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名师工作室内涵发展的探索和思考
2018-10-29傅明峰
摘 要:区域性名师工作室内涵发展是当前名师工作室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亟待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完善机制,共同成长;项目凝聚,模式创新;提升品位,目标驱动;课例展示,课题共研;网络共享,辐射示范。内涵丰富、充满活力的区域性名师工作室才能有效地引领区域内教师的专业成长,培养出更多的骨干教师和名师,有力地推动区域性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关键词:区域性;名师工作室;内涵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7-0077-4
完善区域性名师工作室内部运行机制,创新活动模式,激发工作室成员的内驱力,增强工作室内部活力,将工作室打造成教师专业成长命运共同体,是保证名师工作室整体高效运行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所在,有助于发展和丰富名师工作室的内涵。而只有工作室具有良好的发展内涵和充满活力的发展态势,才能发挥工作室多维辐射和示范引领作用,才能有效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培养更多的骨干教师和名师,有力地推动区域性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1 完善机制,共同成长
1.1 建立较为完善的运作机制
领衔人为工作室内涵发展的第一责任人,根据工作室三年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制定活动内容和安排,分工负责,协调实施,考核评定等。成员拟定成长规划,制定好阶段性目标,选定研修项目和课题。工作室建立成长档案,记录每个成员的成长足迹、发展现状和目标达成情况,引导成员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为后续成长和发展指明方向。
1.2 建立工作室活动常规机制
工作室拟订好每学年度和每学期的活动计划,建立每月活动日制度,活动时间与市级教研活动交错进行,与区级教研活动基本叠加,积极参与学校教研活动。集中活动时间一般设定为半天。
1.3 建立领衔人负责的引领机制
通过分组备课、课例展示、听课评课、案例分析、名师讲座、专家讲学、课题研究、校本(或专著)开发、考核评优等形式,引领成员专业成长。每个成员也应在学科组内为青年教师成长发挥应有的引领作用,影响和带动青年教师专业水平观念和素养的提升。每个成员每周至少完成1次听课任务,做好记录和案例评析,每学年参加2次以上的课例展示;每学期组织的教师专业成长专题研讨活动不少于2次,邀请专家学术讲座1次和区域内名师成长报告2次,课题研讨活动不少于2次,跨区域名师工作室交流活动1次。
1.4 建立价值取向一致的成长共同体
作为以成员的专业成长为己任的区域性名师工作室的内涵发展,应该紧紧围绕成员专业成长的“学习”“实践”“反思”“积累”“研究”等关键词做足文章,做好文章,从而为专业成长搭建平台,提供支撑,激发成长动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区域性名师工作室既是一个成长型共同体,更应是一个学习型、研究型、实践型共同体。
2 项目凝聚,模式创新
2.1 项目研究,是凝聚人心的重要抓手
区域性名师工作室靠什么来吸引并聚拢一批青年教师?项目研究是凝聚人心的重要抓手。工作室的建设、发展,固然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力推动,但真正形成团队凝聚力的,还应该是“志同道合”和“兴趣一致”。没有一个共同的兴趣爱好,无以凝聚人心;没有操作性强的研究项目,无以形成合力。所以,名师工作室自然就应该是“项目研究”的平台。
首先,是如何确立项目。应该紧紧围绕现实教学实践,课堂改进能力提升(学情诊断、课堂诊断、课例研究),教学经验提升与研究成果的表达,名师教学风格的凝练与工作室内涵发展等。
当前,部分区域性中学物理名师工作室有的专注于实验教学而以“依托实验探究培养高中生物理核心素养”作为团队的研究项目,从初中延伸到高中,从无序到有序;有的则执着于“基于师生共同发展的高中物理实验校本课程”作为工作室集体研究项目,开发具有鲜明特点的高中物理实验的校本课程;还有的工作室致力于课堂教学的以“用PCK理论优化高中物理难点内容教学的研究”为理论性较强的研究项目,即如何优化高中物理难点内容的教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彰显特色的同时,也彰显着活力和魅力。
对于“项目研究”,不能脱离教育教学的实践,遵循“跳一跳,夠得着”的原则,切合工作室成员的实际需求。“项目研究”是一个方向,是工作室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和共有的价值取向的重要载体。“项目研究”更是凝聚人心的重要抓手,工作室全体成员同心合力来完成一件彼此都认同的事情,岂不是更有意义!
