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2018-10-27巢俊

中国科技纵横 2018年18期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江苏省影响因素

巢俊

摘 要:本文以江苏省产学研工作及江苏与清华大学合作现状为分析对象,研究提炼产学研合作成功经验,综合得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关键影响因素。

关键词:江苏省;产学研合作;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18-0254-03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提高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途径之一[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轉化,为推进产学研合作指明了方向。江苏制造业发达,企业创新需求旺盛,产学研合作一直十分活跃。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江苏注重加强与清华大学等重点科教单位的战略合作,通过拓宽合作领域、创新合作形式,推动了科教创新资源向江苏集聚,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其中的模式、经验等对于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江苏产学研合作总体情况

江苏一直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工作,坚持市场化取向,有效促进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的衔接融合,提升了创新整体效能。目前,全省企业与国内100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各类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与载体4000多个,每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超过20000项,有8万多名专家教授常年活跃在创新创业一线,为建设创新型省份提供了有力支撑。

1.1 推动科教资源向产业集聚

紧扣江苏“高轻优强”的产业结构调整需求,整合高校院所和行业企业的资源,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推动协同创新,支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加大集成攻关力度,组织产学研联合实施云计算、3D打印等十大前瞻先导技术专项,纳米科技、太阳能光伏、生命科学技术等达到国际前沿水平,启动建设苏州纳米技术、泰州生物医药、南京通信与网络等科教结合产业创新基地,布局45个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培育12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2.7%。

1.2 推动科教资源向企业集聚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3],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协同创新、转化科技成果,支持开展1800多项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支持企业实施了1762个成果转化项目,90%以上为产学研合作项目;支持1561名专家教授受聘企业兼任“科技副总”,指导企业技术创新和创新管理;校企共建了4000多个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稳定在90%左右;2017年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企所得税优惠等科技税收减免额超过350亿元。

1.3 推动科教资源向基层集聚

坚持把基层作为产学研结合的着力点,建立健全县域技术创新体系,增强县镇两级科技管理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从2008年开始,启动“科技镇长团”工作,累计从全国高校院所选派5000多名“科技镇长”到乡镇和街道等任职。推动大学、科研院所与县(市、区)、开发区、科技园区联合引进和使用高端人才,进一步增强了江苏尤其是基层对海内外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全省入选国家“千人计划”781人,其中创业类256人、占全国30%。

1.4 推动科教资源向园区集聚

参照国家创新型园区评价标准,研究制定我省创新型园区新一轮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创新型园区建设。全省48家高新园区以占全省4.8%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25%的地区生产总值、35%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集聚了全省44.7%的高新技术企业和59%的“千人计划”创业类人才。引导相关高校集成创新资源,扎实推进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新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创业园等建设,大力吸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全省各类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达1373家,其中国家级447家。

1.5 加强外部条件和环境建设

强化产学研合作顶层设计,省政府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国家重点科教单位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每两年举办一次立足国内的“中国江苏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和面向全球的“中国·江苏国际产学研合作论坛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取得了丰硕成果。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关于加快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措施,推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激发了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2 江苏与清华大学合作现状

2003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首次签订合作协议,开启了省校战略合作历程,并于2011年、2016年先后两次签订省校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提升了合作层次。通过联合推进、明确重点、落实举措,省校共建各类创新载体平台50多个,实施合作项目500多项,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2.1 共同布局重大平台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清华大学与无锡市共建了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并委托清华大学管理运营,杨广文教授领衔的30多位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专家教授从事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的管理和运行工作,中心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连续4次获得TOP500排行榜第一,包揽了2016和2017年度的“戈登·贝尔”奖,实现了我国在此奖项上零的突破,得到了国际超算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一致赞誉。

2.2 共同搭建创新载体

围绕地方产业创新发展需求,江苏各地与清华共建了苏州汽车研究院、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南通先进通信技术研究院、扬州智能化技术研究院、盐城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以及昆山、无锡2个启迪科技园,南京、苏州、扬州3个启迪科技城,促进产业创新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如清华苏州汽车研究院累计孵化企业60余家,总市值超过200亿元,目前已主板上市1家、新三板挂牌7家,苏州绿控开发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成立不足一年,人员规模已达70余人,其中研发人员近50人,孵化注册资本1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2家。

