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心电图检查的结果评价
2018-10-29谭丹萍
谭丹萍
【摘 要】目的: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心电图检查的结果评价。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共61例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及心电图检查结果。结果:61例患者中,43例出现胸闷、心前区疼痛,且存在胸骨后疼痛症状;12例有上腹部疼痛,临床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等;6例出现精神不振、意识模糊等。所有患者均未出现ST段抬高或Q波异常等情况,仅有ST-T改变,34例为单纯T波改变,27例为ST水平型、下斜型下移。61例中肌红蛋白水平升高40例,肌钙蛋白异常39例,5例在发病10d后恢复。结论: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检查一般显示为不典型的Q波,临床诊断时应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血清酶学以及心电图动态等进行判断,从而提高准确率。
【关键词】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检查;结果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0-052-01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中较常见的疾病,根据其特点,一般分为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及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其中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在心电图表现上较为典型,诊断准确率较高[1]。而非ST段抬高心电图表现不明显,临床诊断难度较大,尤其是发病早期,鉴别诊断困难[2]。本次研究探讨了非ST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检查结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共61例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5例,女性26例,年龄47~72岁,平均年龄(60.15±5.84)岁,其中53例合并冠心病,8例合并糖尿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心电图检查及后续复查,对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酶谱等进行分析,并进行血清心肌酶谱检查。检查时引导患者取平卧位,适当放松,通过75%酒精对电极放置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涂抹导电液体,监测心电图。
1.3 诊断标准 患者胸痛症状持续时间≥30min,ST-T动态演变持续时间>24h,血清酶学改变符合心梗特点或血清cTNT、TN1显示为正常值的2倍。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 61例患者中,43例出现胸闷、心前区疼痛,且存在胸骨后疼痛症状;12例有上腹部疼痛,临床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等;6例出现精神不振、意识模糊等。
2.2 心电图表现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ST段抬高或Q波异常等情况,仅有ST-T改变,34例为单纯T波改变,27例为ST水平型、下斜型下移。
2.3 心肌酶变化情况 61例中肌红蛋白水平上升40例,肌钙蛋白异常39例,5例在发病10d后恢复。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中较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使血流中断,从而导致局部心肌缺血性坏死,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持久性胸骨后疼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且有血清心肌酶上升、心电图改变等情况。临床中根据患者的发病机制、临床症状、预后等情况,将急性心肌梗死分为ST段抬高型、非ST段抬高型[3]。其中ST段抬高型的诊断较为简单,心电图表现明显,而非ST段抬高型则需要对心电图进行持续观察分析,明确心电图变化特点,同时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心肌酶学变化等方能确诊[4]。同时,为了提高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准确率,还需要多次复查心电图。有临床研究发现,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梗死率、心绞痛率、病死率明显高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且容易转变为透壁性心肌梗死,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通过加强心电图监测、心电图复查等方式,有利于临床医务人员了解患者病情,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多发生于中老年患者,且为多发部位,由于向量会彼此抵消,因此心电图中Q波会消失,仅通过心电图难以确诊,不利于临床治疗[5]。同时,由于部分患者的梗死部位不明确,常规的检查难以发现,误诊、漏诊率较高。本次研究对6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检查进行分析,结果显示,61例患者中,43例出现胸闷、心前区疼痛,且存在胸骨后疼痛症状;12例有上腹部疼痛,临床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等;6例出现精神不振、意识模糊等。所有患者均未出现ST段抬高或Q波异常等情况,仅有ST-T改变,34例为单纯T波改变,27例为ST水平型、下斜型下移。61例中肌红蛋白水平升高40例,肌钙蛋白异常39例,5例在发病10d后恢复。由此可以看出,临床中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诊断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明确非典型心电图特点,结合心肌酶学等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因其他疾病导致的心电图改变,从而提高诊断准确率;第二,重视复查心电图的动态演变,实时监测患者病情,预防病情恶化;第三,由于该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患者大多存在合并疾病,心电图表现不明显,可以通过加强导联检查等方式聯合诊断,提高诊断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从而保证患者生存,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检查一般显示为不典型的Q波,临床诊断时应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血清酶学以及心电图动态等进行判断,从而提高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买力旦木·艾克拜,玛依努尔·买买提明,迪丽努尔·买买提江,等.ST段抬高性和非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比较[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30):5896-5899.
[2] 朱瑞凯,陈万,吕立文,等.广西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门-球囊扩张时间延迟原因分析[J].山东医药,2017,57(22):9-11.
[3] 丁平,陈红,张海燕,等.尼可地尔对高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9(4):374-376.
[4] 邹文彪.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心电图检查的结果探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23(22):143-144.
[5] 李勇,王铭,杨特,等.非 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不同介入治疗策略的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5):3681-3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