学生。因此要加强实践教育,教师应将学校实践资源、相关企业、社会组织等紧密联合起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多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专业,扩大学生学习思政教育的途径。同时学校应根据思政教学内容结合学生个人能力,因材施教,开展各项素质拓展训练和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素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是打破传统思政教学模式的催化剂。在教学模式中学生占据主体地位就是改变学生在教育中被动接受的现状,发挥学生在学习中自己的主观性和积极性。精彩的课堂,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拿《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来说,老师设计问题,学生主动参与,要比老师主导主演效果要好得多。比如:在学习《职业道德》时,教师先设计分组竞答“我所知道的职业”,然后再将问题升级“刚刚你们提到的这些职业,如教师、铁路工人、医生等,他们具备怎样的职业道德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学习不再厌烦,而且学生会自发地进行思考,判断,养成良好的自我思维判断能力。久久为功,学生就会主动关心身边时事要闻,关注社会发展,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4]。

4.完善思政教学考核机制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中的考核中,往往都是采用闭卷答题方式。这种考核模式过于单一,学生一般都会选择在考试前几天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下来,没有真正理解掌握,无法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真实的反映出来,教育效果不理想。而在“大思政”教育模式下,高校思政课程应具有多元化、实际化、动态化的考核方式。考试的内容应将思政理论知识淡化,注重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理解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这样不仅能加强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理解程度,还能强化他们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5]。

5.改革教学方法

利用新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人所共知。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教育,是大势所趋。至于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完全取决于老师的教学法和学生的积极性。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师方面,除了要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教学、讨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还应该多与学生互动交流,并且互动时要和蔼、风趣,多鼓励学生、赞美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亲近老师,建立融洽、和睦的师生关系。这样就会让思政课程教师成为学生的益友良师,让思政课变得更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在学生方面,根据“大思政”教育的原则,我们要注重思政课的实践性和生动性,处处有思政,时时有思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可通过广播、版报、宣传栏等将学生学习思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我们还可以通过情景剧、影视媒体、展览、参观德育基地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在学习《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的时候,让学生演绎情景剧对比身边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改革开放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对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6.创新教学体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为了更有效地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学校要努力创建新型教学体系,为改革思政课教育提供保障。具体建设如:1.要建立专门思政机构,细化分工,建章立规矩,强化思政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2.学校可成立“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思政教育指导委员会”等,督导思政教学,管理和教育学生在思政教育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状况。3、加强实践教学力度,打破常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以德树人、以德立学、以德立身、以德施教。4.建设思政教育相关的网络平台,或者是思政教育方面的网站,让学生能有效的与教师互动交流,并从网站或平台上了解关于思政的各种信息,提高思政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丰富学生的知识[6]。

综上所述,高校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如思政课程不被重视、教学方式过于陈旧、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等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些情况,高校必须尽快将“大思政”教育模式彻底贯彻落实,舍弃传统教学理念,增加实践性教学,完善教学体制,让学生占据学习的主导地位,让学生认知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品德素质,为以后在社会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芳. 大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法及路径[J]. 现代交际, 2016(21):209-209.

[2]冯梦然. 大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及路径探讨[J]. 才智, 2018(5).

[3]李晓平. 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分析[J]. 祖国, 2017(23):142-142

[4]李亚平,郑易平.“大思政”视阈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初探[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68-71.

[5]陳艳. 大思政视角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5):71-74.

[6]肖婷. “大思政”视野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索[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1):203-204.

猜你喜欢

大思政思政课高校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