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粤语流行歌曲演唱学习掌握之要点
2018-10-29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530022
(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530022)
早前中国高校的声乐人才培养方向一直以来以美声、民族唱法为主,相比国外早有较为先进的“SLS”唱法的出现,通俗唱法的普及教学历史并不长。“SLS”声乐教学体系发源地在国外,基于外国人的发声特点总结研究得出,在声带运用机能方面,中国的学生不易掌握。经过实践研究发现演唱粤语流行歌曲,对流行歌曲的学习把握以及民族美声专业唱法的学生想跨界学习流行歌曲的有诸多益处。
一、粤语歌曲
改革开放后兴起的“港台流行音乐”对大陆流行音乐起到非常大的启蒙与积极推动作用 “港台流行歌曲”中的“港”就是粤语歌曲。“粤语”又作广东话、广府话,俗称白话,海外称唐话,全世界使用粤语的人口已超过了九千多万,可见粤语影响力之大,市场之广。经典的粤语歌曲旋律亲切,朗朗上口,令人过耳不忘。如许冠杰的《沉默是金》、谭咏麟《迟来的春天》、张国荣《风继续吹》等等。粤语歌曲有“声字结合、情韵结合、情感细腻”的特点。
二、粤语语音
粤语自有九声六调,音调的复杂使人感觉有抑扬顿挫之感,在歌曲情感表达上具有天然优势。
“九声六调中的“声”即指: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以“诗”为字就有九声:诗;史;试;时;市;事;色;锡;食。以“周口店河姆渡”的粤语读音来介绍六调就为:六个调值的代表字为:”周;口;店;河;姆;渡”1。粤语歌曲在编写歌词的时候高度的考虑到了旋律与字音的高度结合,举个例子陈奕迅《浮夸》,“我非你杯茶也可尽情地喝吧”这句简谱为:
且不讨论咬字,就是按谱面上的旋律哼唱,就会发现跟旋律跟粤语发音高度吻合。再来看看音标注释〔我(nei5)非(fei2)你(nog5)杯(bui1)茶(caa4)也(jaa5)可(ho2)尽(zeon6)情(cing4)地(deng6)喝(hot3)吧(baa6)〕简谱中字与字之间的音程关系与音标上字与字的抑扬顿挫是非常吻合的,这就体现了粤语歌曲歌词与编曲的高度一致性,是说话与歌唱的高度结合表现。
三、学习粤语歌曲的要点
1.语言特点
①发音
粤语语言的发音普遍靠后,说话时候的气息与普通话相比下沉,说话自有鼻腔共鸣,听起来有空间感。美声唱法学习时会强调有“打哈欠”的感觉,使得声音较靠后且有共鸣感。这与学习传统美声唱法时的要求相似,这是两者之间的共通点。基于这样的原因,美声唱法跨界来演唱流行歌曲的时候可以选择用粤语流行歌曲作为学习过渡的歌曲,使学者便于找到流行歌曲的韵味,感情,建立学习的自信,从而逐步抓住流行歌曲的乐感。
②咬字
粤语的咬字由于前文提得到“九声六调”的原因,音调较为复杂。想要模仿好粤语的语音,就必须控制嘴部不能太开放,否则就会出现“失音”、“失韵”的情况,失去粤语的特点。然而学习专业艺术歌曲唱法的学生,容易在歌唱时不自觉的张大嘴巴,扩大腔体,放松咬字与其相反。粤语歌曲编写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声字”的结合,粤语的咬字限制了嘴部的开放程度,所以当艺术歌曲唱法的学生在学习粤语流行歌曲的过程中,无形中就受到了语言的限制,迫使将“大,宽,竖立”的发声方式转柔和。从身边一些打趣语言“广东人吵架都很好听”可以看出,粤语基于发音咬字的原因,都是一个“柔”的特点,美声唱法则以“刚”显著,民族唱法又以强调“亮”为主,因此我们在学习时可以采取“以柔克刚(亮)”的形式找到流行演唱感觉。
2.以情带声
上文也提到,粤语歌曲有“情韵结合、情感细腻”的特点。语音大多柔美委婉,配上曲调后有连贯诉说之感。传统民族美声唱法的学生,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都在追求的大多是音质、音色、宏大悠远且响亮的声音质感,从而使得多数的学生唱歌在情感细腻及声音的连贯性上有所欠缺。这一点严重限制了学生歌唱的提高。粤语流行歌曲所要表达细腻的音乐感觉,恰好可以为找不到感情表达要领的学生指出一条掌握要领的道路。粤语流行歌曲还有的一大特点就是“词曲平实,接地气”例如王菲的《爱与痛的边缘》将一个女孩的悲伤的感情心事描写的非常生动,仿佛就是在你的耳边诉说,这就从体裁上使学生感受到了感情的细腻。并且歌曲中运用到的气声,“声断气不断”这种流行演唱的处理方法,粤语歌曲就从内容与技术上为把握歌曲情感提供了方法。
3.音域的拓展
在学习美声民族唱法的时候,有较多的同学通过技术解决高音中音没有问题,可是低音总是不好解决,能力比较弱,常出现“下不去”的状况。在流行歌曲里中低音区常出现在主歌部分,歌曲一开始段落便是低音,是一个锻炼方向。结合丰富的粤语歌坛低音歌手分析,粤语说话的方式利于中低音巩固学习。粤语气息下沉靠后,又由于历史悠久说话更似于古代的“吟”,这种“吟”的韵味存在,使得粤语的语言多是温柔且浑厚,低吟,吟唱的感觉。因此练习低音我们可以配合一些中低音粤语歌曲去练习,从而在粤语的“吟唱”中将自己的音域拓宽。
注释:
1.高然,张燕翔.《现代粤语口语》[M].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