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芥川龙之介《尼提》中的佛教因子探析

2018-10-27潘贵民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3期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佛教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芥川龙之介文学佛教思想研究》,(编号:16C1325);吉首大学“学成返校博士科研资助经费研究项目”:《芥川龙之介文学与佛教研究》(编号:jsdxxcfxbskyxm201601)。

摘 要:《尼提》被譽为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神圣的愚人系列”的最后作品,亦是研究“芥川文学与佛教”关系的重要之作,长期以来却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对《尼提》中佛教因子的探索,有助于了解在传统与现代转型时期日本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对正处于转型期的我国文学研究亦富于启示意义。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尼提》;佛教

作者简介:潘贵民(1980-),男,湖南宁乡人,文学博士,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日比较文学及日本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03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大正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被誉为“日本的卡夫卡”、“日本最后的文人”。[1]1-2芥川学贯东西,既受东方佛教文化的熏陶,又受西方基督教思想的深刻影响。芥川一生与佛教有不解之缘,但长期以来,学者们却较多地关注其与基督教的关系,对“芥川文学与佛教”问题未受到应有的关注。事实上,芥川对佛教充满复杂的情感,在与其基督教题材作品数量不相上下的20余部佛教题材作品中,既有对佛教的正面描写,亦有对佛教的鄙视,但更多的却是对佛教的怀疑。尤其其笔下的僧人形象,常是不遵守清规戒律,抑或肥头大耳的丑恶形象。但芥川晚期作品《尼提》却一改之前对佛教所持的否定态度,描述十分圆满,值得关注。

一、《尼提》及其出典

《尼提》初次刊登于《文艺春秋》(1925年9月),初刊本《湖南之扇》(文艺春秋社,1927)。作品描述了中部印度舍卫城中一名叫尼提的除粪工,某天下午跟往常一样背负粪器走路,得知释迦牟尼朝其走来,感觉羞耻,故特意避让。但七次避让却七次碰见如来,没有退路的尼提在如来的劝说下出家。后来,尼提专心听法,获得“初果”。间宫茂辅在1925年9月5日《读卖新闻》评价:“仅可见‘概括的技巧”。渡部芳纪在《第八短篇集<湖南之扇>》(《国文学》,1977年5月)中评价为清新有趣但没有分量。浅野洋在《芥川龙之介事典》(明治书院,1985)中论及尼提,认为与观念胜利的知性风貌不同,可以确定这是另一个芥川所喜爱的人物,有必要思考与所有以“神圣的愚人”为主人公的作品的关联性。[2]406从对该作品的解读中,不难发现芥川对尼提皈依佛教过程描述颇为详细,重点突出了佛教的包容性与释迦牟尼度化众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尤其释迦牟尼的“佛法不分贵贱”之声,令人印象深刻。

《尼提》主人公尼提是芥川最喜爱的人物之一,作为他“神圣的愚人”系列中最后的人物,芥川对其充满期待。该作品有深刻的典据渊源,其中《法苑珠林》被认为是其重要出典之一。《法苑珠林》,又名《法苑珠林传》或《法苑珠林集》。作者为唐代释道世。全书一百篇,以佛经故事分类编排,博引诸经、律、论、传等四百多种,概述佛教思想、术语、法数等。书中广引佛教经论进行说明,是一部汇集佛法教义精华的重要典籍。确切地说,芥川《尼提》所出典为《法苑珠林》卷九十四《秽浊篇第九十四》。

又贤愚经云。昔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一贫人。名曰尼提。极贫下贱。常客除粪。佛知应度,即将阿难往到其所。正值尼提担粪出城。而欲弃之。瓶破污身。遥见世尊深生惭愧。不忍见佛。佛到其所广为说法。即生信心欲得出家(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文亦同)。(中略)佛告王曰。昔迦叶佛入涅槃后。有一比丘。出家自在。秉捉僧事。身暂有患。懒起出入便利器中。使一弟子担往弃之。然其弟子是须陀洹。以是因缘。流浪生死常为下贱。五百世中为人除粪。由昔出家持戒功德。今得值佛出家得道。[3]982

由上述引文可知,芥川的《尼提》与《法苑珠林》此篇虽在人物、情节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亦有出入。二者的异同如下:在主人公方面,《尼提》只出现了尼提、释迦牟尼、给孤独长者三位人物,而《法苑珠林》还有如阿难、波斯匿王等人物;故事所发生的场所均为舍卫城,尼提所从事的亦是除粪工作,内容亦有释迦牟尼度化尼提之事,但度化方式不同。在《法苑珠林》中,释迦牟尼与阿难去尼提住所度化之,尼提担粪出城,瓶破污身而不忍见佛,后释迦牟尼使阿难至河中洗净,广为说佛法,尼提出家证得阿罗汉果位,而国人及国王闻听其出家而心生忌恨,后在释迦牟尼的教化下醒悟。在《尼提》中,芥川对释迦牟尼度化尼提之事进行了具体描述,主要突出释迦牟尼在路上经过七次特意相遇使尼提皈依佛门,最后修得初果,而对其他事并未进行描述。《尼提》的此番安排,既来源于佛教文献《法苑珠林》,但又不拘泥于该文献,进行了文学式的再创造,但作品中的佛教因子并未因此而减少,甚至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升华。

