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域视角下乡村旅游模式的研究探讨及经验启示

2018-10-27吴晶英

北方经济 2018年7期
关键词:康县全域旅游

吴晶英

摘 要:本文对甘肃省康县乡村全域旅游模式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探讨了全域旅游模式的发展状况及经验措施,在此基础上得出具有创新思路的结论与经验启示,以期对内蒙古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乡村全域旅游模式 乡村旅游业

当前,我国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乡村旅游正在悄然兴起。虽然乡村旅游在欧洲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但在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领域。乡村旅游作为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型产业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全域模式是乡村旅游发展中一种新尝试。这种开发模式对促进多产业融合,城乡协同发展,全体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该区域自然人文资源,推动乡村旅游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甘肃省康县为案例对象, 对全域旅游模式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经验措施进行归纳总结。并以此探讨该旅游模式在内蒙古地区乡村建设及精准扶贫等方面的可靠性。

一、乡村全域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一)自然经济条件

康县隶属甘肃省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西秦岭南麓,陕甘川交界地带,自古以来就是进陕入川的重要通道。康县城关镇距离陇南市120公里,全县总面积2958.46平方公里,耕地31.26万亩,人均耕地1.77亩,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全县辖14镇7乡、350个行政村、61926户、2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61万人。

康县气候温润宜人,山灵、水秀、谷幽、林茂、飞瀑、流泉、茶园、竹林自然融合,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从北到南无山不青、无水不秀,被称为“陇上江南”。康县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物产丰饶,是中国核桃、有机茶、黑木耳之乡,中国生态绿色名县;是北方有名的中药材产地、人类宜居健康养生长寿之地。近年来,依托自然资源的有利条件,康县全力建设打造美丽乡村和开发原生态绿色乡村全域休闲旅游产业项目。

(二)乡村全域旅游发展历程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提出“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生态旅游大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大产业、开辟具有康县特色的脱贫之路”的发展战略,坚持把生态旅游、乡村休闲旅游与精准脱贫相结合,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向乡村休闲旅游转化的蝶变效应,促进了全域乡村休闲旅游快速发展。2016年,全县乡村休闲旅游共接待游客109.36万人次,同比增长62.1%,乡村旅游综合收入21852万元,同比增长46%。

二、全域旅游的经验措施及创新模式

康县坚持把全县作为生态旅游大景区来规划,把每个村作为景点来打造,全面推进全域美丽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开发。

(一)培育原生态乡村绿色休闲旅游

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县350个村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分年建设、整体推进,目前已初步建立美丽乡村262个。在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护乡村风貌,不搞大拆大建,不砍树、不埋泉、不挪石、不毁草,加强古村、古街、古楼、古坊的保护,复原醋坊、酒坊、豆腐坊、水磨坊等土制做法,利用名胜古迹培育菩提花园、天马佑民、魁星楼等生态旅游景点,赏的是原生态的景,踩的是仿生态建筑,提升了景区档次和品味,维护乡村地区文化的独立性及乡风民俗的原始性。

(二)建设全域乡村旅游示范点

康县着力打造以花桥村、凤凰谷、大水沟、何家庄、桂花庄等為代表的原生态绿色休闲乡村旅游模版,建设旅游培训基地、游客服务中心、房车营地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节点,在全县已建成休闲旅游村50多个,分别成立了村办旅游公司或协会,进一步提升了全县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和标准,完善景区景点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推进4G网络与全域wifi景区景点全覆盖。

(三)着力打造三百里生态旅游文化风情线

按全域景区理念,坚持5年,春季栽、四季管,在境内三百里国、省、县道公路沿线统一规划,栽植竹子、银杏、杨柳、松柏等各类花卉绿化树木,建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景观风情线,建设具有历史沿革的亭、廊、小径、休闲健身广场等旅游重要节点28个,串联美丽乡村69个,形成了南北贯通的乡村旅游线路。

