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人德为先

2018-10-29陶红霞

中文信息 2018年10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教材

陶红霞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10-0-01

一、现象观察:与学生对话中折射出的问题

中途接班的第一节课,我给学生介绍一学期的课程安排:“一周三节社会课,两节道德与法治课”。话还未落,有几个学生几乎一口同声的说:“老师,道德与法治要这么多节课吗?这课没意思又没有什么好讲的,我们之前老师只花了不到两周时间就全部讲完了。”好奇这位老师是如何将这样一册书用短短不到两周的时间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就问:“那你们的老师是怎么教的?”“划重点,再讲练习啊,很快的,一节课一个单元。”

二、问题透视:为什么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科地位低,学生不喜欢

个人认为:应试教育使老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走进了一个误区——教学即考试,因而在课堂上关注的只是教材,非常生硬地让学生划书、笔记,讲解题技巧。存在一种“只要把课本知识告诉学生就算了事”的态度,忽视了教学本身的教育价值。

正因如此,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既没有体验,也没有感悟,更没有情感的交流、思维的互动、智慧的碰撞、乃至生命的对话,完全被老师在牵着鼻子走。所以,这样的课堂自然便是无趣、无味与无情,学生也是不会喜欢的。

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强调将德育中的知识学习最终转化为价值学习,以塑造人的品德人格为目的,以学生的认同和逐步内化为基础。在上述案例中一方面反映了部分教师在对自己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责任认识比较模糊,对新一轮课改的不适应;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教师们重新理解教材,做到对新教材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有意愿并主动参与创造有道德的生活。

三、从容应对:紧跟时代步伐,正确把握走向

从“思想品德”到“道德与法治”,这绝不仅仅是课程名称的简单更改,而是课程思想的一大进步,教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依据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特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计多种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感悟和践行,努力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价值观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任务,“缺少了对思想的追寻,忽视了思维的启迪,丧失了方法的引领,我们的课堂能够教给学生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堆仅仅依靠背诵而积累的考试过后便远离学生人生的无意义无思想无涵养的符号!”[1]我们的课堂要摆脱无趣无味无意义的浅层次教学,就需要我们因紧跟时代步伐,正确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

1.教育观念的转变: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突出课堂教学的价值立意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仅限于传授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国策等知识、解题训练,更应重视对学生生命意识、规则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公民意识、安全意识等价值观的生成和提升,着眼于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把更多精力放在学生对知识应用和问题解决上,聚焦于学生对于社会生活现实状态的理解,以及对于社会发展应然状态的追求。

2.教学思维的转变: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突出课堂教学的思维过程

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中,经常会出现学生记忆了很多知识、训练了很多作业,但一到实际问题的分析时却一筹莫展,无法分析。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浅层和表面的,并没有对知识有了本质的把握和理解。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所乐、所思与所需,摸清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了解学生新旧知识的“潜在距离”,研究以怎样的方式更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更需要教师在设计活动过程中考虑学生个体生活经验,联系学生当下生活和社会现实问题设计探究性活动,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关切学生的不同思路、不同观点,善于观察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尤其在思维受阻、解答错误时给予必要的启迪和引导。

3.教学策略的转变:唤醒学生的内在激情,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材编写是以青少年成长主题为核心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应该是一种唤醒和点燃,在唤醒中成就学生的成长,而不是显示教师自己的聪明与才华。教师要“让出课堂”,改变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模式,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第一需要,培植和发展学生持久的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保护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大程度地唤醒和点燃学生学习的内在激情,服务于每一个学生,服从于每一个学生“学的需求”。

策略一:借助“互联网+”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实现学生个性发展。

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特点是时代性,与社会生活实际、时政热点联系紧密,学生在课上需要大量的案例分析去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而教材编写需要一过程导致教材中的案例往往缺乏时效性,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往往又忽视了学生在理解问题上的个性需求。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根据自己需要查找各种拓展资料的方式和途径,再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探讨, 如在教“国家安全观”时,学生观看《我是演说家之国强则少年强》视频,去体验、感悟、反思国家安全与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并展开讨论,在同伴的思维碰撞之中进一步树立国家安全意识和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实现“知”的深化,这就在课堂教学中达到了1+1>2的效果。

策略二:借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实现对学生“知”与“行”的方向性引领。

良好品德是在青少年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而非生活之外,因此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有意愿并主动参与创造有道德的生活,在“做中學”,在行动中体验、思想碰撞、情感分享、积累经验,使学生由“知”向“行”转化拓展。如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一课,要求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宽容待人、以礼待人、诚实守信,结合春节假期需要走亲访友,设计了争做文明的践行者的实践活动,要求完成三项内容:一是留心长辈怎么做客、待客,问一问长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是怎么过年的,通过比较记录体会和感悟;二是在春节期间向长辈、老师、同学打一个电话或发一条短信互表新年祝福;三是请家长对孩子在春节期间的文明礼仪做一简单评价。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实践做客、待客礼仪,与父母他人的评价互动,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切实的转化为行为,内化为德,生成正确的道德价值,从而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总之,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明确课程是以塑造人的品德和人格为目的,追求富有教育品格和情智深度相融合的教学,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有的情怀与使命所在。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