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国》在中美接受情况及原因研究
2018-10-27白若雨
摘 要:莫言的长篇小说《酒国》在国内和美国的接受情况截然不同。本文将通过小说销量、研究现状和读者评价来详细阐述其在两国的接受情况。然后,通过对小说在国内外的宣传程度、小说原著内容与葛译本内容的对比分析以及小说题材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该小说在国内外接受程度不同的原因。
关键词:《酒国》;接受;中美;差异
作者简介:白若雨(1994.6-),女,河北邢台人,陕西师范大学2017级翻译硕士(英语笔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02
一、引言
莫言是一位在国内国外都享有极高声誉的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号使其作品为更多人所关注。《酒国》是莫言发表于1993年的长篇讽刺小说,其主线有三条,一是检察院侦察员丁钩儿去酒国市调查所谓“红烧婴儿”案件的过程;二是酒国市酿造大学的写作爱好者李一斗与作家莫言的来往信件;三是李一斗寄给莫言的一系列小说。《酒国》法语版获得2000年法国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
在国内,相比于《红高粱》、《蛙》、《丰乳肥臀》等莫言的畅销书,《酒国》受到的关注难以望其项背。莫言曾说“《酒国》是我迄今为止最完美的长篇”,但是在批评界却没引起什么反响。而在海外,以美国为例,莫言的《酒国》却受到了更多的欢迎。莫言的“御用”英文翻译者葛浩文也认为:“上述作品(包括《丰乳肥臀》等)各自与众不同,但哪一部也不能与《酒国》相比,《酒国》可能是本世纪中国最令人震惊的文学作品。”[1]究其原因,《酒国》本身内容题材与读者群体的兴趣指向都不得不提。
二、《酒国》在中美接受情况
2.1《酒国》在国内的接受情况
在亚马逊中文官网上,笔者查到《丰乳肥臀》在图书商品排行榜中位列373名,《蛙》在1947名,而《酒國》排到了11450名。这三部同为莫言作品,但之间的差距可谓显著。从知网数据库的文章数量来看,在2012年以前,几乎很少有人关注这部长篇并撰写研究论文。自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酒国》受到的关注才逐步上升。但这比起莫言其他作品的研究和评论,还是显得落寞与不足。
作为中国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莫言的作品实至名归。但是根据数据显示,作为作者本人也推崇的长篇小说,《酒国》并没有在国内得到读者和批评家足够的欢迎和研究。
2.2《酒国》在美国的接受情况
相反,《酒国》在海外得到了相对更多的认可和欢迎。根据尼尔森书籍研究报告(Nielson Book Research)显示,《酒国》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销售量在其9本长篇小说里面占第四或第五位。虽然《红高粱》在美国的名气最大,但是美国学界却更加赞赏《酒国》和《丰乳肥臀》。莫言自己也曾提到,《丰乳肥臀》和《酒国》并没有被改编成电影,却要比改编成电影的《红高粱》反响好很多。而在《丰乳肥臀》与《酒国》中,《酒国》获得了更多、更高的赞誉。[2]
《酒国》译者葛浩文曾提到,“一部中国作品,哪怕中国人特别喜欢,但是如果我觉得国外没有市场,我也不翻。我基本上还是以一个洋人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文学。”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代表大部分汉学家的观点,《酒国》在美国有自己的市场,因为它符合美国读者的口味。笔者还研究了亚马逊官网Amazon.com上购买了《酒国》的读者书评。在这部译名为The Republic of Wine的长篇小说书评中,多数读者发出了赞赏的感慨,感慨莫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酒国》在中美接受情况不同的原因
3.1《酒国》在中美所进行的宣传程度不同
《酒国》出版于1993年,这是一个文学本身被边缘化的时期。当时,铺天盖地的经济浪潮和思想的大解放,在让人民生活充裕起来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社会问题。其中,对物质的迷恋和对欲望的放纵,几乎成了各种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文人纷纷下海,知识分子和作家被边缘化,文学的地位一落千丈,大众消费文化渐趋主导。[3]这时,想在文学上“搞点极端”的莫言向已见萧条的文坛抛出长篇《酒国》,必定得不到想要的回应。当时国内的文学在宣传上也并没有商业化的参与,出版社也很少有在书店、书城进行推广宣传活动这一流程。《酒国》在刚出版时没有引起读者和批评家的注意,在以后十几年里也难以再得到机会,不得不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但是,莫言作品的出版社做的海外推广似乎很是成功。据了解,莫言在美国很多地方都举办了“读者见面会”等活动,与普通读者近距离接触。作为莫言极其喜欢的长篇,《酒国》当然成为他在美国宣传时不遗余力的作品。除此之外,莫言还有着很成熟的海外推广和代理机制,这为《酒国》在美国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2中美读者接受到的小说完整性不同