2.2 模式创新,增强名师工作室的生命力
区域性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模式有着共性。大多采用“名师引领”“项目研究”“同伴互助”以及“成果辐射”等模式,体现了“形散而神不散”。这个“神”始终指向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些运行模式能有效地激发教师全程全面热情参与,进一步丰富名师工作室的内涵发展,凸显名师工作室有别于学校教研组、区域教研室和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有着鲜明和独特的优势。
随着工作室建设和内涵发展,越来越多富有创新的运行模式精彩呈现,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例如,有的全力打造“211工程”,即2节“同题异构”课例展示,1场专题研讨沙龙,1次微型讲座;有的工作室围绕“项目(或课题)研究”,着眼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倾力打造“111工程”,即每月读一本专业杂志,写一篇教材分析,设计一份课堂实录。
当然,任何模式都要接地气,要与区域性教育教学发展相匹配,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所谓适合,不是硬性外加的行为规范,而是根据区域性名师工作室的价值追求、目标定位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应运而生的模式。总之,区域性名师工作室需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运行模式。而因地制宜,创新模式,是增强名师工作室生命力的不二选择。
3 提升品位,目标驱动
3.1 提升成长品位,方能增强成员的内驱力
当前,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存在典型的两极分化现象,一部分在新课改大潮中,脱颖而出成为优秀骨干教师;一部分教师却渐趋边缘化状态,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感;即便那部分成为名师后的教师,日渐产生明显的“高原现象”或“荒漠化”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区域性教育行政部门搭建名师工作室这样的平台,希望工作室发挥独特的教研功能、示范引领和多维辐射作用,有效地引领区域内教师的专业成长,培养出一批骨干教师和名师,有力地推动区域性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但是,每一步成长都需要教师拥有很强烈的内驱力。内驱源于成长需求。现实中,无论是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和成员,或是广大一线教师自身,都有自我专业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愿景,都有提升品位的空间,关键是想不想、要不要、做不做的问题。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存在教师的成长需求价值取向不明,所追求的东西还仅仅局限在教育教学的“技术”层面,强烈希望能够提高“教学技术”水平,找到可以直接搬用的教育教学的技巧和捷径。所以,提升品味是迫切解决专业成长“瓶颈”的重要手段。
如何提升专业成长的品位。一是建立以专业素养和教育智慧提升为取向的需求。紧紧围绕教育思想的形成,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理想的提升而落实“学习”“积累”“实践”“反思”“研究”等行为,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明确目标,狠下功夫;二是建立专业品位提升与超越的需求。例如,在一定的周期内,让优秀成员确立在“区青优—市青优—区学科带头人—市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这“七级梯队”中的奋斗目标和具体的行动策略。而名师工作室在引领成员分阶段实现专业成长的目标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工作室的建设和发展拥有较强生命力的根本。
3.2 目标驱动,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进入名师工作室,成为一名成员,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对专业成长的追求。每个成员制订三年为一周期的个人成长规划和阶段性的目标,虚心向名师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科研能力,实现自己的阶段性成长目标。在完成所在学校既定教育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工作室的常规工作,为工作室的建设献计献策、出工出力。
按照工作室的职能和工作制度,针对每一个成员的专业成长目标和规划实施全程指导;结合成员的阶段性成長情况,引导成员在目标驱动下积极参加课例展示;独立申报或参加课题研究;主动参与课题研究报告;积极撰写论文并发表。通过目标驱动,螺旋式激发成员对专业成长的持久性热情,力促顺利达成阶段性专业成长目标,努力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也有利于实现名师工作室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这一核心价值追求。
4 课例展示,课题共研
4.1 课例展示,是专业成长的重要形式
根据工作室年度和学期活动计划,每个成员每周至少完成1次听课任务,做好记录和案例评析,每学年完成不少于2次的课例展示;每学期组织的课例研讨活动不少于4次(初、高中学段各2次),并积极参与各成员所在学科组的教研活动。
选定同一课例后,工作室成员独立备课,磨课观课,同步录像,研讨成文,交流发表,形成了同一课例下的不同路径的研究形式。在同课异构过程中,每一个成员都要经历 “前测备课—上课观课—后测评估—研讨评课—总结凝练”的过程。
每个成员既是课例展示老师,又都是评判者,更是一名全程参与者。这种课例展示活动,是推动工作室成员专业成长的重要形式,对每个成员是一种真正的教育教学历练,这种脱胎换骨式的历练大大促进了专业成长,助推成员为实现目标不断超越和攀升。
4.2 聚焦问题,开展课题研究
区域性名师工作室以学科教学、专题培训和课题研究为基础,以集体智慧为依托,针对本学科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从实践出发,落实“行动研究主题研讨”的研究策略,确定研究课题,并规划好各阶段的研讨主题,并围绕主题进行同读共研活动。即每个工作室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和主题,规定时间内读完一本与课题相关的文献,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共同交流文献研究心得与实践收获, 探讨并制定课题后续研究策略和阶段性成果,推动课题研究纵深前进。一个工作周期内至少要完成1~2个课题并取得相应成果,撰写出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论文、校本教材或专著,促进名师工作室课题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
5 网络共享,辐射示范
5.1 网络互动,交流共享
名师工作室内部交流是促进成员快速成长的重要手段。工作室的内部交流形式主要有博客交流、QQ网络会议、微信群发布、读书沙龙、课例观摩、课题研究、论文互批、成果展示、资源共享等。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交流增强了每个成员的合作共进互补、相互学习借鉴意识,形成了一种在交往中学习、在成果分享中提升成长的幸福感。
名师工作室把相关活动成果建立资源库,建立网站或专题网页。通过网络平台,既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区域内外最新动态与成果,还成为工作动态发布、成果展示和资源生成整合的中心、交流的平台,为一线师生或家长解疑释难。
5.2 多维辐射,示范影响
区域性名师工作室其使命不仅仅是“一枝独秀”,还应“百花齐放”,即工作室的发展目标不只是引领成员的专业成长和发展,还应发挥专家顾问、工作室领衔人和名师的示范推动作用,多维度宣传和推介工作室成员的成长业绩。
另外,工作室的智慧和成果要辐射和影响本区域教师的专业成长,积极介入学校和其他名师工作室的共建共进之中。还要积极走出去,突破区域、学科“瓶颈”,加强学习和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利于实现多维辐射,多层提升,全方位引领,促进区域性教师专业成长,有助于区域性教育教学高位优质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傅明峰.当前区域性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困境与反思[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17(12):33-36.
[2]张聪,韩爽.名师工作室与教师专业发展——基于名师工作室成员的调查[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7):24-26.
[3]蒋选荣,吴红漫.名师工作室运行机制的构建与思考[J]. 上海教育科研,2014(2):29-31.
[4]谭小林.名师工作室建设思考[J].今日教育,2010(11):52-53.
(栏目编辑 李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