此外,日本佛教说话集《今昔物语集》之《长者家净屎尿女得道语》亦被认为芥川从中作了参照与借鉴。《今昔物语集》为日本平安末期作品,为佛教故事集。杉浦明平在《今昔物语》中认为《今昔物语集》是在歌颂释迦牟尼等佛教功德的大方针下,经过众多人员历经相当长岁月编纂而成的说话集,是一部描述自释迦牟尼诞生以来中国、印度等地的佛菩萨、高僧、信徒的难得一见的行为或逸闻之作。该作品取材于印度、中国的佛典,其中本朝部二十一卷中有一半是关于佛教传入日本、《法华经》、观音菩萨、阿弥陀佛等佛教相关的说话集,是前面天竺部、震旦部的延续。[4]相对于《法苑珠林》,《尼提》与《今昔物语集》之《长者家净屎尿女得道语》出入较大,与其说《尼提》取材于《今昔物语集》,倒不如说参考了《今昔物语集》要准确得多。

二、佛度有缘人

作品主人公尼提虽为“舍卫城里最穷、也是离身心洁净最远的人中的一个”,但仍获得了释迦牟尼的度化。在此过程中,发生了尼提七次避让释迦牟尼,最后在释迦牟尼“雷音召唤”下皈依佛教的情形,从中可见佛教所述的“佛度有缘人”的问题。

《华严经》卷五十一《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二》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5]272周广宇《佛度有缘人》一书以朴素的事例详细论述了佛与有缘人度化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6]有慈《与佛有缘:佛度有缘人》以故事的方式论述了众生与佛缘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结佛缘等。[7]佛门著名楹联:“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不度无缘之人”,更说明了佛度有缘之人的深刻道理。佛法中的“有缘人”,指闻、思、修佛法机缘已经成熟之人。所谓机缘成熟,不过是指外因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佛说阿弥陀经》云: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8]3

此处经文道出了佛度众生须要具备的三个条件:善根、福德、因缘。亦即佛教所指有缘人为“善根、福德、因缘”具足者。这种人“有缘”遇到佛法,因有“善根”而能信奉,再加上有“福德”而肯依佛教导修行。“尼提”是否为佛教所言“有缘人”?又是如何被佛陀所度化?

尼提作为舍卫城中除粪的下等人,属城中最穷人一类,所从事的是又脏又累的活,但尼提任劳任怨,虽然自认为是“下贱的人”,但却具有善根与福德。尼提在路上偶遇释迦牟尼时,就能一眼断定其身份,颇具眼力。如文中有“这时从对面走过来一个托钵和尚。尼提一看到这个和尚就发现今天碰到了一个不得了的人。这个和尚看上去和其他人没有什么兩样。但是,从他眉间的白毫和蓝绿色的眼睛可知,他肯定是在邸园精舍的释迦如来”[9]566这样的描述。尼提之所以七次避让如来,亦有缘由。他满怀对释迦牟尼及佛教的敬意。尼提认为自己身份低微,所从事的工作不洁净,怕玷污如来金身,因此才决定数次躲避。文中写道:“尼提在如来面前背负粪器,自己也感到羞愧。他怕万一在如来前失礼,就仓皇拐到其他路上去了”、[9]567“我是个下贱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和您的弟子在一起”[9]568等,均表现了尼提对佛教的敬意。另一方面,释迦牟尼对众生满怀怜悯心,他锲而不舍地七次去感化尼提,哪怕是一个最下等的除粪工,如来也要度化之。文中“动了如此慈悲心的如来忽生一念,决心运用平生法力,要把这个上了年纪的除粪人也度为自己的弟子”[9]567的描述,正说明了这一点。总之,作品对释迦牟尼度化尼提的过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刻画,尤其突出了尼提的“下等人”身份,显示了佛教的包容性,“佛度有缘人”的表现内容,说明了作品与佛教思想的深度契合。

三、涅槃正果

“涅槃”,又作泥曰,泥洹,泥畔,涅盘那等。旧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为圆寂。[10]897佛教认为,经历重重贪、嗔、痴等方面的考验以及灾劫磨难,最终领悟佛法的深奥内涵,面对诱惑心不动,面对威胁善心不改,可以称为“修成正果”。