2.3 共同转化重大成果

省校双方坚持把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合作的重要内容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成功转化了OLED显示技术、超高频RFID电子标签、PET/CT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带动了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中昆山维信诺OLED项目2012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推出了“中国首款量产Notch AMOLED全面屏”产品;前沿生物药业(南京)联合清华大学研发成功新一代抗艾滋病药物艾博卫泰,获得中美日、非盟、欧盟等国专利授权。依托清华技术,清华同方先后投资了无锡(计算机)、南通和扬州(LED芯片)、蘇州(高铁信息)、南京(军民融合保障体系)、常州金坛(检测装备)等地的系列产业,培育形成了相关产业集群。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先后立项支持省内企业与清华的合作项目50多个、省拨经费5亿多元,带动项目总投入近50亿元。

2.4 共同建设骨干企业研发机构

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江苏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通过拓展科技产业化合作项目,在企业共建实验室或工程中心;有充分利用清华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在清华校内设立企业研发机构;还有吸引院士、专家团队到企业共建院士工作站等。至2017年底,江苏企业与清华共建的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累计40多个,其中在清华校内建设校企研发机构4个。江苏隆力奇生物科技公司在清华设立生物科技联合研究所,近几年获得国际国内专利授权20多项。

2.5 共同推进高层次人才合作交流

省校双方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人才合作与交流。主要包括:引进清华高层次人才到江苏创新创业,依托清华科教综合优势开展人才培训,柔性引进科技镇长和科技人才到江苏基层和企业服务,建设清华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吸引优秀毕业生到各地挂职等。目前清华在江苏的各类创新载体中,从事科技创新创业人员超过了1000名。“十二五”以来,清华累计为江苏培养培训人才4万多人次,举办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专题培训班50多期、培训学员3000多人次,累计选派45名科技人才到江苏挂职或任职。

2.6 共同开展金融资本合作

苏州专门为清华设立了创新引领专项,首期资金规模5亿元,引领企业介入高校前瞻性研究,已立项43个项目,申请发明专利52项,使苏州企业新增效益超亿元;盐城、淮安、无锡锡山等地分别与清华建立了科技专项合作基金。清华控股与无锡合作设立了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能源环境三支专项基金以及一支综合性创投基金,总规模达160亿元;与南通合作设立了30亿元规模的股权投资基金和50亿元规模的产业并购基金。苏州汽车研究院成立了国内唯一的汽车行业创投基金,直接管理基金总额近10亿元;清华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募集了总额超4亿元的创投基金,累计投资项目30多个。

3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关键因素分析

产学研合作是涉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企业等不同主体以及技术、成果、信息、平台、人才、资金等方方面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研究提炼江苏产学研合作工作以及江苏与清华大学开展合作的成功经验,综合分析得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关键因素。

3.1 切实构建长效机制

制度高于技术,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关键要构建长效的合作机制。要坚持需求导向,改变成果转化、项目合作等“短平快”的合作机制,一方面在时间上提早融合,加强技术源头早期合作,支持骨干企业提前介入高校院所及相关学科团队所承担的科技研发项目,支持高校科技人员围绕企业创新需求作为技术研究选题的重要来源,开展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另一方面在空间上贴近融合,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引进高校院所科教创新资源,在地方、园区、企业等联合建立研究院、研发中心、实验室等多种形式的创新平台和载体,推动高校院所直接面向企业、产业等需求开展创新活动[4]。

3.2 充分发挥人才作用

人才是第一资源,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关键要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让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5]。提高科技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提高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用于奖励研发团队的比例;完善股权激励相关制度,允许转制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服务型企业的管理层和核心骨干持股,进一步放宽持股比例上限;鼓励各类技术人员兼职从事技术转移活动,鼓励科研人员到园区、企业、农村等基层一线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认可其技术转移工作业绩。

3.3 强化多元资本投入

投入是重要支撑,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关键要构建多元化的投入体系。要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高校参与、风险投资介入的多元化投入体系[6],切实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使之成为科研经费的投入主体;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在财政资金支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联合高校等设立专业化的产业发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科技创新创业基金,对转化科技成果或创办企业等进行股权投资和扶持,进一步提升合作紧密度;要鼓励风险投资、社会资本等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扶持,降低合作风险。

参考文献

[1]黄明东,李炜巍,黄俊.中国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19):22-27.

[2]王超,李庆丰,王大勇,等.协同创新:政产学研用融合模式的转型——基于北京工业大学的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5,(9):51-53.

[3]徐南平.深化产学研合作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J].中国科技产业,2012,(12):20-22.

[4]许文全,李丹,王洪.政校行企四方联动 产学研用立体推进——实现校企合作长效发展[J].产学研理论与实践,2016,(19):151-152.

[5]李明,李鹏.产学研融合下的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2017,(1):41-47.

[6]夏贵华.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及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的探讨[J].时代经贸,2012,(232):1-12.

猜你喜欢

产学研合作江苏省影响因素
江苏省交通图
江苏省政区图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
江苏省纪委
江苏省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