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章艺术的巅峰古玺与秦汉印

2018-10-29编辑张敏

艺术品鉴 2018年10期
关键词:汉印官印白文

编辑◆张敏

汉,私印,白玉龟钮“绩平”印,印面1.2×1.2cm,通高1.9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玺印,《释名》解释为:“玺,徙也,封物使可转徙而不可发也。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亦言因也,封物相因付”。

玺印是一种信用物,它本身附带着历史、文物和艺术价值。古玺有官印和私印之分,从流传至今的大量官印来看,它们无疑是研究历代官制和政府机构最有力的实物证据。

秦朝实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央集权制度,伴随着官制的确立,代表政权和官阶身份的印章随之制定出来。秦朝玺印风格也从春秋战国的“百花齐放”走向了规整工致。

而春秋、战国、秦、汉的古玺印又在其实用价值之上逐渐发展出各具特色的艺术性。战国百花齐放,秦朝的大一统特征、汉代的多姿多彩,都充分体现了古玺印独特的审美内涵。

流行于春秋时期的玺印

最早的玺印产生年代目前认为是商代。但关于玺印产生年代的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天子和各国诸侯是依据氏族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一套国家统治机构,所以在任命官吏的时候不需要有一种作为政治联系的凭证信物,因此也就不会有玺印。也有学者认为,不能以春秋以后玺印大量兴起就推断玺印起源的时间,毕竟从产生玺印到普遍使用印玺,中间一定有一段非常漫长的过程。

但可以确定的,春秋战国之前,玺印的使用范围很小,用途并不广泛。玺印的普遍使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剧烈变革。随着周王朝用以维持社会结构的礼制失去意义,诸侯开始群雄纷争,相继称霸。他们以“问鼎中原”来挑衅周天子的权威,孔子则留下了“礼崩乐坏”的千年一叹。

氏族血缘政治的断裂促使带有征信、凭证作用的玺印登上历史舞台。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记载:鲁大夫季武子攻取了卞邑,襄公派公冶去了解情况,公冶出发之后发现并没有带任何可以代表国君的信物,于是襄公写信,用玺印封缄后,派人送给了公冶。

战国·齐 铜鼻钮“司马敀鉩”鉨,印面2.3×2.2cm,通高1.4cm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司马敀鉩”鉨钤本

除此之外,众多文献的记载都说明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印章,并且出现了象征身份的国君和官员玺印。学者认为:春秋时期玺印的器型为正方覆斗式;为白文边框;印文刻官名但没有“鉩”字;印面大小不一,有疏有密,排列不整齐,比较类似于青铜器的铭文布局。

战国古玺的五大派系

由于统治需要,春秋时期诸侯王在宣示物权和地权时,需要用玺印来体现权益和身份,所以这个时期的印章开始逐渐增多。真正将玺印实用价值凸显出来,将玺印类别确定下来的时期,是战国。

实用玺印在战国时期被定型的原因,还是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

公元前475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事件被认为是战国时代的开端。不同于春秋时期周朝礼制仍然尚存的局面,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图强,各自为政,相互混战。弱肉强食的局面使得许多小国家在战争中被大国消灭,而原来分散在诸侯手中的土地、人口、财富都集中在了少数几个诸侯手里。可以说,战国时代直接塑造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社会的雏形。

在此背景之下,实用印章的形制慢慢丰富,形式也陆续确定了下来。在战国时期,官印与私印被完全区别开来,印章分类清晰,界限分明。在任命官吏、通商、封检、佩带、铭记、烙印、丧葬……种种场景之下,印章被大量使用。凭信、装饰、辟邪等印章的各种功能也被人们充分发展确定下来。

如同思想和文学上的百家争鸣局面一样,战国时期的艺术也大都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特点。表现在玺印上,各国由于文字不同、所处地区风土人情的独特派生了古玺五大派系:齐系、燕系、楚系、三晋系、秦系。

燕人大开大阖。最典型的燕系玺印是上面那方烙马印“日庚(唐)都萃车马”,官玺多白文方形,长条形朱文玺。白文方形玺有边栏,多凿刻,印材铜质居多,私玺形制较小。

晋人端正。晋系玺印指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的玺印,官玺形制较小,也有条形玺,印材多为铜质,朱文方形小玺边框较宽,印文细整,条形玺均为朱文,玉质玺全是白文。私玺铜质,边长大致等同官玺。

齐人粗放。齐系玺印官玺方形,铜质,最有特色的是异形玺,白文方形玺多有边栏,间有中界或田字形的,异形玺及少数方形玺无边栏为齐玺特有,私玺异形者多呈曲尺状,白文有边栏,少量有日字界格。

楚人浪漫,官玺形制大小不一,方形白文玺居多,还有二合、三合玺,白文多边栏,部分有田字格,凿刻居多。私玺形制小,各种材料都有。

秦人规矩。官玺尺寸规范,多正方,有半通印,铜质。方形玺多为白文,有田字格,半通印有日字格。私玺形制较官玺小,仍有界格。

总的来说,战国时期的玺印具有战国文字圆转、自然、结构多变的特点,这与后来汉印文字格式的严谨、方整风格有明显的区别。在艺术表现上,战国玺印有一部分已经相当精致和纯熟了。有学者曾说:“战国玺印更多是在稚拙中流露出一种纯真自然、无拘无束的神态。”

战国是篆刻艺术的启蒙阶段,也是奠定了印章风格的基础时期。

战国·燕 铜鼻钮“平阴都司徒”鉨,印面2.4×2.4cm,通高1.5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具有大一统时代特征的秦印