关于“涅槃正果”,释迦牟尼的成佛过程最具代表性。释迦牟尼苦修六年仍未成道,后出苦行林。在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悟出了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释迦牟尼终于成就了菩提正果。前述释迦牟尼的成佛过程,芥川曾进行过多次描述,如未定稿集“初期的文章”之“中学时代(一)”下的《释迦》。[11]《侏儒警语》之“佛陀”。[12]可见,芥川对“涅槃正果”的描述,并未限于《尼提》,但《尼提》无论从篇幅、故事的完整性等方面看皆比前述描述要形象生动得多。且看如下分析:

与尼提修得初果相对应,《尼提》中有诸多对佛教尊重与正见的表现,如作者在文中对释迦牟尼冠以:“三界六道的教主、十方最胜、光明无量、引导亿亿众生平等的能化”[9]566等称谓,并描述了舍卫国的波斯匿王、给孤独长者等人对佛陀的归依心。“三界”指一切众生生死轮回的三种迷惑世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指十界中六种迷惑世界,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此六者皆是众生轮回的道途,故称六道。“十方最胜”指全世界最美妙、最美好。“光明无量”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十二愿名。“引导亿亿众生平等”则指将迷惑世界中的所有众生平等地教化,引入佛道。“能化”指教化众生的佛、菩萨。芥川在文中称释迦牟尼为“三界六道的教主、十方最胜、光明无量、引导亿亿众生平等的能化”,足见其对释迦牟尼的敬意。

不仅如此,《尼提》还描述了释迦牟尼的“微笑”与“眼泪”。如“当然他的动机让如来不由得在脸上浮起了微笑。微笑?不,并不一定是‘微笑。面对无知愚昧的众生,如来有其深如海的怜悯之情,他那蓝绿色的眼睛里甚至还溢出一滴泪水。动了如此大慈悲心的如来忽然决心想要运用平生法力,把这个上了年纪的除粪人也度为自己的弟子。”[9]295在这段文字中,芥川生动描述了释迦牟尼对众生的怜悯之心,表现了他普度众生的愿望。尤其释迦牟尼的“微笑”、眼中的“泪水”这样的描述,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力。另外,尼提与释迦牟尼之间的对话亦充满对佛教的理解。芥川将释迦牟尼的话语描述为“雷音召唤”,其内容包括“佛法不分贵贱,就像猛火会烧掉大小善恶一样”,[9]568显示了释迦牟尼的伟大与佛法的高深,“不分贵贱”在“种族制度”根深蒂固的当时印度,确是“雷音召唤”。此外,文中还有“如来举手,‘其手指纤长,甲如赤铜,掌似莲花,其意为‘不要怕”[9]568这样的描述,亦突出表现了作者对释迦牟尼的敬意。

以上有关释迦牟尼的描述,生动形象,且皆为正面描述,充分说明了作者此时对佛教的中肯态度。尤其在《尼提》中,作者在结尾处写道:“据经文记载,尼提专心听法以后,终于修得初果”[9]568这一结局,看似平常,却充满智慧。在芥川众多的佛教题材文学中,对佛教多有讽刺、怀疑,甚至诋毁,鲜有正面评价。这篇芥川晚年作品,却破天荒地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并使主人公功德圆满,这在芥川佛教题材作品中是不常见的现象。

结语:

从《尼提》开始,芥川在晚期对佛教态度发生了较重大转变。《尼提》中的佛教因子亦表明芥川亲近佛教,拥有深厚的佛学修养。但在“现代”语境中,必须关注日渐走近的西方基督教,终究将自己迷失于东方与西方、佛教与基督教之间,这是芥川的个人悲剧,对此问题的关注可以令我们更深入思考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人生与宗教问题,这也许是芥川文学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这是我们在探求芥川及其文学,尤其探讨“芥川文学与宗教”这一课题时,不能忽视《尼提》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邱雅芬.芥川龙之介学术史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出版,2014.

[2](日)関口安義,庄司達也.芥川龍之介全作品事典[M].東京:勉誠出版,2000.

[3]释道世撰.法苑珠林 [M].大正藏第五十三卷,第982页(中).

[4](日)杉浦明平.今昔ものがたり[M].東京:岩波書店,2004年(新版)。

[5]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M].大正藏第十卷,第272页(下).

[6]周广宇.佛度有缘人[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

[7]有慈.与佛有缘:佛度有缘人[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8.

[8]宣化法师.佛说阿弥陀经浅释[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9]高慧勤、魏大海.芥川龙之介全集(第二卷)[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

[10]丁福保.佛学大辞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11](日)葛巻義敏.芥川龍之介未定稿集[M].岩波書店,1968.

[12]高慧勤、魏大海.芥川龙之介全集(第四卷)[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芥川龙之介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徐日昇的中国佛教观
敦煌佛教疑僞經疑難字詞考釋
浅析芥川龙之介《阿吟》阿吟教名中的圣母意象
浅析芥川龙之介“鼻子”的人物形象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中南北“中国想象”之异
“平等”在现代嬗变中的佛教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