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退变性腰椎侧凸椎间盘真空现象临床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8-10-29李育成闫少凯林景春要爱琴杜玄温玉梅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0期

李育成 闫少凯 林景春 要爱琴 杜玄 温玉梅

【摘 要】目的:研究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椎间盘真空现象临床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从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200例退变性腰椎侧凸,以T12~S1范围内椎间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以发生真空现象的椎间盘作为真空组,未发生真空现象的则为非真空组,对比两组椎间不对称、椎间隙变窄、侧方滑移与上位椎体旋转情况,并对影响侧弯范围内、外的椎间盘真空现象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真空组的椎间不对称、侧方滑移及上位椎体旋转的个数多于非真空组,且椎间隙变窄多于非真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顶锥下位椎间盘真空现象发生与侧方滑移和上位椎体旋转相关,端椎下位椎间盘真空现象的发生则和椎间不对称相关,侧弯范围外椎间盘真空现象与椎间隙变窄相关。

【关键词】退变性腰椎侧凸;椎间盘真空现象;分布特点

【中图分类号】R32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0-296-02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发展,腰椎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增高,而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更是其中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其典型表现为CT下真空征,当前针对该疾病的医疗理念已经从以往的治疗转变为预防,CT作为诊断真空现象的金标准,只有对退变性腰椎侧凸椎间盘真空现象的发生、发展等详细信息进行分析,才能做好一、二、三级预防工作[1]。在本次研究中,将针对退变性腰椎侧凸椎间盘真空现象临床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200例退变性腰椎侧凸,以T12~S1范围内椎间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1例,女109例,年龄46~77岁,平均年龄(61.5±15.5)岁,病程6个月~13年,平均病程(6.75±6.25)年;经双能X线数字闪烁式二维骨密度仪对其腰椎骨密度测量可知,T值-0.76~-2.65,平均T值(-1.705±-2.465),其中骨质疏松者有15例,骨量减少者有62例;本次研究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影像学资料完整,包括CT、MRI及腰椎X线;②无既往脊柱侧凸史;③主弯Cobb角在10°以上;④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先天性脊柱侧凸者;②特发性脊柱侧凸者;③近期有脊柱外伤或骨折者。

1.3 方法

1.3.1 正位x线片 ①椎间不对称 即凸侧与凹侧的椎间高度比值大于1.2则为椎间不对称;②椎间隙变窄 当患者的椎间高度小于上下相邻椎间高度平均值时,则为椎间隙变窄,而T12-L1与L5-S1椎间变窄的标准为L1-2与L4-5椎间高度;③侧方滑移 以椎体侧缘切线对上位椎体较之下位椎体侧方所移動的距离,比值大于3mm则为侧方滑移;④上位椎体旋转 应用Moe与Nash法对椎弓根位置进行观察,并分为V度[2];0度为椎弓根对称,I度为凸侧椎弓根移至中线,凹侧椎弓根变小,II度凸侧椎弓根移向第二格,凹侧椎弓根消失,III度凸侧椎弓根移向中间,IV度凸侧椎弓根超过中线;I度以上则为椎体旋转。

1.3.2 真空现象的CT评估 矢状位可显示椎间盘中一个或多个线性密度缺失影,轴位像对类圆形密度缺失影显示,冠状位对真空现象分布位置显示。

1.4 统计学方法 组间观察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数据行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真空组与非真空组骨性结构变化对比 所有患者中,6个椎间隙者162例,7个椎间隙者38例,共观察1238个椎间隙。出现真空现象的椎间隙618个,其中椎间不对称215(34.8%)个,椎间隙变窄103(16.7%)个,侧方滑移154(24.9%)个,上位椎体旋转146(23.6%)个。非真空现象620个,椎间不对称138(22.2%)个,椎间隙变窄319(51.4%)个,侧方滑移85(13.7%)个,上位椎体旋转78(12.6%)个。计算结果为:椎间不对称(x2=3.895,p=0.048)、椎间隙变窄(x2=26.810,p=0.0.00)、侧方滑移(x2=4.027,p=0.045)、上位椎体旋转(x2=4.081,p=0.043)。经两组间数据对比,两组椎间不对称、椎间隙变窄、侧方滑移及上位椎体旋转的个数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真空组骨性结构变化的分布情况 T12-L1椎间隙真空征39个,真空现象发生在椎间隙中间,且椎间隙变窄;L1-L2椎间隙真空征70个,真空现象发生部位与表现同上;L2-L3发生真空征83个,椎间不对称,发生于椎间盘凹侧;L3-L4发生真空征125个,上位椎体旋转,发生于椎间盘凹侧;L4-L5发生真空征101个,椎间不对称,发生于椎间盘凹侧;L4-S1发生真空征92个,椎间隙变窄,发生于椎间隙中央。

3 讨论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近年来患腰椎疾病的人数高达2亿左右,通常成人在30随后其腰椎间盘就会出现退行性改变,它是指髓核粘多糖蛋白复合体逐渐减少,且趋于胶原化,水分含量降低,进而导致髓核体积皱缩[3]。若不及时给予治疗任其发展,则会导致细胞外间隙的气体进入其中,造成真空现象;由于腰椎间盘变性影响信息量大,变现丰富,因而做好对退变性腰椎侧凸顶锥下位椎间盘真空现象的诊断十分重要。椎间高度的降低与真空现象作为椎间盘退变的典型影像学表现,当髓核组织发生真空现象,脱水干燥且刚度降低时,则会使其无法继续维持椎间高度,进而导致间隙变窄;因而发生真空现象的基础主要与髓核脱水和基质成分丢失有着直接关系。在本次研究中进一步发现,在真空组中,其发生椎间不对称、椎间隙变窄、侧方滑移与上位椎体旋转的频率较高,因此对于椎间盘真空现象的发生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

综上所述,椎间盘真空现象的发生与椎间不对称、椎间隙变窄、侧方滑移与上位椎体旋转相关,且具有着病因学意义。

参考文献

[1] 卢剑华, 吴相阳, 梁旺全.MRIModic改变与CT成像椎间盘真空现象的关联研究[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16, 13(6):72-74.

[2] 张靖杰, 项泱, 晏美俊,等.脊柱真空现象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6, 24(7):627-630.

[3] 崔健超, 杨志东, 江晓兵,等.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相邻椎间盘的影像学特点[J].广东医学, 2016, 37(18):2754-2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