国内读者所读的是完整意义上的《酒国》,并没有接受任何改写。但是美国读者所读内容是葛浩文翻译的《酒国》英译本。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教授是著名的汉学家和翻译家,他在译本中灵活使用了翻译策略,克服了纯粹使用归化或者异化带来的翻译痕迹过重,或无法表达源语言文化内涵的弊端。这使得美国读者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异质性,有助于实现中国语言文化化解边缘化[4],更有助于美国读者对《酒国》的接受。国内很多优秀作品在海外的传播都受到了翻译的制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经常会丢失作品的很多特色和内涵。或许译作有着和原作一样的文学架构,但不一定有来自原文的完整的文学精神。莫言则很幸运地遇到了葛浩文,葛浩文对《酒国》合适恰当的理解和翻译,成为该小说在海外传播中的一大助力。
《酒国》原著中存在着大量恶心或者粗俗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会使得读者在阅读中产生不适的影响,停止阅读或者错过小说主题的延伸,降低阅读质量。然而,葛浩文在翻译时将这些恶心细节删去不译,既增强了小说语言的美感,也增强了《酒国》的可读性。原文中有一句“侦查员丁钩儿睁开眼睛,感觉到眼珠枯涩、头痛欲裂。嘴巴里喷放臭气,比屎还臭。”这里的“比屎还臭”也十分恶心,但葛浩文在翻译时却仅仅说了 his breath was foul,省去了有关“屎”的类比。
同时,葛浩文在翻译时还尽保留原文特色,将中国文化与内容联系起来,使得美国读者更容易进入作者所营造的气氛或者角色特性。例如丁钩儿初到煤矿,党委书记和矿长劝他喝酒时,有这样一句劝酒词,“喝酒必须尽兴,人生得意须尽欢。”葛浩文将其译成“Anybody who doesnt drink doesnt deserve to be called a man.”这种译法非常符合中国文化的劝酒语言,也使得美国读者更清楚地明白丁钩儿所处的情景。
这两种文本之间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不同的读者接受情况。《酒国》中存在着的恶心或者粗俗的细节描写必然会导致部分国内读者的流失或者引起较低的评价。作为一名著名汉学家,同样也有着美国人的身份,译者葛浩文则比较了解读者的审美期待视野和阅读习惯,所以英语世界的读者对其翻译评价都比较高。之后,葛浩文对《酒国》的成功翻译及改写则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使译作在不增删原作主要内容及特色的基础上,更加符合美国人的阅读习惯,迎合了美国人的阅读兴趣。这是《酒国》在中美接受情况不同的原因之一。
3.3 中美读者对小说题材的兴趣程度不同
谈及莫言的创作风格,不得不提到对他影响最大的两部著作,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于此,莫言不再满足于中国传统的写实风格,开始走不同于国内主流作家的写作道路,拉美魔幻主义、意识流等创作手法都成为莫言笔下带有魔力的表现方式,也是他想象力遨游的翅膀。《酒国》则可以成为这种创作手法的代表作,其中的“魔幻现实主义”能够使得美国读者在接触《酒国》时,感受到熟悉的风格;这种颇具现代文学的写作风格,为莫言的作品在美国文学世界中找到了栖身之所。但是,这种写作风格却并不是国内读者所热衷的,因为《酒国》在叙事上三线并行、文体杂糅、虚实难辨,在习惯了中国传统的叙事风格后,这不适合国内大众消费文化的消遣性阅读趣味追求。
对于国内读者来说,莫言在构造这篇小说时运用了错综复杂的叙事结构,刻画了被幻化、夸张的带有鲜明人性弱点的人物,使得人们难以接受与写作常规不符的思路,难以接受作者所創造的这个复杂的世界、复杂的人群,所以《酒国》没有达到预期的阅读效果。[5]对于国内的批评家来说,《酒国》这个文本本身大大溢出了叙事学的边界和范畴,评论它成为一件棘手的事。大多数批评家是从众的,对待《酒国》这种拿捏不准的小说,将其放置一边不失为好的办法,从这个层面上讲,莫言不是第一个受此冷遇的作家,《酒国》也不是第一本受此冷遇的作品。[6]
四、结论
《酒国》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本土大陆第一位诺贝尔获奖者的作品,在国内和美国却遭受了不同的境遇。首先,国内外的宣传程度与文化环境的不相同,使其在国内外受到的关注度不同。再者,原著和英译本两者间不可避免的差异性,也使得国内外的受众群体出现了差异。同时,国内外读者对小说题材不同的兴趣程度也使得《酒国》在国内文学界显得更加的落寞。
从国外文学环境来看,《酒国》作为莫言的得意作品,是中国文学的成功输出之一。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中国文学仍然在世界文学边缘徘徊,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的译介数量仍然处于极低的数量。中国文学的“世界输出”非常需要我们翻译工作者的参与和努力,更需要我们在文化自信中坚持实践。从国内文学史看,这部小说遭到批评的冷遇有它的“命数”,有它的原因。我们需要重建历史语境,还《酒国》本来应有的文学地位。
参考文献:
[1]葛浩文,潘佳宁.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美国的几点看法[J]. 当代作家评论,2014(03):188-192.
[2]叶珣,康莲萍.莫言小说《酒国》在美国接受之原因[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7(02):163-167.
[3]王西强. 复调叙事和叙事解构:《酒国》里的虚实[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02):88-90.
[4]李庆明,吴静. 从后殖民翻译理论看葛浩文英译《酒国》[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01):125-128.
[5]赵常玉. 独特的艺术,拷问的深度——论《酒国》的艺术特色[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02):50-52.
[6]谢文兴.《酒国》:莫言小说的一个独特存在[J]. 郑州师范教育,2014,3(02):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