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阳九曲河带状公园绿化设计思路的要点浅析

2018-10-29姚素梅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林冠绿地绿化

姚素梅

(上海亦境建筑景观有限公司,上海 200062)

CJJ/T 85—200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将城市绿地分成G1公园绿地(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G2生产绿地,G3防护绿地,G4附属绿地(包括居住绿地、道路绿地等),G5其他绿地。有关绿化设计的相关文献,多以公园绿地、城市道路、居住小区的绿化设计研究为主,其中以某一类植物的应用、植物空间的营造等方面的研究居多,常通过理论论述加案例分析来阐述植物空间的营造以及如何改善人的使用感受等,而从实践项目出发进行系统的绿化设计思路的相关探讨极少。公园绿地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尤其注重人的观景效果和使用感受的开放型绿地,具有较大的空间尺度,其绿地功能性质相较于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包括居住绿地、道路绿地等)等更具多样化复杂性,因为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更多因素。基于上述缘由,本文以带状公园为研究对象,初步探究其绿化设计思路中的控制要点。

1 设计思路

1.1 项目简介

九曲河位于江苏省丹阳市,自古便是丹阳的重要河道,具有防洪、排涝、灌溉、航运等多种功能。本次设计区段位于新城组团和普善组团交界处,紧靠京杭运河、沪宁城际铁路、京沪线、丹阳眼镜城等,区位优势显著。红线范围西起沪宁城际铁路,东至路巷桥,南至滨河路,北邻沿线居住区围墙,全长2 km,南岸绿带宽80~90 m,北岸绿带宽10~20 m,面积20.35 hm2,基地整体呈狭长型,进深较小(图1)。

图1 项目的区位及设计红线

1.2 方案阶段总体控制要点

在方案阶段绿化设计就介入,可以更好地控制总体景观包括硬景加软景的综合效果,同时为后期的绿化深化设计奠定基调和指导方向。开始绿化方案设计时,首先要认真解读景观方案设计内容,包括结构布局、功能分区以及想要营造的景观风格和效果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绿化方案设计,需要着重控制以下几点。

1.2.1 现状植被及适生树种分析

当项目基地完全空白进行重新设计时,需要根据基地所处的地理区域及其特殊条件选择适生植物,特殊条件包括土壤盐碱度、水位高低、覆土厚度等。此处确定的适生树种,目的是为后期的设计提供品种选择,包括乔木、灌木、地被等。

当项目属于改造类型或基地现状并非空白而是有植被覆盖时,基于对现状的尊重和景观效果的考虑,需要选择性地保留长势好、效果佳的植物个体或群体,在后期的绿化设计中统一考虑,形成浑然一体的植物景观。在九曲河项目中,北岸局部植被较为完整有序,种植形式为桂花+球+整形灌木,长势较好;局部种植缺失,黄土见天。虽然已有植被规格均不大,但是现状效果较好,且北岸设计定位为梳理优化现状,局部没有涉及土方内容的区域可以保留现有植被,既环保又节省造价。

1.2.2 植物景观设计目标

充分解读景观方案设计的意图,在其确定总体定位、功能布局、分区结构、道路交通的基础上,根据总体景观的既定条件及需要,确定植物设计的目标。在本项目中,确定了以下三个绿化设计目标。1)打造“十里红岸,万米花道”的植物景观长廊。由于设计基地分南北两块,中夹九曲河,使之具有形成独特的沿河景观的地理优势,绿化设计沿河岸种植秋叶植物乌桕、朴树、水杉、槭树等,形成“层林尽染的红叶长岸”,成为丹阳特有的秋季红叶观赏点。另,景观方案在南北两块基地内均设计了横贯东西的园路,意在打造“环园万米的樱花步道”。2)打造海棠、玉兰、梅花以及雨水花境的主题植物园,成为丹阳地区的科普、赏花基地。南岸较宽的绿化带根据分区形成“成区成片的专类花园”;沿河全线贯通一条具有雨水收集净化意义的“生态野趣的雨水花带”。3)构建城市生态廊道的有机链。九曲河西与京杭大运河相交,并延伸至万善公园,向东贯穿整个丹阳城,是“城市廊道的有机段落”。

在上述的目标之下,形成了“一岸两带三园六景”的植物景观结构。“一岸”是指红叶雨水花境岸;“两带”是指南北两条樱花游步带;“三园”是指以海棠类、玉兰类、梅花类植物为特色形成的三个特色园;“六景”是指以某类特色植物与建筑小品、场地结合形成的景观节点,包括海棠春坞、红叶飞岸、玉兰报春、樱木花道、红榉映彩、梅林飞雪(图2)。

图2 植物景观的结构

1.2.3 植物景观空间类型

空间类型直接关乎人的游览感受,是景观设计的重点,它应与场地的活动性质相适应。不同的景观空间需要通过植物的配置来营造,设计时根据景观方案的功能分区、空间性质、交通组织,利用不同的植物群落形成“开闭有序、旷奥有度”“柳暗花明”的空间序列。在陈冰晶、王晓俊的《自然式植物景观空间形态研究》中,将空间的形态归纳为3种原型——围合型、流动型、组团型(图3)。围合型空间是指植物实体包围空间的形态,形成一个独立的空间;流动型是指植物与空间相互咬合包容的形态;组团型是指空间包围植物,在空间中形成独立植物组团的形态[1]。