(四)提升乡村全域旅游文化内涵

根据不同的人文历史资源,着力推动乡村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如康南自然风光与男嫁女娶民俗的融合、康中休闲观光养生与农业体验的融合、康北茶马古道风情与古村古街的融合等,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增强了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五)完善旅游产业要素

着眼提升旅游服务接待能力,2015年以来在全县12个乡镇36个村实施了“十村百户千床”乡村旅游示范工程,2016年又实施了“十村百户千床”二期工程,共发展农家乐和农家客栈308户,有效解决了吃住等问题,全县乡村旅游接待能力水平达到了较大的提升。

(六)完善了五种旅游扶贫经营模式

把发展乡村全域旅游作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的重要抓手。一是“政府引导+公司运营+农户(贫困户)联动”模式,二是“协会+农家客栈+农户(贫困户)”模式,三是“支部+双联单位+公司+农户(贫困户)”模式,四是“能人大户+企业+贫困户”模式,五是“互联网+电商+乡村旅游+产业开发”模式,这些创新模式已带动86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200名贫困人口、5350劳动力就地就业,直接和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贫困户5176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七)探索出乡村旅游扶贫合作增收六种创新途径

一是直接参与乡村旅游,如开办农家乐和农家客栈;二是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种养殖,加工制作特色旅游产品,为农家乐、农家客栈、网店提供绿色无公害种养殖农家产品及商品;三是以土地流转参加乡村旅游合作社、公司取得租金;四是通过资金、房屋、土地参与乡村旅游公司经营入股,获取年终入股分红。五是由政府扶持的村村开办统一管理并与阿里巴巴合作的网店建设,以及物流全覆盖,实现空间里的万水千山,变成网络里的近在咫尺;六是免费培训、考察学习美丽乡村旅游建设的模式,带动临近村庄建设,扩大知名度。

康县通过乡村全域旅游产业的快速推进,助推了精准脱贫工作的步伐,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整合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资源,有效地解决了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实现了群众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就地城镇化,真正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有效的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全域乡村旅游实践中存在问题

(一)缺乏整体发展规划

乡村全域旅游发展政策缺少总体上的把控与规划,偏重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对地方民俗文化的开发不足,旅游者在旅游项目的参与度低,只是一些自然景观和景点的参观,因而没有形成显著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使得旅游效益较低。

(二)土地流转瓶颈

主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的土地承租年限普遍较短,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耦合需要长期投资,与土地短期承租矛盾突出,影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

(三)县域内部交通及设施不完善

康县外部交通比较便利,可达度高,但其区域内的交通相关交通配套设施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还不能满足游客方便、快捷的多种需求。一个地区的旅游业若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交通建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四)旅游开发规模的集聚效应不高,旅游设施不完善

康县无论是个体农户、企业还是集体组织联合经营,规模普遍偏小且分散,没有起到带动聚集效应。旅游所涉及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接待能力、接待层次不高,旅游资源与休闲农业、文化的互补性、共生性差,创新深度不够。

政府对乡村全域旅游发展投入不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卫生设施、环境等档次偏低,与发达地区乡村旅游有很大差距。

(五)网店内容单一,功能不齐全

特色农产品网店只是担当着一个信息展示的平台,而网站服务功能不齐全,宣传少、管理弱、信息更新慢,只是利用静态网页,网店无人问津,在线交易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一般只是借游客的喜好扩散和订单,其原因主要是没有足够的技术、人才和资金,难以独立建设和维护自身的网站。

四、结论与经验启示

乡村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发展模式,以全域范围内新的资源观、时空观、产业观为管理创新理念,不仅注重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还强调其特色人文资源的保护与宣传,从而形成独特的乡村全域旅游景观。与传统的旅游模式相比,赋予场地资源新的活力和更大的吸引力。旅游产品不仅仅局限于整个县域大的环境资源,还体现在当地的每一位居民身上。如当地居民的语言习俗、生活行为方式、劳动产品等各个方面都会成为游客感受旅游现场的重要资源。发展乡村全域旅游对促进城乡经济协调统一,平衡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在分析探讨康县乡村全域休闲旅游发展的基础上,得出以下对促进内蒙古乡村全域旅游发展的经验启示:

