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语来源探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2018-10-27张妍
张妍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一种民族语言与该民族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词语是一种语言里的固定短语的总和,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语等表达方式的来源往往体现出社会的发展和语言发展的状况。本文拟通过分析词语的来源探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文化;语言;关系;词语来源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1
一、象征地域文化特征
汉语中有许多词语和习语都来源于农耕和土地,如“挥金如土”、“瓜熟蒂落”、“五谷丰登”、“骨瘦如柴”、“良莠不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由此可以看出土地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这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具有悠久的农业文明有很大关系。
另一方面,中国的竹类资源非常丰富、竹林面积大,并且对竹子的开发利用比较早,在世界上享有“竹子王国”的盛誉。在中国,竹子自古便受到文人雅士的称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便是对竹子坚韧不拔品质的赞扬。因此,跟竹子有关的词语和习语数不胜数。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之中,竹文化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用“罄竹难书”表示罪行累累,用“竹马之友”形容儿时的朋友。此外,又有“胸有成竹”“曝书见竹”、“青梅竹马”、“竹篮打水”等。由此可见,悠久的中国竹文化造就了汉语中丰富的与竹有关的词语。
二、反映风俗习惯
自古以来,中国人便对龙充满了敬畏,对龙有无限的尊崇之意。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是至高无上的,象征着整个中华民族,并为自己是“龙的传人”感到无比自豪。因此,龙在成语中大都含有积极向上的意思,如“龙韬豹略”、“凤表龙姿”、“龙凤呈祥”、“望子成龙”等一些脍炙人口的成语。为表示自己是真龙天子,古代帝王则喜欢把龙秀在衣服上,并称之为“龙袍”,以此表明至高无上的身份。
在与人交往时,中国人往往喜欢从头到脚打量别人,一般会先注意到头发和发饰。因此,“头”在汉语中可以指“所留头发的式样”。此外,中国人观察事物比较仔细,习惯特别注意细枝末节,由此“线头”、“枝头”、“线头”等词便产生了。再一方面,受儒家文化影响,中国人比较注重道德伦常,特别注意区分老幼尊卑和先后顺序。一般情况下,领头的在前面,其他人在后面,所以,“头”又会有“领头”、“重要人物”的意思。
三、体现日常生活
“大哥大”、“家书”、“寻呼机”、“分币”、“万元户”、“铁饭碗”等词曾耳熟能详,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些词已经逐渐从生活中消失,成为过去时代的象征。中国人口多,所以劳动力充足,再加上劳动力增长速度较快,造成了劳动力过剩的现象,相对而言就业岗位不够充足,造成不少的下岗职工。便随着这种现象,“下岗”、“下岗再就业”、“农民工”、“炒鱿鱼”等词便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超女”、“粉絲”、“双休日”、“黄牛党”、“博客”、“播客”、“炒股”、“短信”等等又一度掀起热潮,这与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渐得到丰富密切相关。不同时代的热词生动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变化。
四、代表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是各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文化和信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以及语言表达方式。在中国,佛教的影响比较深远,因此产生了许多与佛教有关的成语,如“万劫不复”、“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借花献佛”、“五体投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这是因为佛教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另外,在中国,道教也长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汉语中有很多和道教息息相关的日常习语,如“灵丹妙药”、“庄生梦蝶”、“长生不老”、“万劫千生”、“炉火纯青”等。宗教文化会影响语言的形成与发展,不同的词语表达方式便鲜明地体现出了宗教文化的差异。
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随着文化的发展变化,语言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有很大联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语言又不等同于文化。语言是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象征,时代热词和流行语反映了特定时期内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不管是地域特征、风俗习惯、日常生活还是宗教,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无不滋养着一种文化背景下的词语、习语等各种表达的产生与发展。文化是语言的生命源泉,语言来源于文化,又反映着文化。
参考文献:
[1]黄丽丽.(2005).词义、词义引申与民族文化.民俗典籍文字研究144-145.
[2]景建平.(2015).从紫砂“四方竹鼎壶”窥见中国竹文化情结.江苏陶瓷,112-113.
[3]林俊.(2012).从象征词语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教学交流,154.
[4]刘晓骏.(2012).汉语网络新词英译中的文化因素.语文学刊,78-79.
[5]石晴晴(2014)试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文化对英、汉习语形成的影响为例.语言文学研究,26-38.
[6]汪婷.(2015).从紫砂“竹缘壶”谈中国人的竹文化情结.江苏陶瓷,67-69.
[7]王劲松.(2006).大众传媒语境下新词的产生及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学术论坛,180-181.
[8]吴雪慧.(2003).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教学研究,27.
[9]许之所&周莉.(2006).浅析2005年的新词语:语言与社会生活的共变异.语言新观察,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