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学习中培养自我的数学发散性思维
2018-10-28井昊康
井昊康
摘要:高中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阶段,在进行学习过程中,单纯的线性知识体系已经不能够满足高中数学应用的需要,故而需要进行必要的发散性思维,这类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可以通过与教师的交流、自身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以及在数学题目的应用中实现相应的自我培养与提升,以此提升学生的基本数学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
关键词:学习;培养;自我数学发散性思维
随着高中学习的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初中时代仅通过单纯的线性思维下的数学思维应用已经不足以为高中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基础的教学学习依赖,故而在现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学生要有意的培养相应数学发散性思维,提升数学的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学习体系之下,学生主要的数学发散性思维还是依赖于自我,这样一来就需要探讨学生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我数学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一、与教师基本教学相结合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学生培养自我的数学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中,要与教师的教学相结合,尤其是在面对新知识的时候,需要学生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沟通,特别是在教师完成新知识教学之后,作为学生需要与教师进行沟通,可以与教师进行单独的沟通,对于自己掌握不深入的知识进行深入化的了解与认识,而在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之后,在自我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过程的初期,可以经过教师进行请教,让教师帮助设计自身的思维培养过程与培养计划。这些在初期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思维培养的速率与适应性。
学生与教师的教学配合在数学思维培养中也很关键,尤其是上课时间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实质上是在进行必要的数学思维的培养。在学生新知识学习中,深入进行相应的教学互动,学生们主动进入到相应的数学教学情境中,学生能有效的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基础性数学新知识的学习中,如在高一的数学的学习中,首先要学习的就是集合,而学生对于集合的概念在课堂上可以实现有效的熟悉与应用,特别是一些基本的基础知识,可以在课堂实现初步知识掌握,这些就成为学生进行思维体系建设的根基。学生与教师互相协调过程中,学生带有自身特色的知识体系也在逐步完成,而知识体系的逐步完成在高三时代基本实现,高三的题目练习就是学生对自己知识发散思维自主应用的熟练性联系,通过自身的熟练应用,对于其中存在的数学思维重复熟悉进而进行基础性解析。
二、与自身学习状态相结合
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固定,从短时期看,学生学习状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长期看,学生所有的学习状态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故而在进行发散性思维培育中需要与自身的学习状态相结合。状态处于积极时,可以有意的进行相应的培养。典型的就是课堂之上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是学生进行学习互动最积极的时候,有效的利用数学课堂时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方式。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学习中,要集中关注自身意识的集中点,进行相应的学习与发展。在数学课堂中,学生需要的是课前有效的精心预习,对于自己不能理解的知识分类,在课堂上进行自主的意识分配,通过集中意识的活动进行相应的知识能力的提升。在提升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效的与之前学习的知识进行互现,明了之间的联系,这样的基本状态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拥有的,需要学生自我寻找与发现自身状态优势点。数学作为一种需要有意培养的思维的学科,不同情况下的思维培养的优劣需要有所认识。
课堂上不同的時间学习状态不同,在高中三年中学生也有不同的学习时间选择。在高一时期,学生基本要求是基本的数学知识,需要打牢基础,基础性的目的就是在思维中构建一个个的思维点。学生得到基本的思维点后,在高二时期通过文理分科实现思维点的基本应用和有限的联系,联系基本就是进行思维的拓展培养。到了高三阶段,学生需要根据自身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进行构建,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言,可以在基础联系认识到位的情况下进行必要的深层次联系构建,这部分联系的基本在于进行数学题目练习,通过练习题目来完成数学意识培养熟练性的掌握。
三、与班级学习动态相结合
学生毕竟是班级中的一员,所以在进行培养自我数学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中需要与班级的具体学习动态进行结合。班级学习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变化,班级的学子状态也会发生动态的变化。而需要的就是学生根据班级的学习状态进行自身学习状态的调节。在班级学习状态发展良好的时候,自己适当的投入这样的学习状态中,而当班级的学习状态发生变异的时候,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分析,认识到自身所在的基本位置与学习的基本要求,以及其中思维需要关注的要点。同时班级学习知识还是主要的知识学习渠道,通过与同班级内学生的相互交流可以有效的完善自身的数学发散思维,在交流过程中,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知识以及其中存在的知识性存在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对于自身的思维也是很好的延伸。在教师完成教学或者在标志性题目完成之后需要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这样的讨论过程就是学生进行相互交流的良好时机,在交流中各自交流自己对于题目着手的不同方向以及不同知识点应用尤其是知识点在题目中出现的变异,以及这样知识点变异对于基本的思维的影响。完成类似的交流之后学生可以进行相应的总结,将班级的基础性学习情态进行有效的利用,不同情态有不同的自身组织性,最终完成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四、小结
本文认为在现有的情况进行自我的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与教师与自身与班级实现学习过程的有效互动提升,自己思维的活跃程度与知识的根本扎实程度,实现知识与思维的有效的集合,形成自身独有的知识体系,完成有效的发散性数学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亚文.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2]水莉莉,周霞.高中生数学发散思维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科教导刊(下旬),2015(05):140-141+169.
[3]杨春茹.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研究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