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预与《溪山垂钓图》

2018-10-28朱万章

收藏·拍卖 2018年9期
关键词:白文王震吴昌硕

朱万章

在两山之间,环绕着平湖,一叶轻舟停泊于湖心,一人放下钓竿,坐于船篷,静静地等着上钩的鱼。而在左侧山阴和山阳,均为茅屋密林,与起伏的山峦绵延相连。这是“海上画派”的名家任预(1853-1901)等人笔下的《溪山垂钓图》(大英博物馆藏)形象。

这是一幅水墨山水长卷,墨气弥漫,古韵盎然。在该卷画匣上有山中学人题识:“心兰、立凡、廉夫山水合作,山中学人题”,铃白文方印“山中学人”。“心兰”为金心兰(1841-1909),原名谏,字心兰,江苏苏州人,擅画山水,兼擅梅花,著有《金瞎牛诗集》;“立凡”为任预,一名豫,字立凡,浙江萧VJ人,为任熊(1823-1857)之子,与任熊、任颐、任薰并称“海上四任”,擅画山水、人物、花鸟;“廉夫”为陆恢(1851-1920),原名友恢、友奎,字廉夫,原籍江苏吴江,流寓苏州,擅画山水、花鸟,师从陶治孙、刘德六,而能自成一格,同时兼擅书法,有金石气。三人均为“海上画派”画家。

作品画心并无作者款识,只在卷首右下侧有金心兰的朱文圆印“心兰”,卷尾左下侧有任预的白文方印“预印”。画心有任厘瓒题识曰:“溪山曲处钓鱼舟,笔意萧疏澹欲秋。梦觉偶然添泼墨,不分蝴蝶与庄周。戊寅夏日,冷香主人山示山水小帧,乃偕萧山任立凡同作者,以后幅未竟,属镰夫补足之,三賢笔墨如水乳融洽,阅者莫辨蹊径。并令题句。”任厘瓒铃朱白文相间印“莱峰父”。

任厘瓒为江苏吴江人,诗文书画俱佳,陆恢曾从其研习书法。据其题识可知,画卷的前半部分为任预所作,而陆恢补作了后幅。至于金心兰所作为哪部分,则在题识中未有交代,或者只是补笔。因此可以看出,画卷的主体部分当为任预、陆恢相继完成。就画面本身可看出,三人合作了无痕迹,气韵连贯,正如任厘瓒所言“三贤笔墨如水乳融洽,阅者莫辨蹊径”,充分显示其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题识中“戊寅”为清光绪四年(1878),时年任预二十六岁,金心兰三十八岁,陆恢二十八岁,三人均处于少壮时期。在三人现存的作品中,任预最早的山水画为光绪九年(1883)的《前程期远图》(南京博物院藏),陆恢最早的山水画为光绪十四年(1888)的《渔夫图》(天津博物馆藏),而金心兰山水画则较少,存世的作品大多为梅花。

因此,就创作时序而言,《溪山垂钓图》是任预和陆恢最早的山水画。就其画风而论,均在古人笔墨中讨生活,尚未形成自己的绘画个性。近人杨逸在其《海上墨林》中称任预“工山水,别辟蹊径,疏懒落拓,至窘迫时,与以金,乃立应,颇得重价”,其“别辟蹊径”的山水画风在此画中尚无迹可寻。该书还称金心兰“工山水,私淑王蓬心”,“王蓬心”即“小四王”之一的王宸(1720-1797),在此卷就可见到王氏干笔而润泽的墨韵。龚方纬在其《清民两代金石书画史》中称陆恢“山水不拘一格,自宋元以至娄东诸家,无不规仿,苍秀浑厚,为娄水的传”,“娄水的传”指能得王时敏、王原祁、王鉴等太仓籍(娄水、娄东)画家之法乳。无论就画面本身,还是文献记载,任预、陆恢、金心兰三人的山水画都能在博采诸家的基础上,受到“四王”一脉的正统派影响,《溪山垂钓图》正是其早期浸淫其中的缩影。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此画并非三人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但因其所涉画家都是名震沪读的翘楚,故在流传过程中,得到“海上画派”名家吴昌硕、王震等人题跋激赏,为画卷的艺术价值之外,增添其文献与收藏价值。在画卷引首,吴昌硕题识曰:“天趣横生,甲申冬十一月,呵冻作篆,吴俊”,铃白文方印“吴昌石”和“俊卿之印”。吴昌硕(1844-1927年)为“海上画派”名家,“甲申”为光绪十年(1884),乃画卷完成之后的第六年。作为彼时海上艺苑的佼佼者,又是任预、陆恢、金心兰的同辈,吴昌硕所题“天趣横生”固然有受收藏者唆使的可能性,以增加其文化附加值,但更多的则是为同侪榆扬。在吴昌硕的艺术生涯中,山水画一直是其短板,故见到《溪山垂钓图》这样极具摹古功力的山水画时,按捺不住心仪与崇敬之意,挥笔留题也是在情理之中。

画卷包首有王震题笺:“壬申仲秋,白龙山人题签。”铃白文方印“王震”和朱文方印“亭父”。王震(1867-1938)亦为“海上画派”画家,系吴昌硕弟子,字一亭,号白龙山人。在画卷的拖尾处,亦有王震的题跋:“揭卷双眸豁,溪山回碧沱。数椽无俗想,一掉发渔歌。画卷壶觞后,人随岁月过。击翁不可起,容我独摩挲。壬申仲秋,白龙山人题。”铃白文方印“白龙山人”、“王震”和朱文方印“亭父”。两题均书于“壬申”,即民国二十一年(1932),此时吴昌硕早已归道山,所以有“击翁不可起,容我独摩挲”之句。

作为晚辈的王震,面对相继离去的画坛耆宿留下的墨宝,揭卷双眸豁,独自摩挲,其人琴之感,跃然笔下。

猜你喜欢

白文王震吴昌硕
“要是”的作用
“办”“为”和解
小种子的“挺一挺”
用劲刻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新金融商品教父”跳海:照搬“喜新厌旧”走向绝路
十个骨灰盒
怪僻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