图3 空间形态的3种原型

上述分类依据植物与空间的关系,而未将人的视线角度纳入考虑,本文以人的视角、视线为出发点,将道路场地空间简化为3种——闭合空间、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闭合空间”一般用于需要形成封闭围合、供人安静游憩的区域,遮挡视线、噪声从而隔离外界干扰,一般采用上中下或中下层结构的植物群落,上述的围合型、流动型都属于闭合空间;“开敞空间”一般用于需要形成视线通透、空间舒朗的区域,在人视线高度无视线遮挡,宜采用上下层结构的植物群落,形式有树阵广场、疏林草地、大草坪等;而视线郁闭度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此处将其定义为“半开敞空间”。除了根据各个场地的功能需要来营造上述不同的植物景观空间外,道路两侧要根据观景透景的需要,时而开敞,时而幽闭,形成开闭有序、富有节奏的游园感受(图4)。

图4 以视角出发的三种空间形态

1.3 施工图阶段详细设计要点

施工图设计是将景观方案意图落实到图纸表达上的过程。有了前期方案阶段的总体控制,后期的施工图设计就有了指导方向。绿化施工图设计必须在前期的设计目标、空间类型的框架下,根据方案愿景在适生植物范围内选择主要品种,细化各处的林缘线、林冠线,从而围合形成各种不同的景观空间,营造出“凹凸有致、高低起伏”的群落效果。由上可得,林缘线、林冠线是绿化设计中至关重要的内容。

1.3.1 竖向设计

土方地形是植物生长的附着点和基础,在进行竖向设计时要分别考虑该处地形的高低、坡度的缓急。竖向设计不仅为了满足排水需要,同时根据“高处种高树、低处种低树”的原则,有助于强化林冠线的变化。在初步确定的竖向图上绘制绿化施工图,而随着绿化种植设计的进行也需要对地形进行反馈调整,以期达到地形和种植相契合的效果。

1.3.2 凹凸有致的林缘线

林缘线是指树林或树丛、花木边缘上树冠垂直投影于地面的连接线,是植物空间划分的重要手段,空间的大小、景深、透视线的开辟、气氛的形成等大都依靠林缘线设计[2]。由此可见,林缘线也是植物景观空间在平面上的体现,各种空间形态也依靠林缘线围合而成。根据道路场地与活动空间的需要确定林缘线位置,当需要开阔空间时,林缘线后退;当需要幽闭空间时,林缘线靠前,人时而靠近植物,时而远离植物,由此营造景观空间及游览感受上的变化(图5)。

图5 绿化林缘线的控制(局部)

1.3.3 高低起伏的林冠线

从人的使用和观赏角度而言,林缘线反映的较多是水平方向的近距离空间感受,而林冠线则更多是植物顶部形成的纵向上的远距离视觉效果。根据人的一般行为习惯,人在行走时更多关注路线周边处在人的视线高度的景观,在驻足时才会更多地观赏到较远处高低错落的景色。因此,林冠线在总体设计“高低错落”的基础上,强化以某个具体停留点为出发进行优化。一般而言,利用圆卵形乔木和塔型乔木穿插来形成不同线型的天际线,同时掌握好弧线和折线的变化节奏,才能更有利于形成优美的天际线(图6、图7)。

图6 植物组团内的林冠线

图7 卵形和塔型结合的林冠线

1.3.4 单个群落的结构层次和规模

结构层次体现了植物群落的丰富度,规模决定了群落所能形成的视觉体量大小。植物群落内部根据高低层次可分为上层——大乔木,中层——小乔木,下层——小灌木、地被、草坪。因此群落结构层次根据上、中、下层植物的相互组合可分为上中下、上下、中下、上、中、下几种形式,需要结合空间类型、林冠线营造以及植物主题特色来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及群落组合方式。

公园绿地通常尺度较大,除了一些细部节点位置需要精细化处理外,大部分在种植上需要单品种大片种植,以形成具有体量效果的植物景观,这有别于居住区绿地内常见的三五棵成组的点景式精致配置方式。公园绿地内一些节点以及建筑周边的绿化配置,需要进行细节处理,可以适当借鉴居住区的绿化配置模式。

1.3.5 特殊立地条件

种植设计除了考虑项目当地的适生树种外,在遇到特殊条件时,还要做特殊处理。例如某些地方需要考虑土壤盐碱性、需要抗污染抗风植物、需要耐水湿植物、局部覆土厚度有限制、有高压线塔(限制高压线下植物高度)等。

2 小结

本文对绿化方案到施工图的设计思路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总结了一些绿化设计中需要着重考虑的控制要点。这是对个人工作岗位中实际操作项目的总结。作为众多绿地类型之一,本文的设计思路及方法不能以一概全,难免有疏漏之处。希望能为初步接触绿化设计的同仁提供些许借鉴作用,并为同类项目的绿化设计提供一点参考。

猜你喜欢

林冠绿地绿化
朱屺瞻《绿化都市》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赤水河上游柏木林冠层持水特征比较研究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林冠结构对林下植被的影响
油田用钨合金镀层腐蚀性能评价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馆之屋顶绿化
走进绿地
建国以来我国历次大规模绿化历程及成效
不共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