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修”理念下城市公园绿地规划与景观设计
——以江阴新城中央公园为例
2018-10-29南京林业大学210037
(南京林业大学 210037)
一、背景
国家住建部从2015至2018年分三批共公布了全国58个“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当前“城市双修”实践普遍集中在绿地系统规划、生态地区、老旧街区、以及城市边缘地带,对具有复杂竖向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缺乏理论与实践案例。理论方面,国内学者对于山地型城市公园进行的部分研究。尚珊(2009)主要从从山地造景和人行为方式来进行山地景观研究。祝遵凌(2015)以八种木本植物分布区预测及适生性分析对山地公园植物特色营造进行研究,为山地公园建设提供参考。熊瑶等(2017)通过对南京星甸的研究举证,探讨了基于存量环境更新的设计策略与方法,着力解决山水意向、生态环境改善等问题。本文通过对蟠龙山进行设计实践和研究,以“城市双修”理论为指导,探索山地城市公园的一般策略。
二、“城市双修”理念
“城市双修”是作为新方法新理念,是指“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在生态修复方面,既对场地涉及的植被群落、破损山体、污染水体、工业废弃地、河流曲率等进行生态环境的修复,是对整个生态网络进行的修复;在城市修补方面,不仅是对景观形象的修复,是“面、线、点、面”城市功能的修补,例如:解决基础设施欠账;提高道路系统通达性;增加公共功能空间;提高老旧小区安全性;加强对历史文脉的保护等。
综上所述,“城市双修”可以理解为是在国家层面对城市景观设计全方位、多层次的要求,是增量设计向存量设计的巨大转变。设计工作者在进行设计创作时应该以“生态先行,功能为辅”的策略,提高我国环境治理的整体水平。
三、“城市双修”理念下城市公园绿地规划与景观设计
1.生态修复策略
(1)完善城市山水格局
运用突破红线的思维方式对场地格局和城市山水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山脉的朝向、山脊、山谷的高程走势。由于生态修复是一个宏观到微观的过程,地形的规律性制约着我们进行土方平衡。在进行地形的高程分析之后得出结论,科学性的指导山脉、水脉形态的走向。
(2)修复绿地调节功能
构建绿地系统,优化绿地比例。“因地制宜”提出符合场地需求的绿地风貌和植被环境。在设计中引入符合自然的手法,如自然明沟排水和地形设计。通过场地的塑造减少雨水冲刷对绿地的干扰。通过融合周边绿地形成绿链,使其形成“绿地——绿链——绿网”动态循环系统,恢复自身的动态调节功能,使其能克服外界的压力。
(3)修复利用棕色土方
设计的前期,通过对场地土方的安全评估,进行修复。通常场地的“棕地”修复,常见的方法大致有三种:1.通过结构进行土方隔离;2.通过生物和形态手段土方的修复;3.通过搬运进行土方的回填。由于场地的特殊性对土方的处理程度也不同。隔离和回填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源,这三种方式,生态修复的策略更能符合“城市双修”理念的需要。
2.城市修补策略
(1)改善城市公共服务质量
改善城市公共服务质量要以坚持“以人为中心”设计为指导。在场地踏查过程中要对当地实地研究,通过采取民意来进行服务方式的制定;通过功能设计布局将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进行更新提升,完善公园文化服务、教育、体育等公共服务以及污水处理、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等。
(2)发掘城市文化
历史文化是场所之魂;生态文化是场地之基;城市公园作为外来游客的“客厅”和主人“屋宇”。城市文化的提取一是要挖掘当地名人、艺术、宗教、习俗、建筑、文化思潮为场地注入活力,形成富有当地特色和时代要求的新亮点;二是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进行风貌的统一,形成主题性基调。
(3)完善城市功能体系
城市修补的策略是要用系统的思维方式来进行景观规划设计,城市功能的布局要在城市格局中进行,用突破红线的思维方式将场地与城市功能相匹配形成功能体系。在具体的功能布局中,不同功能区之间要有统一的识别性。如,在进行场地形式相关设计中要注重品牌意识,建筑色彩、照明系统、标识系统要进行统一设计,形成整体空间形态的特色。
四、实践案例:江阴市新城中央公园
1.研究对象概况
(1)项目概况
新城中央公园位于江阴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创新大道西侧、石山路东侧、龙泉路北侧,占地69.3公顷。北临近长江、东至香山、南抵定山、西边临近市中心,四周以住宅为主;蟠龙山是该公园主景,山呈断裂的“龙”形,形成独特的景观风貌;场地周边配套设施较齐全,公共交通便利,可达性强;自然条件良好,山体植被丰富,水网密布;雨热同期,丰水期为5—9月;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20摄氏度。
