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传播力提升研究

2018-10-29王傑

中文信息 2018年9期
关键词:传播力高校图书馆新媒体

摘 要: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之后,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扩展了人类获取知识信息的范围、途径和手段。图书馆在这种环境中,如何保持自己重要知识传播者的身份成为研究热点。文章基于新媒体环境,分析高校图书馆在新媒体环境中所面临的挑战,重塑定位,并提出提升高校图书馆传播力的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图书馆 传播力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9-00-01

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图书馆从功能单一的藏书场所发展到现在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机构,在文化传承和传播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图书馆都是高校师生、科研工作者进行学习和研究最重要的阵地。进入信息社会之后,人类获取知识信息的范围、途径、规模、手段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许多方面对图书馆产生了影响,甚至是撼动了图书馆重要知识传播者的身份。本文基于新媒体环境,分析高校图书馆在新媒体环境中所面临的挑战,重塑定位,并提出提升高校图书馆传播力的对策。

一、新媒体环境分析

媒体环境也称作媒介环境。媒介环境理论于20世纪30年代诞生于北美,创建者是尼尔·波兹曼。但媒介环境并不是新事物,而是古已有之,可以说媒介环境与媒介是相伴相生的。由于人的活动范围和活动能力有限,媒介因此成为那些延伸人类器官的工具、技术和活动,不仅扩大了人类的接受信息的范围,也深刻影响了人类的认知内容。这是因为一种媒介的产生会在社会中产生新的行为标准和方式,媒介(技术)创造了新的环境,而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当媒介相当发达的时候,甚至可以说,媒介环境代替了真实环境。

一般认为,新媒体(New Media)是在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例如,杂志升级为数字杂志、报纸升级为数字报纸、广播升级为数字广播,等等。这种定义方法是将已有媒体与新技术叠加。而事实上,更确切的定义应当是,新媒体是指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即新媒体是一种环境。新媒体不仅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还应当纳入一种近年来的新兴现象——自媒体(We Media)。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自媒体平台一般有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近年来,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对人们接受和传播信息的影响极其显著。得益于数字科技的发展,自媒体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都可以经营自己的“媒体”。自媒体发送信息的速度与广度是史无前例的,也是传统电视、报刊等媒介无法比拟的。例如,人们以往要获取某名人的信息可能要通过电视、电台、报刊、杂志等途径,媒体控制着信息发布的时间和节奏。而现在则不同,掌握这些信息的人员甚至当事者都可能拥有自己的媒体,一个微博/微信账号就已足够,其传播力是空前的,人们瞬间即可得知这一信息。而且,自媒体就像一块磁石,只要内容好,认可的人越来越多,影响力越来越大,那么自媒体便会逐渐拥有与传统媒体同样的社会公信力和传播力。

二、高校图书馆在新媒体环境面临的挑战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动力,一方面带来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和研究范式的重大变革,但同时因对学习者沟通交流、获取信息和阅读行为的改变也对传统学习模式形成挑战,图书馆便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正如美国新媒体联盟发布的2013年度《地平线报告》(高教版)所揭示的那样,平板电脑、翻转课堂、慕课、游戏式学习、学习分析、3D打印和可穿戴技术等将已经成为高校主流应用的新兴技术。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做到最大化开放资源、提升慕课质量、推广非正式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图书馆馆员身份转变等都是图书馆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图书馆在新媒体环境面临的挑战总结如下:

1.非正式学习的挑战

为论述方便,本文将个性化学习纳入非正式学习一并论述。在新媒体环境出现之前,图书馆作为绝对的学校文献资源中心,在学生的正式学习和科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使得学习和科研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随意选择时间和地点,非正式学习成为常态,甚至成为主流学习方式。图书馆作为学习中心、社交中心、创意中心和知识中心的地位和角色受到挑战。但同时,高校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毕竟是在校园内,所以图书馆仍是他们进行学习和科研活动的主要场所,由此他们对图书馆在信息、技术、思维能力、科研和写作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支持非正式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是图书馆亟须解决的问题。

2.教育范式的挑戰

大学图书馆并不直接开战教育工作,它的首要角色是教育支持者。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样波及图书馆。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主要指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综合体现了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目的是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说,教育范式从课堂教学过渡到混合式教学。随之而来的,图书馆的形态、功能等也要发生变化,需要从文献中心、信息中心、学习中心向知识共享中心转化。当前,智能图书馆的建设初见成效,混合式学习的许多环节都可以在图书馆的环境中开展。这也意味着,图书馆需要在空间、资源、技术和服务等方面予以全面支持。

3.新兴技术的挑战

国内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平均素质不高是公认事实。尤其是在当前形势下,大学图书馆的生存及发展直接受到信息技术环境和教育科研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深入分析、研究和把握这些因素,对满足用户需要、改善空间环境、优化资源配置、拓展服务内容、实现服务创新等都非常重要。这就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兴技术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慕课(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和平板电脑;②游戏化学习和学习分析;③3D打印和可穿戴技术。这些技术将对高校的教学、学习和创造性研究产生重大影响,也将对大学图书馆的服务带来巨大挑战。

三、高校图书馆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定位

这里要谈的是高校图书馆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定位主要是指功能定位。只有找准定位,才能制定相应发展策略。

