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社交称谓语及功能研究

2018-10-27王莉锐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3期
关键词:功能文化

摘 要:社交称谓语用来指称除家庭成员以外的其他人,在日常交流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汉语社交称谓语的模式及功能并揭示其折射出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称谓语;文化;功能

作者简介:王莉锐(1993-),女,河南省郑州人,西北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话语分析、语用学。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1

1.引言

“在交谈过程中,讲话者用来指明交谈对方的用语叫称谓语(拉尔夫,2000)”。“社交称谓语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互相交流的方式,用于表示除家庭成员之外的其他人。一旦人们想问候他人并开启对话,他们就会用到社会称谓语。因此,社交称谓语可被看作是开启一段对话的前提(薛丹,2016)”。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大学校园逐渐变为社会的缩影。在多样化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如何恰当称呼他人至关重要。

2.社交称谓语个案研究

采用问卷调查法及随机调查方式对西北大学500名在校生进行采访,其中男生250人,女生250人。通过整理问卷发现,西北大学的学生称呼老师和同学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1)姓氏+头衔,如:任老师、王教授、郭校长、胡院长;(2)头衔,如:老师、教授、校长、院长、外教;(3)名字+头衔,如:力宏校长、益平老师;(4)姓名+头衔,如:李建利老师,李蓂老师;(5)名字,如:Robin, Hoover。另外,同学之间的社交称谓语也具有一定特征。整理问卷发现,西北大学的学生称呼自己的同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六种:(1)名字,如:燕梅、文霞;(2)姓名,如:李绚丽、张锦;(3)昵称,如:梅梅、小燕子;(4)姓氏,如:上官、长孙;(5)小+姓氏,如:小伍、小刘;(6)零称谓,如:嗨!去图书馆吗?

3.汉语社交称谓语功能分析

社交称谓语能显示交谈双方的身份及社会关系。上文提到的每一类称谓语模式,都具有人际功能意义。第一种模式:姓氏+头衔,展现了发话者对听话者的尊重和礼貌。这种模式是一种非常正式的称谓语模式,因此能够凸显交谈双方间的权力距离关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熏陶下,师生关系是一种典型的权力距离关系(吉尔曼,1960)。如中国谚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直呼头衔或姓名这两种谓语模式体现了交谈双方的关系距离,这种关系表现为生疏。还体现了发话者对听话者的礼貌。在校园里,无论老师的性别、年龄或国籍,学生都称呼他们为“老师”,表现出对他们的尊重与礼貌(任海棠,2004)。姓氏+头衔、名字+头衔、姓名+头衔,调查显示以这三种方式称呼老师的同学较少。参与问卷调查的大多数学生认为这三种模式更适合老师与同事之间的社交称谓方式。其中第三种模式通常用于非正式场合且交谈双方之间关系较为亲近。另外两种模式通常用于正式场合且交谈双方间权力等级关系表现为平等。最后四种模式最能体现交谈双方间的亲密关系,其中以昵称方式称呼对方是这四种模式中交谈双方亲密关系等级最高的一种。最后一种模式:零称谓,这种模式经常用于留学生之间,或第一次同外国人交谈时,如Excuse me等。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长幼尊卑的传统等级关系,汉语社交称谓语将这种传统关系传达的恰到好处。在中国,职业也可作为一种社交称谓语,如老师、医生、律师等,这些都体现社交称谓语所折射出的中国传统文化,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受人尊敬、爱戴,也从侧面折射出这些职业的高尚之处。

参考文献:

[1]Brown, R. & A. Gilman. The Pronouns of Power and Solidarity [C]. In Sebeok

T.A. (ed.). Style in Language. Cambridge: M.I.T.Press, 1960.

[2]Brown, R. & M. Ford. Address in American English [C]. In Hymes D. (ed.).

La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4.

[3]Fasold, Ralph. The Sociolinguitics of Language [M].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0.

[4]Ronald Wardhaugh.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arching Press, 2000.

[5]任海棠,馮宁霞,王荣花. 汉英社交称谓语对比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1).

[6]王非. 英汉社会称谓语的对比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D]. 吉林大学, 2004.

[7]薛丹. 大学生称谓语的使用情况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以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为例:硕士学位论文[D]. 吉林大学, 2016.

猜你喜欢

功能文化
也谈诗的“功能”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怀孕了,凝血功能怎么变?
“简直”和“几乎”的表达功能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