(一)倡导内蒙古全域乡村旅游新模式,提升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质量

内蒙古要以康县乡村全域旅游模式实践经验措施为借鉴,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内蒙古乡村全域旅游模式下的旅游业发展,充分提高休闲农牧业和乡村全域旅游为龙头的新型支柱产业的地位,做好乡村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的规划,推动内蒙古乡村振兴发展,提升内蒙古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质量。

(二)促进内蒙古乡村旅游区域范围内农牧民合作,提高精准扶贫成效

内蒙古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合作意愿、精英带动、外力倒逼等农牧民合作形成因素,使乡村旅游农牧民合作中所蕴含的分工与要素集聚、协商与集体抗争、默契与邻里互助等方面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借鉴康县五种完善的创新旅游扶贫经营模式和乡村旅游扶贫合作增收的六种途径,有效地促进内蒙古农牧民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福利的提升及经济扶贫双赢的实现,使未来乡村旅游农牧民合作朝着组织化、法制化、多元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提高精准扶贫成效。

(三)打造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

就是不盲目追求短期的经济收益,而是从乡村发展的整体出发,在不损害当地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发展绿色旅游业。开发是目的,保护是前提,要遵循“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原则。必须要保护好乡村的水、森林、植被等自然资源及农耕和牧业民俗等乡村文化资源,防止人为的破坏和污染。对于都市人群来说,旅游就在于乡村的特有魅力,既要保持乡村特有的“土”味和“野”味,也要保持乡村旅游资源的原汁原味,走好乡土特色的路,打造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另外,要关注乡村旅游发展的参与性,主要是乡村旅游活动项目要注重游客的参与性,如务农参与型,真正体会乡村旅游的乐趣;以及乡村旅游发展的文化性,以乡村文化体验旅游为主导,以乡村文化体闲项目为核心,以期能够扩大乡村旅游中的文化消费。

(四)积极吸引多元投资,鼓励集体、企业、国有和民营资本、农户、个人投资乡村旅游

积极吸引多元投资,提高乡村旅游经营市场化程度,推进内蒙古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地发展。同时,要更加关注小本投资经营的农家乐形式。从目前内蒙古农牧民收入状况看,依托景区或无中生有,互助发展,小本创业,边经营边扩大企业规模的经营方式将是通過美丽乡村休闲旅游实现大众创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模式之一。这种模式最重要的是要注重提倡绿色消费,关注食品质量,迎合大众消费的主趋势。

(五)促进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应用

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成为拓展市场的手段之一,也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必须加大政府主导、企业自建网站、创新经营模式、加强银企合作、实施乡村旅游网站联盟、注重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策略引导,从而为乡村旅游地拉动乡村旅游需求、特色农畜产品消费、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发展乡村经济提供可靠信息基础保障。把乡村归到市场端,拓展网购市场,让“互联网+”为重塑整个农牧业产业链提供平台支撑。

同时,要着眼城乡物流对接与规范发展农村牧区物流。启动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基本方向,全方位建立县城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农村物流配送站等,最终建成市、县、镇三级物流服务网络体系,从而使城乡物流无缝对接,畅通无阻。

(六)基于全域旅游视角完善内蒙古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

要完善休闲农业与全域乡村旅游的总体定位、规划布局、功能分区、市场营销、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规划、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效益分析等相关内容,推动内蒙古休闲农业与全域乡村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爱民.对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J].财贸经济,2008,(5).

【2】左晓斯.现代性、后现代性和乡村旅游[J].广东社会科学,2005,(2).

【3】陈瑞,刘军波等.浅谈我国旅游环境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f].经济与法,2011,(3).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张莉莉

猜你喜欢

康县全域旅游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黄钟乐·西安诗友资助康县贫困学生感赋
甘肃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康县梅园河国家湿地公园正式挂牌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浅析甘肃省康县周家坡铜矿成矿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