1.坚守学习科研阵地

不管环境如何变迁,图书馆都应坚守自己的基础,根本只能不能丢弃,相反要在基本服务范围上继续发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使图书馆的基本功能更具不可替代性。秉持“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宗旨,高校图书馆要努力发展成为一个开放型的复合图书馆,成为高校师生查询使用文献信息的首要阵地。

2.坚持人文关怀灵魂

作家达尼·费里埃先生曾经以阿根廷作家与图书馆员博尔赫斯在图书馆的情感和体验为例,讲述了图书馆在人们心灵深处巨大的感召力。这说明,不管技术多么发达,也只是图书馆的一种手段和途径,而人文关怀才是图书馆的灵魂,技术只是人文的附庸。由此,我国高校图书馆应高度重视人文关怀,将人文精神彻底贯彻到每一项工作种。面对扑面而来的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浪潮,不能对技术和技能盲目崇拜,而应认识清楚本末。图书馆人文关怀的定位不仅不能丢,还应该发扬光大。

3.打造信息共享空间

打造信息共享空间是图书馆发展必要趋势。信息共享空间的意思就是允许馆内所有用户可以最大限度地自由存取和利用馆内所有设施包括内容,有利于促进信息的自由流动,打造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高校图书馆要最大化利用各种资源,为用户提供各类型的资源获取途径,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问题。

四、高校图书馆传播力提升对策

1.提高知识整合能力

提高知识整合能力,既是图书馆的职责要求,又是图书馆提升服务的途径,应贯穿于文献整理、信息挖掘、知识组合、资源提供和技术支持等所有工作环节。仅以慕课为例。在资源支持方面,应深入研究相关版权问题,制定相关的资源建设政策,与数据商谈判争取最有利的许可条件,探寻新的资源支持策略,并为教师提供新型资源获取许可及作品出版等方面的咨询与指导;在图书馆人员配置方面,应建立专业化的支持团队,加强馆内外协同与共享,提供嵌入式的专业知识及数据策管服务;在技术支持方面,应提供制作慕课的软硬件环境,研究图书馆资源与课程关联的新机制,参与慕课的开发与改进;在知识服务方面,加大力度培养学科馆员,提高学习分析能力,最大限度地参与和体验学习过程,帮助教师分析和改进学习诱导策略,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和培育其创新素养及能力提供深层支撑等。

2.扩大信息传播途径

在新媒体环境中,虽然各种新媒体、自媒体层出不穷,但与之相比,图书馆在知识信息供给、权威性、准确性、可信度、学科性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所以,图书馆应在扩大信息传播途径上下功夫,在信息传递及时性、快捷性方面加以提高。信息服务、信息检索的功能不再局限于印刷型文献的输入、处理存储、检索与输出,应能加工处理各类图片、图像、声音、动画、光盘资料。系统需要具备灵活的数据搜集、加工、处理、输出能力,还应具有远程传真、电子邮件、高速打印、联机信息处理与服务等多项功能,使信息传播途径尽量丰富,摆脱时间、空间、人员的限制,实现自助式服务。

图书馆需要做的工作有:一是图书馆要加大技术投入,研究和开发嵌入式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和教学和学习环境的无缝融合,并构建交互式学习论坛,为教师辅导学生提供必要的平台。二是重视对馆员的技术培训,从管理及制度等层面鼓励馆员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馆员参加学习和创新活动,大力提升馆员的信息利用、知识组织和技术能力。

3.加强人文精神建设

图书馆人文精神是指在图书馆的理论研究與工作实践中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人”的发展和完善是图书馆文化人文精神的核心,不论是大学图书馆制度建设还是法制建设都要以文化中人文精神为导引,充实完善图书馆文化观念。图书馆加强人文精神建设,必然能够更好地引领大学图书馆对人文精神的实践和创新。

加强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的核心是加强对人的理解、包容、关心、关怀和尊重,积极调动广大读者和管理者的爱心,用主动性去自觉引导和主导自己的行为习惯。图书馆的管理者和读者,都要用人文精神的核心主旨融入图书馆的管理和和谐运行中。本文认为注重人文管理主要从参与管理、自主管理、情感管理、知识管理、文明管理、能力管理和人才管理等方面着手,在图书馆形成和开辟“现代软性化管理”这一全新的管理领域。

五、结束语

本文基于新媒体环境分析了现代信息技术对图书馆服务的冲击,从非正式学习、教育范式、新兴技术三方面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在新媒体环境面临的挑战,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定位应当是坚守学习科研阵地、坚持人文关怀、打造信息共享空间,并针对这一定位从提高知识整合能力、扩大信息传播途径、加强人文精神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高校图书馆传播力的提升对策,以期进一步提升高校图书馆的传播力。

参考文献

[1]梅丽.大数据时代地方党校图书馆资源信息服务的思考[J].求知,2017(2).

[2]吕东霞.新发展理念对党校图书馆的价值功能与实现路径研究[J].图书馆研究,2017(6).

[3]邵广盛.高校图书馆纸质报纸收藏的必要性和意义[J].贵图学苑,2016(4).

[4]李俊容.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7(6).

[5]王明春.移动新媒体信息传播技术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8(3).

[6]崔晓耘.探析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7(16).

[7]刘晓琳.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比较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8).

作者简介:王傑(1987-),男,河南济源人,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助理馆员,本科,研究方向:智能图书馆。

猜你喜欢

传播力高校图书馆新媒体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