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2018-10-27李宪建

北方经济 2018年7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构建

李宪建

摘 要: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它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坚持科学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对和谐社会的文化认同感和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构建

社会要和谐,首先须发展。历史经验证明,贫穷落后是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根本原因。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如果不注重发展或者慢发展,那么广大人民群众就不能安居乐业。只有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环境和谐稳定。因此,发展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我们讲的发展是科学发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与时俱进的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回答了怎样建设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党中央在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重要升华。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以下几个重大问题:

(一)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

强调要坚持做到重点论和全面论的有机结合,实现经济社会重点发展和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社会发展不可能是单个领域的突进,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兼顾整个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要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处理机制,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做到权益和机会公平。

(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

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良性循环的能力。强调要让人民群众拥有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清新宜人的人居环境,努力做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因此,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努力保护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使构建和諧社会得到文明生态的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不可无限被索取,环境也不是免费商品。人与自然间的良性互动,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保证。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保护优先,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三)社会主体利益关系和谐发展问题

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因此,要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方面中去,尽可能使每一个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的同时,享有法定的权利,不因地域、种族和社会阶层的差异而遭受歧视或不公正的待遇。强调要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全面性,切实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权益,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四)社会环境和谐发展问题

强调要把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作为基本任务,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要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预警体系,要正确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切实完善对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各种法律制度,使人民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积极深入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范围内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法制观念,努力形成崇尚法治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党群干群关系和谐发展问题

强调执政权力与人民权利的和谐互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员干部的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因此,要牢牢把握执政为民这个主题,始终坚持把党的事业和群众利益放在最高的位置;要建立健全干部选拔、培养和任用机制,着力锻造一支开拓进取、德才兼备、一心为民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二、坚持科学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发展观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科学发展观汲取了世界各国发展实践的经验教训,充分借鉴了世界各国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一)科学发展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和谐社会理想的渴求

和谐社会是针对当前我国社会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而提出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并开始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迈进。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呈现出一系列重要时代特征,如贫富和区域差距扩大、城镇化进程加快、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少数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与形势任务的要求还不大适应、一些地方和领域的腐败现象依然比较严重、人民群众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度日益提高等等。这些现象是广大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的,对和谐社会构建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用科学发展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顺民之举、利民之策。

(二)坚持科学发展是构建全民共享治理体系的内在要求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广大人民群众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构建全民共享社会治理体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之一。只有坚持科学发展,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坐标,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不断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才能构建全民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机制保障。

(三)坚持科学发展是取得构建和谐社会主动权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各国、各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由于全球范围内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存量的有限性、开发利用的共享性,需要各国、各地区进一步增强全球化意识,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基于对当今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审视和思考。因此,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只有从世界大局、中国国情中审视和思考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才能取得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动权。

三、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要点

历史经验表明,发展的实践呼唤着发展的理论,发展的理论指导着发展的实践。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之中,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为此,必须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战略要点:

(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力支持。早在唐代,李世民就在《晋宣帝总论》中写到:“天地之大,黎元为先。”这句话的大意是:天地虽然广袤无垠,但是黎民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历史推动者和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是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基本思想与现实国情融为一体的突出表现,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有关人的问题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勇气和重大理论突破。”

(二)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贫穷落后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而发展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坚持科学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支持。我们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经济结构,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谐发展。

(三)始终保持对和谐社会的文化认同感

广泛的社会文化认同,是和谐社会建设事业顺利推进的前提条件。科学发展观使我们坚定了对和谐社会的文化认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全球文化战略就是意识形态战略,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妄图以文化作为手段来控制整个世界。因此,培育和保持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认同感显得尤为重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要防范西化和分化,对内要防范社会思潮多元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淡化与冲击。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理论中国化,形成切合中国实际的、具有中国特点的文化认同感。

(四)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觀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实践又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同样,科学发展观来源于实践,也必然在实践、在不断创新中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在带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论、新思想和新战略,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它标志着我们党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和更加成熟,同时也必将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中共宁德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代建明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构建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