“平阴都司徒”鉨 钤本

战国·楚 铜鼻钮“埶关”鉨,直径3.3cm,通高1.1cm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篆刻界一直有“印宗秦汉”一说,目的在于告诉学习篆刻的人,要效法秦汉时期的印章风格。虽然秦王朝统治时间只有短短十五年,但由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秦国却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集权制的大一统。玺印制度在秦朝也发生了根本改变。

秦代的印章是中国篆刻史上耸立的第一座丰碑。

“埶关”鉨钤本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立即进行了“书同文字”工作,他令丞相李斯等人,在秦国通用的文字基础上加以整理和改革,创立了小篆(秦篆),废除了六国异文。所以秦代印章文字基本采用小篆,结字由圆变方,印章形状也从秦代以前的方、圆,大小无定制而逐渐统一转变为方形,一般2厘米至2.5厘米见方。

玺是印章最早的名称。秦以前,不论是官印还是私印都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同时规定只有皇帝可以用玺,其材料为玉;臣民的印章一律称为“印”,并且材料不准用玉。

与战国古玺相比,秦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秦印印文统一采用小篆,与秦权量铭文和诏版上的文字风格相同,方中寓圆,得自然之趣;不论官印、私印,几乎都是白文凿印,刀法犀利,不失笔意,铸印较少;官印尺寸比较统一,私印大多为长方形、圆形、椭圆形,以长方形居多。即使是方形私印,其规格也明显小于官印;秦代官印绝大部分加刻田字格,半通印加刻日字格。秦私印也多有界格,甚至三个字的姓名也加刻“目”字格。秦印的边框界格形成显著的艺术特征,给人严谨持重的规范感,且对印文的线条、结构、章法起到了调节作用。

秦代官印章法险峻得势,字形细而雄劲,大小一致,疏密得当,给人苍拙威严、雍容大度的感觉。秦印无论是在文字、凿刻、大小、格式、章法布局等方面,都有一种整齐划一的感觉,不似战国古玺自由、复杂多变,而是具有明显的时代大一统特征。

秦,铜鼻纽“右公田印”,印面2.1×2.2cm,通高1.6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多姿多彩的汉印

汉承秦制,以秦朝玺印制度为基础,汉代玺印艺术不断发展,最终成就了中国印章艺术的第一个高峰。西汉中期之后的汉印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

在玺印风格上,西汉早期的风格仍然和秦印没有太大区别。例如皇帝称“玺”,臣民称“印”。但汉代制度相比秦代还是略微放宽一些,所以诸侯王、皇后(太后同)用的印也可以称为“玺”。如“皇后之玺”,“淮阳候玺”。

汉代同样分为官印和私印。汉官印分为铸印和凿印两种。一般文官多用铸印。军中在急需时的“急就章”颁发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则采用凿制。印文以白文居多,书体是由小篆演变而来的“繆篆”,这是一种从篆书向隶书过渡的文字,结体方中寓圆,按六书稍作增减,改小篆之形式,不改小篆之笔法,近隶书体势,而不用隶书之磔法。

汉官印总体艺术风格浑厚古朴,外拙内巧,端庄凝重,平正自然,落落大方。但实际上,部分的风格也不尽相同,有的粗放雄伟,有的瘦劲峻峭,有的奇崛古朴。所以,从汉印的普印中可以领略其多姿多彩的面貌。

汉印对篆刻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清陈鸿寿曾说:“初学治印,以汉人为宗,心摹手追,必求神似,才能使印章成为上品。”汉官印中匀整朴茂一路的白文印最具代表性。其中满白文印,如“东郡守丞”、“巧工司马”等,苍劲浑朴,笔画自然得天趣,紧处密不透风,疏处宽可走马,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给后世篆刻家很大启发。

汉印主流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官印。但由于汉代民间用印之风特盛,现在存世汉人私印数以万计,远远超过官印。虽然私印的风格总是追随着官印风格而发展变化的,但由于国家对私印的制作基本上没有制度的约束,因而私印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其风格变化也更加自由。用印者对印章的喜好与追求,制作者的审美个性和创造精神,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因而,汉代私印更显得异彩纷呈。

汉代私印以白文印为主体。白文私印以匀满平正为基本风格特征。“潘翁壹”、“郭褒私印”、“冯武”、“王遂成印”、“李戎私印”、“田隆私印”等,是汉私印中最常见,也最为典型的面貌。但是,汉私印在这种基本风貌的笼罩之下,却又有着丰富多彩、精妙入微的变化。

汉印的印文,除了姓名、吉语之外,还出现了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装饰的四灵印,也有以人物、车马、鱼雁、鸟兽等形象入印的,称为生肖印或者图画印。图画入印其实从战国到汉魏都有,但以汉代为最多。

秦汉以后,中国成为一个大一统社会。然而相比秦朝,汉朝为了巩固政权、缓和阶级矛盾,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物质财富大量增加。正是在这样的国运昌盛社会背景之下,文化艺术在汉朝开始繁衍发展,并且不断推陈出新。

不仅汉印成为印章艺术发展的高峰,其他诸如玉雕、石雕、铜镜、漆器、丝绣品等工艺美术品都有了新创造,并且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四神图案“徐尊”铜印钤本

东汉,铜鼻钮四神图案“徐尊”印,印面1.6×1.6cm,通高1.8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印章由使用范围窄、使用制度不明确等初始阶段,伴随着中央集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继而成为反映先秦和秦汉官僚制度的直接体现物,玺印由此将自己的实用价值完全确定下来。在此期间,玺印的印文形式伴随着中国汉字的不断演变而发生着变化,各类吉语、图形印也在其使用范围内不断突破发展,而这一切都成为玺印展露其审美性和艺术性的先决条件。

猜你喜欢

汉印官印白文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印式视阈下的元代仿汉印研究
西夏官印史
从汉印文字变化规律分析汉印创作
汉印创作
李大蒙访谈之汉印临摹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
广西发现土官印考
十个骨灰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