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48例诊疗体会
2018-10-29刘成洪孙冬梅李万清
刘成洪 孙冬梅 李万清
【中图分类号】R515.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0-195-01
通过对2013-2018年我院48例新生儿败血症的诊疗分析,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疗有所体会。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反应。常见的病原体为细菌,也可为霉菌、病毒或原虫等。我院收治的患儿主要为新生儿细菌性败血症。
病原菌
因不同地区和年代而异,我国多年来一直以葡萄球菌最多见,其次为大肠杆
菌等G—杆菌。近年来随着NICU的发展,静脉留置针、气管插管和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以及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明显提高,表皮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克雷伯杆菌、肠杆菌等机会致病菌,产气荚膜梭菌厌氧菌以及耐药菌株所致的感染有增加趋势。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等已成为新的致病菌。我院培养出的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
临床表现
(一)根据发病时间分早发型和晚发型
早发型:①生后7天内起病;②感染发生在出生前或出生时,与围生因素有关,常由母亲垂直传播引起,病原菌以大肠杆菌等G—杆菌为主;③常呈暴发性多器官受累,病生率高。
晚发型:①出生7天后起病;②感染发生在出生时或出生后,由水平传播引起,病原菌以葡萄球菌、机会致病菌为主;③常有脐炎、肺炎或脑膜炎等局灶性感染,病生率较早发型低。
(二)早期症状、体征常不典型
一般表现为反应差、嗜睡、发热或体温不升、不吃、不哭、体重不增等症状。出现以下表现时应高度怀疑败血症:①黄疸:有时是败血症的唯一表现,表现为黄疸迅速加重、或退而复现;②肝脾肿大:出现较晚,一般为轻至中度肿大;③出血倾向:皮肤粘膜瘀点、瘀斑、针眼处渗血不止,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④休克:面色苍灰,皮肤呈大理石样花纹,血压下降,尿少或无尿,硬肿症出现常提示预后不良;⑤其他:呕吐、腹胀、中毒性肠麻痹、呼吸窘迫或暂停、青紫;⑥可合并肺炎、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等。
辅助检查
1.外周血象 白细胞总数<5×109/L或>20×109/L、中性粒细胞杆状核细胞所占比例≥0.20、出现中毒颗粒或空泡、血小板计数<100×109/L有诊断价值。
2.病原学检查 细菌培养:①血培养:应在使用抗生素之前作,抽血时必须严格消毒;同时作L型细菌和厌氧菌培养可提高阳性率。②脑脊液、尿培养:脑脊液除培养外,还应涂片找细菌;尿培养最好从耻骨上膀胱穿刺取尿液,以免污染,尿培养阳性有助于诊断。③其他:可酌情行胃液、外耳道分泌物、咽拭子、皮肤拭子、脐残端、肺泡灌洗液(气管插管患儿)等细菌培养,阳性仅证实有细菌定植但不能确立败血症的诊断。
3.C反应蛋白 (CRP)反应灵敏,在感染6~8小时内即上升,8~60小时达高峰,可超过正常值的数百倍以上;感染控制迅速下降。
4.降钙素原(PCT) 新生儿出生后第4天开始PCT比较可靠。比CRP 更加准确灵敏。PCT大于2ng/ml很可能有败血症。
诊断
根据病史中有高危因素、临床症状体征、周围血象改变、CRP、PCT增高等可考虑本病诊断,确诊有赖于病原菌或病原菌抗原的检出。
治疗
1.抗生素治疗 用药原则:①早用药:对于临床上怀疑败血症的新生儿,不必等待血培养结果即应使用抗生素。②静脉、联合给药:病原菌未明确前可结合当地菌种流行病学特点和耐药菌株情况选择两种抗生素联合使用;病原菌明确后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用药;药敏不敏感但临床有效者可暂不换药。③疗程足:血培养阴性,经抗生素治疗后病情好转时应继续治疗5~7天;血培养阳性,疗程至少需10—14天;有并发症者应治疗3周以上④注意药物毒副作用:1周以内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肝肾功能不成熟,给药次数宜舢,每12~24小时给药1次,1周后每8~12小时给药1次。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因可能产生耳毒性目前已不主张在新生儿期使用。
2.处理严重并发症 ①休克时输新鲜血浆或全血,每次10ml/kg;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
;②清除感染灶;③纠正酸中毒和低氧血症;④减轻脑水肿。
3,支持疗法 注意保温,供给足够热卡和液体,维持血糖和血电解质在正常水平。
4,免疫疗法 ①静注免疫球蛋白,每日300~500mg/kg,3~5日。②重症患儿可行交换输血,换血量100~150m1/kg。③中性粒細胞明显减少者可输粒细胞1X109/kg粒细胞。④血小板减低者输血小板1—2U/5kg。
参考文献
[1] 《儿科学》第8版,《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