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方式后内侧人路治疗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的疗效
2018-10-29李云
李云
【摘 要】目的:探讨对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患者应用不同方式后内侧入路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情况。方法:将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例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弧形切口治疗)和观察组(直切口治疗),每组患者10例。对比治疗后临床疗效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踝-后足评分以及愈合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患者,行后内侧入路治疗时,无论是采用弧形切口或直侧切口治疗,均可将患处进行暴露,提高临床疗效,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后内侧入路;不同方式;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0-011-02
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属于骨科较为少见的复杂型踝骨骨折,治疗困难,复位、固定难度较高,需保证患处完全暴露[1]。目前,临床对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为后内侧入路治疗。但对于切口的方法尚有争议,为探究治疗时采用直侧切或弧形切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特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例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临床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例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9~64岁,平均年龄(42.84±4.61)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4例,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为(41.99±5.03)岁。其中骨折OTA分型为C型者2例,OTA分型为B型者8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3例,年龄19~64岁,平均年龄为(39.97±7.21)岁。其中骨折OTA分型为C型者1例,OTA分型为B型者9例。确保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齡、性别以及骨折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将体位调整为俯卧位,准备复位、固定治疗。
给予观察组患者应用后内侧直切口方式治疗,于距离跟骨结节10cm处选择起始切口,切开方向为跟腱内侧至内踝尖平面方向[2]。向内侧牵开长屈肌,将外侧骨块完全暴露。再将内侧骨块通过趾长屈肌腱和胫后肌腱暴露。术中应避免触碰神经血管束。向外侧掀开后内、外两侧骨块,将粉碎骨块显露。进行修复后,将其复位、闭合。应用螺钉、钢板进行固定后完成手术。
给予对照组患者行内侧弧切口方式治疗,起始切口位置同观察组,切口方向为胫骨后内侧与跟腱内侧缘下行向,至内踝尖水平后弧形转向至舟骨结节[3]。将皮瓣掀起、踝管显露。将胫骨远端的内侧面以及后面通过胫后肌腱内侧间隙、趾长屈肌腱、胫后肌腱以及长屈肌外侧暴露。再予以复位、固定后,完成手术。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踝-后足评分情况以及术后恢复时间。踝-后足评分标准为,无疼痛者40分,不须支撑、活动不受限10分,任何地面可不困难步行5分,步行可超过6个街区数5分,无或轻微反常步态为8分,前后、后足活动正常为16分,足部对线正常为10分,踝-后足稳定性为8分。分值与恢复程度成正比,满分为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计量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临床疗效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踝-后足评分以及愈合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复位、固定治疗,其中后侧入路为其主要治疗方式[4]。目前临床对后侧入路的切口方式多分为直切与弧切两种,为探究不同切口方式的临床治疗效果,特做此研究。
本研究表明,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踝-后足评分以及愈合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了,两种方式行后内侧入路给予此类患者进行治疗均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究其原因,直切口入路是通过显露肌间隙的内、外侧窗,有效避免触碰神经血管束,有利于术后恢复。且暴露面积大,可有充分的空间进行复位、固定。但该方式的缺点为,为保证内踝前丘骨折可以有效修复,需再配合一条辅助切口[5]。弧形切口属于改良后的入路方式,可将内踝以及后踝更加清晰的暴露,对于粉碎较重的患者更为适用,但由于该手术方式剥离的软组织过多,不适用于其他骨折方式[6]。对于此类疾病,两种方式均有优势和相应的缺点,但均可取得较佳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给予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患者行弧形切口或直切口后内侧入路治疗均可取得较佳效果,可有效提高踝-后足评分,且恢复时间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芦浩,徐海林,姜保国,等. 不同方式后内侧人路治疗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的疗效[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7,19(12):1052-1055.
[2] 张浩通,施忠民. 后P ilon骨折的手术治疗进展[J]. 国际外科学杂志,2016,43(11):730-733.
[3] 孔祥如,朱裕成,杨太明,等. 支撑钢板或结合空心螺钉治疗胫骨后pilon骨折[J]. 中华创伤杂志,2017,33(2):164-170.
[4] 贾瑞钢,王鑫强,张维龙,等. 有限切开复位经皮内侧锁定钢板治疗Rüedi-Allg(o)werⅡ、Ⅲ型闭合性pilon骨折[J]. 中华创伤杂志,2017,33(10):904-910.
[5] 张建政,王浩,商洪涛,等. 后pilon骨折AGH分型及对手术的指导意义[J]. 中华骨科杂志,2017,37(5):284-290.
[6] 苏郁,许庆山,郭卫中,等. 胫骨远端后侧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的疗效分析[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5(18):1721-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