(2)上位规划
根据相关规划解读,江阴以滨江花园城市为战略目标,打造“江、山、水、绿、城”的城景新格局。新城中央公园位于该战略规划“集聚城市景观带”的重要地块,江阴新城中央公园将形成生态、体验、人文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满足市民对自然、对记忆重现的需求。
(3)场地总结
根据对场地亟待解决的问题做出以下结论:
生态环境方面:1.场地竖向复杂,以山体为主景,四周为起伏山地的地形提高了场地对设计的难度;2.山脉断裂,蟠龙山被工业开发切割成南北两块(如图一);3.水系不通,场地密布的水塘与城市水系不连通;4.断崖裸露,山体界面亟待修复;5.工业污染,工业生产在场地内形成大量煤渣山和污染水体;6.植被群落单一,生物多样性缺失。
图一 新城中央公园场地现状
城市功能方面:1.公共服务设施缺乏;2.空间过于开阔,视廊不清;3.交通可达性差;4.工业厂房建筑散乱;5.缺乏与周边公园联系
2.设计策略
方案以“现”为主题,通过重新梳理山脉、水脉、文脉、地缘,以自然生境修复和城市功能修补并举,提出“三环五区十八景”的四维立体构架,以多元活动为点、以绿色廊道、自行车道、车行道为线、以生态修复为面、以时间为体,形成可参与景观、生态景观、文化景观为一体的城市公园(如图二)。
图二 新城中央公园平面图
(1)梳理山水
蟠龙山、长江、香山、凤凰山、红光河、场地地形共同构成了江阴高新区的的山、水、路、园景观生态格局。总结如下:1.根据凤凰山的朝向以及对当地居民的调查研究,确定“龙”的朝向;2.根据竖向高差确定汇水面,开挖蟠龙湖、将坑塘水面同进行串联形成水网系统;3.梳理蟠龙山形态,寻找山体修复干扰最小的山形连接策略。
(2)修复生境
通过边坡修复技术、稳定性防护技术、客土改良技术、种植技术,使得蟠龙山景观保持一定的绿量,形成森林幽闭空间。修复蟠龙山生态,恢复蟠龙山原有的植被群落,适当增加植物种类,将蟠龙山植物生态恢复到受干扰前的自然风貌。形成“百顷暨阳蟠龙舞,千亩山林野云鹤”的景观风貌。
根据对场地进行竖向分析,确定场地地形高程最大值和最小值。蟠龙山东侧高程3.8为场地最低点,有水塘聚集,通过开挖蟠龙湖形成公园的核心景观区;北部最低高程为4.8有山涧下落,形成蟠龙涧景观;通过将受工业开发割裂的建筑移除,串联山溪、河流,水环境修复区以西南侧的污染河流为开端,利用地形将红光河引入,形成蟠龙湖景观水域,再通过水生植物进行净化达到水质要求。
(3)连通脉络
连接山脉,蟠龙山北段和南段进行覆土连接,架设廊道,打造连续的慢行绿道系统、山林步道系统,穿行于“花间”、“山林”、“湖光”,塑造蟠龙山健身聚集地;连通水脉,连通山崖下的水潭、水洼形成动态连续的水系。梳理文脉,通过梳理江阴历史,将民俗、蟠龙山文化、美食、诗词横向串联形成文化特色。
(4)功能生长
江阴新城中央公园的建成将带动周边商业、文化、艺术、体育的发展。有利于重振场地经济活力,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场地分为五个功能区:生态景观区、文化展示区、科技商业区、休闲游乐区、山林景观区。充分考虑了活动人群和场地功能,将小孩、青年、中年人、老人进行需求模型分析,规划以儿童活动场、极限运动场、慢行绿道、立体商业街区、综合文化广场、养生休闲广场、文化场馆等。建立起地下商业、地下停车场、地上休闲聚集地、地上生态绿地、蟠龙山生态林区、空中连廊系统四维立体生态公园。
(5)构筑系统
中央公园的修建就是在构筑宏观城市空间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形成对城市的“舒筋活络”。
在规划层面,规划初期就以85%的绿化覆盖率为目标进行绿地系统规划,形成合理的绿色体系,以实现绿地生态、休闲等功能。
在设计层面,公园在借鉴新加坡、香港案例,第一、空中连廊系统的建立,将蟠龙山南北山区、河流、割裂的绿地、远观的湖泊进行串联,打造空中连廊系统。第二、建立环蟠龙山生态系统,微生物、浮游生物、森林系统、浮水、挺水植物、水生动植物等系统协同生长,使其具有自我更新净化的功能。第三、建立雨洪管理系统,形成场地的自我消化。
五、总结
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是治理城市病的新方法新理念,能够在一定程度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坚持学习和实践“城市双修”理念,形成一系列城市精品。不但要遵循生态先行、功能、历史、设计为辅的原则,还要进行设计思维方式的转变。流于图面形式的平面构成已无法满足未来山地设计需求,景观规划设计应关注竖向,突破红线的思维方式,强调感知的重要性,通过行走来感受自然,才能设计出因地制宜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